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4篇
农学   8篇
  8篇
综合类   10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9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根据家蚕(Bombyx mori)滞育激素-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DH-PBAN)基因的DNA序列设计引物,以中国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 China)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试验首先确立了比较稳定的从基因组扩增目的片段的扩增体系及程序,并用该扩增体系及程序克隆到中国野桑蚕DH,PBAN及DH-PBAN基因的第5内含子序列.试验还发现该基因第3内含子在家蚕和野桑蚕之间表现出多态性.  相似文献   
22.
家蚕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表达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是昆虫体内重要的解毒酶系,在对外源和内源化合物解毒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GenBank中已知的昆虫GST的氨基酸序列在家蚕(Bombyx mori)基因组序列中作TBLASTN检索,获得了多个可能的家蚕GST同源基因。对其中的一个GST新基因进行了EST分析和克隆,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区全长663bp。以该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的GSTs进行相似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此基因为delta家族的成员,并命名为BmGSTd3。RT-PCR结果表明,BmGSTd3基因在家蚕5龄第3天的8个组织中都有表达,中肠和表皮的表达丰度较高。在辛硫磷处理家蚕后的72h内,BmGSTd3基因的转录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的变化。对BmGSTd3基因的5'侧翼区的调控序列进行了预测,共发现12个可能与内源和外源物代谢以及抗氧化相关的转录调控元件。  相似文献   
23.
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已知有内含体(封入体)形态或形成部位相异的9种系统。家蚕中肠皮膜细胞各系统封入体的形态,如第图1。为了阐明此等系统间的关系。行以下实验。  相似文献   
24.
利用PCR技术扩增青海湖3个不同地区(黑马河,布哈河,沙柳河)的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Kessler))线粒体D-loop基因片段,测定该基因片段1005bp序列。通过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序列比较分析,对比3个不同地区的83尾青海湖裸鲤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共检测出多态性位  相似文献   
25.
家蚕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不同品种活性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南农业大学家蚕基因库和育种室的114个家蚕品种及遗传系统进行了SOD活性调查,结果表明:SOD活性最高值达237.375U/ml,而最低值为38.372U/ml,平均值为140.08U/ml;品种间SOD活性差异较大,其品种及遗传系统的活性值分布图似正态分布,而一代杂交种的活性值居双亲活性值中间,并推测SOD活性受多基因支配,但也有主基因作用。中国二化性品种SOD活性值比日本二化性品种高20%左右。  相似文献   
26.
昆虫转座子研究及其在蚕业科学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80年代末以来,植物与哺乳动物转基因遗传育种已取得巨大的成功。然而,与此形成强烈对照的是:在昆虫方面,特别是家蚕转基因遗传育种研究却进展缓慢,可以说国内外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可能是昆虫基因组对外源DNA的直接插入具有严格的保守性,而哺乳动物基因组(特别是卵细胞)的确可以采取某种未明机制接受外源DNA片段的随机插入。  相似文献   
27.
用实验遗传学的方法对家蚕锈色卵进行了遗传学研究。锈色卵同黑色卵杂交与红色卵同橙色卵杂交的后代卵色分离完全相同,即F_1均为黑色卵,F_2卵色分离黑红锈橙呈9∶3∶3∶1之比,RF_1卵包分离黑红橙锈呈1∶1∶1∶1之比。著者等认为:(1)橙色卵是单纯隐性基因支配的卵色突变,并定名为“ci- tron—egg”(橙色卵),以ci为基因记号;(2)锈色卵是两对隐性基因(ci和re)互作而生;(3)锈色卵是研究家蚕卵色遗传机制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28.
家蚕橙色卵红色卵与锈色卵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验遗传学的方法研究了家蚕橙色卵、红色卵与锈色卵的遗传关系。发现橙色卵、红色卵同锈色卵杂交F_2卵色分离为橙锈3∶1和红锈3∶1。结合过去的研究4),进一步证明了:锈色卵是由两对互补基因(complemgntary gene)ci和re所控制。  相似文献   
29.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家蚕、野蚕、桑蟥卵壳的表面构造,并比较了三者间的差异。精孔区:家蚕、野蚕均有两层菊花瓣状卵纹,第三层花瓣状纹模糊不清,而桑蟥则有三层明显的菊花瓣状卵纹。卵壳中央部表面:家蚕由埂状突起交错构成小室,内含粒状突起,野蚕则小室状结构不太明显,气孔数著少,突起间交界处多生裂纹;桑蟥由许多脊状突起纵横相连,构成粗的不规则网纹,与前两者迥异。桑蟥卵壳断面构造与家蚕相似。从卵纹结构看,野蚕较桑蟥更近于家蚕。因此认为:卵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者间的类缘关系。  相似文献   
30.
双胸复合体(BX-C)作为Hox基因簇的两个复合体之一,包括Ultrabithorax(Ubx)、abdominal-A(abd-A)、Abdominal-B(Abd-B)3个基因及其间的顺式调控区域,在动物躯体模式的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昆虫双胸复合体基因主要规定其后胸及腹部形态的特异性,通过与其上、下游靶基因一起或以自身基因间的相互调控作用行使功能。本文以模式昆虫果蝇为主,结合家蚕、蝴蝶、赤拟谷盗等,对双胸复合体在昆虫体节规定、附件发育及内部器官分化等过程中的作用与基因间的相互调控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