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5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37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分析江苏沿海地区果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构建了宽沟高垄绿色果园种植模式,总结了其取得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以期为江苏沿海地区果园生态种植和产业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2.
为筛选出适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研究了16个不同秋眠级品种的产量、鲜干比、茎叶比、株高、粗蛋白含量.结果表明:爱菲尼特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其次为皋兰2号、多叶王、苜蓿王、牧歌,且爱菲尼特鲜干比较高,其次为德宝,其他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就茎叶比而言,赛迪最低,其次为爱菲尼特、多叶王、苜蓿王、猎人河、盛世、WL612;德宝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各品种,其次为赛特、多叶王;从品质方面来看,阿尔冈金CP含量最高,其次为爱菲尼特、WL612、苜蓿王、金皇后.整体而言,半秋眠型品种爱菲尼特综合表现较好,其次为首蓿王、多叶王、WL612,它们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品质,适应性较好,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3.
以4个代表性海雀稗(Paspalum vaginatum)种质的叶片DNA为模板,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海雀稗SRAP-PCR反应的Mg2+、dNTP、引物和TaqDNA聚合酶的用量进行了优化,并比较了不同浓度模板DNA对扩增的影响,以确定适合海雀稗的SRAP-PCR最佳反应体系。结果表明:海雀稗SRAP-PCR最佳反应体系为10×PCR buffer 1 μL、模板DNA50 ng、Mg2+2.5 mmol·L-1、dNTP150 μmol·L-1、引物0.4 μmol·L-1、TaqDNA聚合酶1.0 U,总体积10 μL。利用该反应体系从100对引物中筛选出可扩增清晰条带的引物83对,在83对引物中选出多态性丰富的引物44对。SRAP-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及引物筛选,为今后利用SRAP标记技术进行海雀稗遗传多样性研究、基因定位、遗传图谱的构建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4.
研究了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替代0%(S0)、10%(S10)、20%(S20)、30%(S30)、40%(S40)、50%(S50)的鱼粉蛋白对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幼鱼生长、体组成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幼鱼体质量(83.0±0.20)g。结果显示:1)当替代比例≤20%时,各组间星斑川鲽幼鱼特定生长率(SGR)、日摄食率(DFI)、饲料效率(FE)和蛋白质效率(PER)均无显著变化,高于此值时呈显著下降(P<0.05)。随饲料中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鱼体肥满度(CF)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消化道指数(DTI)则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各实验组干物质、蛋白质及脂肪表观消化率均呈直线下降趋势(P<0.05)。以星斑川鲽幼鱼特定生长率(SGR)为参考指标,采用折线回归分析得出,在本实验条件下,星斑川鲽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适宜比例为19.0%。2)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替代鱼粉对星斑川鲽幼鱼肌肉水分、蛋白及粗灰分含量未产生显著性影响,肌肉脂肪含量仅S40组显著低于S0和S20组,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当替代比例小于20%时,肝脏水分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之后趋于平稳(P>0.05)。肝脏粗脂肪变化趋势与此相反。肝脏粗蛋白含量仅表现为S30、S50组显著高于S0组(P<0.05),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肝脏粗灰分含量不受饲料鱼粉替代比例的影响(P>0.05);全鱼水分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而粗脂肪含量呈显著下降(P<0.05)。S30组全鱼粗蛋白最高,S40组最低(P>0.05),除S30组外,其他各组均与S0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全鱼粗灰分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3)当替代比例>20%时,星斑川鲽幼鱼血浆甘油三酯(TG)含量呈显著降低。各组间胆固醇(CHO)含量随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的添加呈直线下降趋势(P<0.05)。当替代比例≥20%时,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有下降趋势(P<0.05)。当替代比例分别大于20%和40%时,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升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鱼血浆溶菌酶(LSZ)活力随鱼粉替代比例的升高呈显著上升(P<0.05)。各实验组间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均低于S0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不受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替代鱼粉比例的影响(P>0.05)。结论认为,在本实验条件下,星斑川鲽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适宜比例为19.0%。  相似文献   
65.
  目的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究景宁木兰Magnolia sinostellata能否适应城市高温环境,为木兰属Magnolia植物城市推广应用和胁迫分子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采取人工控制实验,对景宁木兰幼苗进行40 ℃极端高温处理,测定果糖、葡萄糖、蔗糖、淀粉碳同化产物,以及果糖磷酸酶、蔗糖磷酸合成酶,进行了转录组测序。  结果  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景宁木兰叶片果糖、葡萄糖、蔗糖、淀粉质量分数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果糖合成酶活性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蔗糖合成酶变化不显著(P>0.05)。转录组数据进一步揭示了在高温胁迫下,相比于24 h,48 h时景宁木兰叶片调节淀粉合成的SS(Unigene 40295)、Glc-1-pa(Unigene 38453)、GBE(CL4668.contig3)基因的表达量增加,随着高温胁迫的加深,调节蔗糖合成的SPS基因呈现下降趋势,并通过荧光定量验证了以上结果。  结论  景宁木兰对极端高温(40 ℃)有一定的短时耐受性,为应对高温胁迫,不但碳同化产物发生显著变化,调控淀粉与蔗糖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表达也发生了变化,进一步证明了高温会导致景宁木兰叶片内蔗糖和淀粉的相互转化。图4表3参25  相似文献   
66.
鱼粉替代物-大豆蛋白在水产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产养殖业以及各种特种水产动物的养殖发展,水产饲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鱼粉价格上涨,总量匮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寻找一种植物蛋白来替代鱼粉就成了当务之急。大豆蛋白因其蛋白含量高、氨基酸组成比较平衡、价格适宜、供应量充足等特点而成为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7.
条桑在河北省东部平原沙地和丘陵梯田广泛种植,与农作物间作是其主要栽培模式。2006年在河北省迁安市进行了桑粮间作田条桑根系断面积、根量、根系直径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养分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根系分布主要集中在20~40 cm土层内,此范围内的根系重量占总根量的60%~80%。根系以直径小于3 mm的细根居多,占总根量的30%~40%,大于7 mm的粗根数量很少,占总根数的5%~15%。平原沙地条桑根系主要分布在距桑丛中心100 cm范围内,桑丛外缘100 cm处的根量仅为总根量的6.52%,水平延伸幅度较窄,根系垂直分布明显;丘陵梯田条桑根系水平延伸可达桑丛外250 cm处,只有少量根系垂直深入岩石中,水平分布趋势明显。条桑根量、根系直径、根系断面积分布依立地条件及土层深度的不同而异。桑丛中心外1 m处深层土壤含水量增加,桑丛附近2.5 m内没有存在严重的土壤水分亏缺。平原沙地和丘陵梯田桑丛附近条桑富集土壤养分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68.
介绍了虾青素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来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虾青素在促进水产动物着色,增加水产动物抗应激能力,增强水产动物繁殖性能以及对水产品的运输、保存及营养价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从安全性、稳定性和生产工艺方面对虾青素的发展前景做了预测,指出了今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9.
中国实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具有双面影响,既能推动又能增加风险。风险主要集中体现为收入风险、流动性风险及利率风险。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就能减小风险带来的影响,使商业银行茁壮发展。  相似文献   
70.
条墩桑对间作田小气候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墩桑是一种优良的农林间作灌木,桑叶用来养蚕,桑条用来编织,其庞大的根系对于固沙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人工和自动气象仪器对条墩桑与花生的间作田及对照田的小气候因子(光照、风速、地温、气温、花生层温)进行观测,结果表明:间作田内的风速明显低于对照田,桑行间距8 m和13 m的间作田,风速差异不明显;间作田内光照强度减弱不明显;间作田内的平均气温、平均地面温度以及作物层温度均低于对照田,并且相对稳定;间作田内的增湿效应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