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13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9篇
  36篇
综合类   124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1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12.
<正>在现代养猪业中,母猪繁殖性能是衡量养猪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每头母猪1年内能完成2~2.5胎分娩周转率、生产18~22.5头断奶仔猪的指标是令人满意的[1]。但随着母猪胎次增加,母猪在营养需要和疾病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母猪繁殖性  相似文献   
13.
康宁木霉固态发酵改善茶渣营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康宁木霉固态发酵茶渣,提高茶渣营养价值,并筛选出最佳的发酵条件。用单因素试验优化发酵茶渣的基质比例(茶渣∶玉米粉=6∶4、7∶3、8∶2、9∶1)、料液比(3∶7、4∶6、5∶5、6∶4、7∶3)、接种量(2%、4%、6%、8%、10%)、发酵温度(25、28、31、34、37 ℃)和发酵时间(0、2、4、6、8、10、14、22 d)。以基质比例、发酵温度、接种量和发酵时间为影响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确定茶渣最优发酵条件。测定各组发酵产物粗蛋白质、粗脂肪、还原糖、黄酮、皂苷和咖啡因含量,计算各组合的综合评分。确定最优条件后进行对比试验,比较了发酵前后茶渣的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1)单因素试验中,以下条件的综合评分最高:基质比例为7∶3,料液比为5∶5,接种量为8%,发酵温度为31 ℃,发酵时间为6 d。2)正交试验表明,康宁木霉发酵茶渣(料液比为5∶5)的最佳条件是:基质比例为7.0∶2.5,发酵温度为31 ℃,接种量为7%,发酵时间为6或7 d。3)与未发酵茶渣相比,最优条件下发酵茶渣的粗蛋白质、还原糖、黄酮、咖啡因、多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风味氨基酸/总氨基酸均显著提高(P<0.05),皂苷含量显著降低(P<0.001),粗脂肪含量与未发酵茶渣无显著差异(P>0.05)。发酵6和7 d的茶渣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康宁木霉发酵茶渣能够改善茶渣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4.
Fe and Zn deficiencies are global nutritional problems. N supply could increase Fe and Zn concentrations in wheat gra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N rates (0, 122, 174, and 300 kg/ha)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speciation of Fe and Zn in wheat grain milling fractions under field conditions. Zn and protein concentrations were increased, whereas Fe was less affected in the flour fractions with increasing N rates. Further analysis with 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revealed that Fe and Zn bound to low‐molecular‐weight (LMW) compounds in the flour fractions (probably Fe‐nicotianamine [NA], Fe‐deoxymugineic acid, or Zn‐NA) were less affected by increasing N supply, representing 3.5–10.9% of total Fe and 2.5–56.6% of total Zn. In the shorts fraction, LMW‐Fe was absent, and LMW‐Zn with higher N supply was over twice as high as that in control and 3–27 times as high as that in the other milling fractions. In the flour fractions, the molar ratios of phytic acid (PA)/Fe and PA/Zn (both less than 30.5) decreased, whereas soluble LMW‐Fe/Zn was not affected with increasing N rates.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广州城市天际线不足之处的分析,对广州居住区、政府办事区、城市公共绿地等不同城市空间类型的景观天际线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其对人们的环境感染力。同时,对广州城市景观天际线的营造提出建议,为创造典型、有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臭蜣螂中提取甲壳素/壳聚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敦  胡景江  刘铭汤 《林业科学》2004,40(5):180-185
甲壳素作为自然界中产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生物资源 ,近年来其开发和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但目前甲壳素的生产原料来源有限 ,生产成本较高。而昆虫是世界上最大的优势动物种类 ,昆虫的总生物量超过了地球上所有动物总生物量 ;但被人类利用的昆虫资源却很少。昆虫是当今地球上未被利用的最大生物资源 ,特别是昆虫的甲壳素资源尚未开发。鉴于目前对于昆虫甲壳素资源的开发尚在尝试阶段 ,本文以臭蜣螂为材料 ,进行了提取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工艺以及其理化特性研究。研究发现 ,臭蜣螂体中甲壳素含量高出目前甲壳素生产常规原料虾蟹壳数倍 ,且从其体中提取的甲壳素与壳聚糖的品质在残留灰分、粘度和色泽等方面优于虾蟹壳。并以单因素试验方法进行了提取甲壳素和壳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提出了从臭蜣螂中提取甲壳素和壳聚糖的提取工艺 :①脱矿物质 :用 0 8mol·L- 1 HCl预先 70℃加热 30min ,然后室温条件下浸泡 12h ;②脱蛋白质、脂类 :用 2 0~ 2 5mol·L- 1 NaOH ,在 90~ 10 0℃条件下 ,处理 4~ 5h ;③脱乙酰基 :用 10 0 0~ 11 2 5mol·L- 1 NaOH ,在 130℃条件下 ,处理 3h。  相似文献   
17.
18.
试验模拟L-苹果酸发酵上罐的温度、pH值以及通气等条件,利用振荡培养法测定庆大霉素、链霉素、硫酸核糖霉素,硫酸小诺霉素等4种抗生素对污染杂苗的最低抑制浓度,并进行两次加菌试验,结合平板检菌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庆大霉素的抑菌作用最强,其次是硫酸小诺霉素。庆大霉素的MIC为0.4mg/L,经两次加菌后,有效浓度为0.8mg/L,通过在240和1700L发酵罐上的实际应用,有效地防止了杂菌污染,证明此法是  相似文献   
19.
从金龟子中提取壳聚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分布广泛、壳聚糖含量高的白星花金龟 (Potosia(L iocola) brevitarsis L ewis)为材料 ,以单因素试验方法进行了获得较高粘度壳聚糖提取工艺的试验研究。提出了壳聚糖的提取工艺 :1脱矿物质。用 0 .30 mol/LHCl预先加热 (70~ 80℃ ) 30 min,然后室温 (2 0℃ )条件下浸泡 12~ 2 4 h。2脱蛋白质、脂类。用 1.2 5~ 3.75 mol/LNa OH在 90~ 10 0℃下处理 4~ 6 h。 3脱乙酰基。用 10~ 11.2 5 m ol/L Na OH在 130℃下处理 3h  相似文献   
20.
通过6a的试验,分别研究了在一般干旱年份(年降雨量超过360mm)和较严重干旱年份(降雨量低于360mm),小麦品种(79121-15与定西24)、耕作方式(垄作与平作)及补充灌溉等农艺技术组合对产量的影响。在一般干旱年份,79121—15的产量比定西24的高,并且它们的产量在垄作种植下比平作种植下有显著提高。在严重干旱年份,定西24的产量比79121-15高。无论在一般干旱年份还是严重干旱年份,补充灌溉能够显著提高小麦产量。通过不同品种与耕种方式,以及补充灌溉等农艺技术的组合,可以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在一般干旱年份,组合品种、垄作和补充灌溉等技术措施,79121-15对产量的贡献率与定西24的相比较被提高了7.3%~9.9%。垄作较平作对产量的贡献率提高了9.3%~13.3%。补充灌溉对产量贡献率提高了17.7%~30.0%。但是,在严重干旱年份,组合品种、垄作和补充灌溉的情况下,补充灌溉提高小麦产量25.1%~35.5%,垄作和品种可适度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