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44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2篇
  34篇
综合类   116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214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6篇
  1932年   2篇
  1930年   1篇
  1928年   3篇
  1913年   3篇
  1912年   2篇
  19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73 毫秒
491.
试验旨在建立测定双峰驼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eversed 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选用Supelco Discovery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以甲醇:水=20:80为流动相,流速为0.5 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48 nm,采用甲醇直接沉淀蛋白方法处理血浆样品。结果表明,对乙酰氨基酚的保留时间为6.5 min,分离度良好,无血浆杂峰干扰,且在0.08~10.24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7,n=8),检测限为0.10 μg/mL,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7.0%,绝对回收率为80.39%~93.56%,相对回收率为94.66%~104.73%。因此,本试验所建立的RP-HPLC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专属性强,适用于检测双峰驼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浓度,为后续的借助特异性探针药物--对乙酰氨基酚研究双峰驼CYP1A酶的体内活性提供了可靠而准确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492.
绿洲膜下滴灌调亏马铃薯水分生产函数及灌溉制度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绿洲膜下滴灌调亏马铃薯各生育期耗水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以Jensen模型为基础的水分生产函数并对马铃薯灌溉制度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块茎膨大期马铃薯水分敏感指数最大,块茎形成期次之,苗期和淀粉积累期较小;块茎形成期轻度调亏对马铃薯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而块茎形成期中度调亏、块茎膨大期轻度和中度调亏对其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块茎形成期轻度调亏的水分利用效率比块茎形成期中度调亏、块茎膨大期轻度调亏和全生育期充分灌水分别提高了6.2%、8.3%和6.7%;膜下滴灌调亏马铃薯产量随耗水量增加而增加,水分利用效率随之降低,全生育期充分灌水比块茎膨大期中度水分调亏耗水量增加22.4%,产量增加20.4%,水分利用效率降低14.0%。采用遗传算法并结合水分生产函数进行灌溉制度优化,结果表明:河西绿洲区膜下滴灌马铃薯全生育期灌溉定额为225 mm时,产量最高,为43.86 t·hm-2,灌溉水利用效率为19.5 kg·m-2;灌溉制度为苗期灌水20~30 mm,块茎形成期灌水70~75 mm,块茎膨大期灌水100~115mm,淀粉积累期灌水20~25 mm,灌水间隔为7 d。因此,膜下滴灌调亏在降低马铃薯耗水量的同时,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在块茎形成期轻度水分调亏不影响产量,可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93.
包膜/抑制剂联合调控对农田土壤N2O排放和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密闭式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通气法研究了盆栽试验条件下包膜/抑制剂结合型肥料对土壤N_2O排放和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U)相比,包膜/抑制剂结合型尿素(T2~T4)延迟了土壤N_2O排放和氨挥发出现峰值的时间。包膜尿素(T1)、含有抑制剂的包膜尿素(T2)、抑制剂涂层尿素后包膜(T3)、包膜尿素与抑制剂混合(T4)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比U处理显著减少了27%、39%、49%、39%(P0.05),T3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最小,为0.87 kg N·hm-2,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T2和T4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包膜/抑制剂型肥料能够减少土壤氨挥发,T3处理氨挥发量最小,为13.68 kg N·hm-2,与U处理相比,T2、T3和T4处理氨挥发量分别显著减少了34%、45%和31%(P0.05);T2和T3处理玉米产量分别比U处理显著提高13.03%和17.98%(P0.05);T3处理氮素利用率最高,为58.22%;成本效益分析结果表明,T3与其他处理相比经济净效益最大,为3 061.6元·hm-2。综上,包膜/抑制剂结合型尿素可以减少土壤N_2O排放和氨挥发的气态损失,提高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其中抑制剂涂层尿素后包膜(T3)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94.
以马铃薯品种青薯168为研究材料,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对马铃薯生长、薯块产量与水分利用等指标的影响。在不同生育阶段设置了8个水分亏缺处理(RD1~RD8)和1个充分灌水处理(CK)。结果表明:膜下滴灌调亏灌溉马铃薯产量、收获指数、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等指标受水分亏缺影响显著,块茎形成期轻度水分亏缺RD1效果最佳,产量略有下降,但其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与收获指数分别较其他处理及对照高8.10%~41.57%、3.57%~42.62%、10.16%~34.38%;水分亏缺影响马铃薯各生育阶段耗水量,且亏缺程度越大,生育阶段消耗的水量减少越明显;全生育期马铃薯光合势和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生育前期缓慢上升,中期快速上升,后期缓慢下降,总体呈现单峰曲线。因此,适度水分亏缺有利于提高膜下滴灌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促进马铃薯生长并改善其水分利用状况。  相似文献   
495.
采用PCR、TA克隆、构建pGL3.0 Basi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转染Caco-2细胞、Dual-Glo萤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细胞系中荧光信号值的方法分析猪乳糖酶基因不同基因型的启动子与增强子活性。结果表明:GA型启动子和CG型启动子相比差异极显著(P=0.001),CG型启动子能显著促进猪LCT基因表达,而GA型启动子不能促进基因表达。A型增强子,可以使GA型启动子活性显著增强(P<0.05),使CG型启动子活性显著降低(P<0.01);G型增强子对GA型启动子或CG型启动子,均起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猪LCT增强子和启动子多态性位点组合形成的单倍型促进基因表达的作用从高到低顺序为:A型增强子+GA型启动子>A/G型增强子+CG型启动子>G型增强子+GA型启动子。  相似文献   
496.
[目的]牛支原体肺炎是严重危害国内外肉牛养殖业的一种重要疾病,病原混合感染将加剧病情,增加临床治疗难度。本研究通过阐明我国牛支原体肺炎混合感染情况,为探讨更加有效的防控手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近4年来采用门诊和出诊的方式,收集了全国范围内35个临床初诊为牛支原体肺炎的牛场病牛样本,进行牛支原体及混合感染细菌的分离和分型鉴定。[结果]确定了这类疾病的细菌学感染特征,表现为牛支原体感染占绝对优势,混合感染模式主要以牛支原体合并多杀性巴氏杆菌A型感染、牛支原体合并和化脓隐秘杆菌感染为主。[结论]经实验室检测证实临床初诊病例绝大部分为牛支原体肺炎,但混合感染很普遍。  相似文献   
497.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可同时鉴别牛支原体、巴氏杆菌A型和化脓隐秘杆菌的多重PCR方法。分别针对多杀性巴氏杆菌A型特异的hyac-hvaD基因区段、化脓隐秘杆菌的16SrRNA基因上保守区段和牛支原体的UvrC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多重PCR的最佳扩增条件确定为:95℃ 10min预变性;95℃ 1min,56℃ 50s,72℃ 1min,循环30次;72℃ 210min延伸。结果表明,该多重PCR方法可同时扩增出以上三种致病菌的特异性片段,不能扩增出其他病原菌的相关片段;对多杀性巴氏杆菌A型、化脓隐秘杆菌和牛支原体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8×10^5CFU/mL、8×10^5CFU/mL和4×10^6CFU/mL。同时用该方法检测了牛支原体肺炎患牛的鼻拭子与肺组织,发现12h预增菌后,肺组织检测与牛支原体培养的阳性符合率为92%。对临床样本进行牛支原体分离培养需要3-4d时间,而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12h预增菌则能在24h内出结果。该多重PCR方法显著加快了临床诊断速度,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98.
本文尝试从理论上给出了实际汇率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三种传导途径,并从有效汇率的角度出发,通过协整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的方法对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产业、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提升了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并增加了该产业就业人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时相应地对第二产业的就业造成了负面影响.总体上来看,人民币有效汇率的上升将有助于长期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但短期会造成一定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499.
为揭示西藏巴松错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间的关系,于2020年7月对巴松错出入河流及其湖体15个采样点和湖中心B15采样点11个分层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同时测定了水体相关理化指标。调查共采集水样275个,分析了浮游植物物种组成、细胞丰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并探讨浮游植物对水平和垂直环境梯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巴松错夏季共鉴定浮游植物167种,隶属于5门8纲20目29科66属,物种组成为硅藻-绿藻-蓝藻型;(2)在水平方向上,平均细胞丰度为1.8453×104 cells/L,平均生物量为0.0117 mg/L;在垂直方向上,平均细胞丰度为1.0055×104 cells/L,平均生物量为0.0061 mg/L;(3)巴松错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水平分布较为均匀,群落复杂程度相对较高,较垂直分布更稳定;(4)RDA分析结果表明,EC是影响巴松错夏季浮游植物水平群落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TUR是影响垂直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高寒湖泊生态系统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00.
【目的】 评估当前西藏主要牦牛群体遗传多样性,梳理不同地区群体间遗传结构,明确西藏5个牦牛群体(阿里牦牛、斯布牦牛、娘亚牦牛、类乌齐牦牛和帕里牦牛)的保种情况和种群间系统发育关系。【方法】 利用13个微卫星标记(SSR)对5个牦牛群体共计195个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各群体的等位基因数量、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及群体间遗传距离等遗传参数进行评估。【结果】 阿里牦牛群体等位基因数最多(6.43),类乌齐牦牛等位基因数最少(5.00);观测杂合度范围为0.5311(娘亚牦牛)~0.5995(类乌齐牦牛)。各群体内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的位点数为5(类乌齐牦牛)~9(阿里牦牛)个;群体内近交系数最高为0.172(阿里牦牛),且4个群体(阿里牦牛、娘亚牦牛、斯布牦牛和帕里牦牛)存在显著近交风险(P<0.05)。从遗传结构来看,所有群体间均为显著遗传分歧(P<0.05),STRUCTURE分析结果显示,5个牦牛群体划分为3个簇,其中阿里牦牛较其他牦牛群体具有更为丰富的遗传背景。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不同群体间系统发育关系相对独立,且与种群栖息地分布不一致。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显示,不同群体间部分个体存在较近亲缘关系,表明不同群体间存在遗传物质交流。【结论】 5个西藏牦牛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种群系统发育关系相对独立,但多数群体存在群体事件风险。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明确西藏牦牛地方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同时可为今后的保种策略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