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1篇
综合类   25篇
畜牧兽医   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鸭疫里默氏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与Ⅰ型整合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浙江省某养鸭场出现典型病变的病死鸭中分离到22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在对其进行耐药性监测的基础上,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Ⅰ型整合子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对22株鸭疫里默氏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Ⅰ型整合酶、Ⅰ型整合子3'CS的扩增、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测序结果显示在鸭疫里默氏杆菌中存在着与其他细菌同源性极高的Ⅰ型整合子结构,推测认为与分离菌株的多重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32.
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Bb)最早分离自患有犬瘟热的犬中,至今已有百余年,主要感染家兔、猪、狗等哺乳动物,给畜牧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其中兔波氏杆菌病已成为家兔养殖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着重论述兔波氏杆菌流行现状、病原特性及防治对策。1波氏杆菌流行病学波氏杆菌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病原体,1910年Ferry首次从犬上分离到该菌,主要感染家  相似文献   
33.
为探讨穿孔艾美耳球虫、点滴复膜酵母与兔腹泻病的关系,用实验室分离到的穿孔艾美耳球虫和点滴复膜酵母分别进行了动物感染试验。试验兔在接种穿孔艾美耳球虫后第4~6天,明显出现饮水、食料和排粪量减少,其中第3组在接种后第12~14天出现了腹泻和死亡,腹泻率为50%,死亡率为25%;而试验兔在接种点滴复膜酵母后表现正常,无腹泻和死亡现象。试验结果表明,穿孔艾美耳球虫具有致病性,是导致兔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而点滴复膜酵母不具有致病性,非兔腹泻病原。  相似文献   
34.
以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的高度保守的16S rRNA为靶基因,参考已公布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的16SrRNA基因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优化PCR反应条件,建立了兔多杀性巴氏杆菌PCR快速检测方法。该PCR方法的敏感性达到60cfu/mL,使用建立的PCR方法扩增兔多杀性巴氏杆菌标准株和分离株均能扩增出643bp的目的片段,扩增兔大肠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结果为阴性,证明本试验所建立的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原PCR检测方法敏感、特异、可靠。  相似文献   
35.
应用改进液体培养法研制家兔大肠杆菌——魏氏梭菌二联苗,大肠杆菌抗原含量一般可达220亿~250亿/mL,并对二联苗和对应的两种单苗进行了免疫比较试验。结果二联苗免疫兔对大肠杆菌和魏氏梭菌免疫效力分别达91.7%(22/24)和95.2%(20/21),而对应的大肠杆菌单苗和魏氏梭菌单苗的保护率分别为91.3%(21/23)和87%(20/23);免疫后持续4个月,二联苗对大肠杆菌和魏氏梭菌的保护率分别为83.3%(10/12)和81.8%(9/11);对应的两种单苗保护率分别为75%(9/12)和80%(8/10);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结果表明,研制的二联苗保护率高,两种组分联合制苗无干扰现象,降低了防疫成本。  相似文献   
36.
利用3′RACE方法扩增并克隆了4株鸭肝炎病毒(DHV)(ZYM株、Z05株、Z07株和Z10株)的基因组的3′末端真实序列,包括部分非结构蛋白(3D)基因以及紧接着3D基因下游的3′端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和poly(A)尾巴.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的特异性片段长度为597 nt(不包括polyA尾巴).各毒株3′UTR均为315 nt,位于终止密码子TGA之后,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各毒株间的同源性较高;4株DHV 3′末端核苷酸序列(不包括polyA尾巴)之间的同源性为96.3%~100%,而与参考毒株之间的同源性为93.5%~99.7%.在系统发生进化树上,各毒株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37.
兔多杀性巴氏杆菌株外膜蛋白A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GenBank中登录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方法分别扩增出兔多杀性巴氏杆菌C51-2-499株、C51-3-500株的OmpA全长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上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OmpA全长1068 kb,含有一个1068 kb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53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37 969.8 kD,等电点pI为8.90。与6株参考菌株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为897%~99.1%,氨基酸同源性为82.9%~98.6%。  相似文献   
38.
以耐药标记的鸭疫里默氏杆菌TXRA1(Chlr,Erys)和大肠杆菌ZBO78(Eryr,Chls)作为亲本菌株,在DnaseⅠ始终存在的条件下,采用Lysozyme-EDTA法制备2菌株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制备率分别达到了92.00%和91.94%,再生率分别达到了38.77%和37.29%。通过PEG法进行2菌株原生质体融合,成功获得31株具有双亲本耐药性(Chlr,Eryr)的融合菌株,并应用双重PCR方法对融合株的部分外膜蛋白A(ompA)基因进行扩增,其中有11株融合菌株能够表达2亲本的ompA基因,有20株仅表达亲本大肠杆菌的ompA基因。融合菌株的形态、染色特性和生化特性等介于2亲本菌株之间,连续传15代后融合菌株的上述性状仍能够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39.
旨在研究不同毛色成年獭兔在毛囊再生过程中皮肤黑色素沉积以及毛囊发育规律。选用2月龄黑色、白色、青紫蓝色、海狸色、蛋白青色和蛋白黄色獭兔各3只,分成6组,定期采集不同生长时期(拔毛后第7天、14天、21天、28天和35天)的皮肤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同时期皮肤中黑色素含量及毛囊生长情况,并利用Simple western全自动蛋白表达分析技术检测黑色素合成的限速酶-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在拔毛后不同时期獭兔皮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发现,拔毛后7~21 d,毛囊处于生长期;21~28 d,毛囊由生长期进入退化期;在35 d左右时,毛干脱落,毛囊处于休止期。不同毛色獭兔的毛囊均分布在皮肤真皮层中,且不同时期毛囊在真皮层中的深浅不同;不同毛色獭兔皮肤组织在不同时期黑色素含量不同,均在14~21 d黑色素沉积量达到最高,28~35 d时,沉积量逐渐减少;TYR蛋白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毛色皮肤组织中均表达,且均在21 d时表达水平最高。由此表明,毛囊再发育过程中,经历生长期、退化期和休止期。在不同时期不同毛色獭兔皮肤组织中黑色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黑色素合成的限速酶TYR在不同毛色獭兔皮肤中蛋白表达水平均最高,与黑色素沉积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40.
鸭疫里默菌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鸭疫里默菌病是危害养鸭业的重大疾病之一,在临床初步诊断的基础上,实验室诊断必不可少。目前已报道的鸭疫里默菌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细菌的分离鉴定、琼脂扩散试验、凝集试验、荧光抗体试验、间接ELISA、PCR、间接免疫酶组化法等7种,文章对这些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