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0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4篇
  1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5 毫秒
41.
小麦倒伏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小麦倒伏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为预防小麦倒伏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2.
刘淑敏 《山东饲料》2007,(11):31-31
临沂河东区刘店子乡沂自庄村的三座在建的示范工程,被划定为国家生态节能住宅试点项目,11月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民华一行特地赶来临沂做技术指导。[第一段]  相似文献   
43.
日光温室栽培番茄镁缺乏与土壤阳离子平衡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北方石灰性土壤钙、镁含量丰富,镁素供应充足,缺镁主要发生在南方高度风化的酸性土壤,但近年来北方日光温室栽培番茄等作物缺镁现象频发。因此,解析导致石灰性土壤日光温室栽培番茄缺镁的主要因素,可为日光温室番茄镁素缺乏的矫正和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大寨镇日光温室栽培基地,于秋冬茬栽培番茄普遍发生缺镁的盛果期(11月份),选择番茄定植时间和品种一致,叶片形态呈现不同程度缺镁症(不缺镁:外观未观察到番茄缺镁失绿症状;中度缺镁:上部1/2叶片未表现缺镁失绿症状;严重缺镁:上、下叶片均表现缺镁失绿症状)的日光温室,分别采集温室0—20 cm耕层土样和番茄第2穗与第3穗果间的叶片(下部叶片)以及上部完全展开的新生叶片(上部叶片)样品;测定土壤pH、电导率、有机质、NO3--N、NH4+-N、有效磷、速效钾以及交换性钾、钙、镁离子含量,番茄叶片钾、钙、镁含量,计算土壤交换性钾、钙、镁离子饱和度和K/Mg、Ca/Mg、Ca/K离子比例,并调查番茄产量;分析番茄缺镁程度不同的日光温室土壤基本性质差异,交换性钾、钙、镁离子含量及平衡状况与番茄叶片养分含量和产量的关系。【结果】番茄缺镁程度不同的温室土壤性质存在差异,番茄缺镁严重的土壤电导率、NO3--N、速效钾显著增加。番茄缺镁和不缺镁的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均高于缺镁临界值(0.5 cmol·kg-1);随番茄缺镁程度加剧,钾离子饱和度增加,钙、镁离子饱和度降低,Ca/Mg和K/Mg离子比例升高,Ca/K离子比例下降;与不缺镁相比,番茄中度缺镁的土壤交换性钾离子饱和度、K/Mg离子比例均增加了22%,严重缺镁的则分别显著增加了56%和88%;番茄严重缺镁的土壤Ca/Mg比例较未缺镁的升高了17%;番茄中度缺镁和严重缺镁的土壤Ca/K比未缺镁的分别降低了19%和37%。番茄中度缺镁的土壤Ca/Mg略高于适宜值上限(7.0),K/Mg则高于适宜上限(0.6)47%,番茄严重缺镁的土壤Ca/Mg和K/Mg分别高于适宜值上限28%和125%。番茄上、下部叶片镁含量和番茄产量分别与土壤速效钾含量、交换性钾含量、钾离子饱和度、K/Mg均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和Ca/K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交换性镁含量、镁离子饱和度及Ca/Mg比例间未达显著相关性;随番茄缺镁程度加剧,产量显著降低,中度和严重缺镁的番茄产量分别降低了38%和60%。【结论】番茄缺镁程度不同的温室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均在丰富水平,而镁离子饱和度偏低;番茄表现缺镁的土壤Ca/Mg和K/Mg均呈养分比例失调状态,特别是K/Mg严重失调。土壤中钾离子过高造成阳离子比例失调是诱导番茄缺镁症的主要因素,温室高集约栽培下过量施肥影响阳离子养分平衡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4.
刚松原产美国,我国东北南部沿海早有栽培。1972年吉林市林科所从辽宁省丹东市30年生刚松母树林采集种子进行栽培试验,采取种子雪藏处理和低剂量Co~60—r射线慢性照射以及冠下丛植造林等项技术措施,使引种获得成功。目前19年生的刚松人工林长势喜人,从而使刚松人工栽培区由辽宁向北延伸到吉林。  相似文献   
45.
近年来,杭锦旗农业综合开发办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立足杭锦旗农业资源条件,以“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创新工作思路,突出地域特色,狠抓项目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各项工作有效推进,成果显著。 近三年来,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3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扶持产业化项目10个,争取贷款贴息项目6个,通过项目实施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基础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扶持了一批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杭锦旗发展现代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46.
超高压辅助提取技术是一种天然产物新型绿色高效提取技术,在保证提取效率的同时能最大限度保持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为探究超高压辅助提取技术对辣木籽多糖的提取效果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辣木籽为原料,通过超高压辅助提取技术提取辣木籽中的水溶性多糖,以多糖得率为考察指标,以提取压力、提取时间、料液比、粉碎度作为单因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优化辣木籽多糖的超高压辅助提取工艺,并通过测定总抗氧化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DPPH•)和羟自由基(•OH)的能力来分析辣木籽水溶性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辣木籽多糖最佳的超高压辅助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压力100 MPa、保压时间6 min、料液比(g/mL)1:15、粉碎度100目筛,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辣木籽多糖最大提取得率为0.346%;在测试范围内辣木籽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随多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清除率达到50%时对应的浓度(IC50)为0.0439 g/L,但是其抗氧化能力低于相同浓度的Vc,在测试范围内清除羟自由基能力也随辣木籽多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也有较好的线性关系,IC50为0.1666 g/L,其抗氧化能力与同浓度的Vc较接近,辣木籽多糖的总抗氧化能力为0.0482 mmol/L(以硫酸亚铁的当量浓度表示)。与热水提取方法相比,超高压辅助提取方法能够缩短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大大降低,提取效率显著提高;而且提取的辣木籽水溶性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可以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进行开发利用。本研究结果可为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辣木资源的综合开发及高值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47.
为探讨猪圆环病毒2型(PCV2)ORF2/猪白介素-2(PoIL-2)嵌合重组表达质粒(rpcDNA3.1/PCV2-linker-PoIL-2)在猪体内的免疫效果和免疫保护效果进而研制高效PCV2核酸疫苗,将35只10日龄健康仔猪平均分成7组分别以rpcDNA3.1/PCV2-linker-PoIL-2重组表达质粒或PCV2ORF2基因原核表达的rCap蛋白进行免疫及免疫保护试验。共进行4次肌肉注射免疫,每次间隔2周;于第4次免疫后3周通过口腔和鼻腔途径感染PCV2细胞强毒。分别于第4次免疫后和攻毒后不同时间通过检测免疫猪血清抗体水平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辅助性T细胞(Th)和细胞毒性T细胞(Tc)亚群的百分含量、排毒率和病毒血症阳性维持时间等指标以评价其免疫和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各免疫组猪均产生了抗PCV2特异性ELISA免疫抗体,但rCap蛋白免疫组猪抗体水平较低;rpcDNA3.1/PCV2-linker-PoIL-2质粒对猪体的免疫和免疫保护效果显著优于rpcDNA3.1/ORF2质粒;在rpcDNA3.1/PCV2-linker-PoIL-2质粒或rpcDNA3.1/ORF2质粒中添加rCap蛋白对重组质粒免疫及免疫保护效果无明显影响。因此,选取rpcDNA3.1/PCV2-linker-PoIL-2质粒为下一步研制PCV2核酸疫苗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48.
大叶黄杨是我国现代城市绿化景观中较为常见的植物之一,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生长,为了全面提升城市绿化景观后期治理的实质质量,有效防治各类常见的大叶黄杨病虫害,管理者必须采用具备实效性、系统性特征的全新管理方法,根据大叶黄杨的不同栽种地点的水文、天气、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更为适当的防治措施与管理方法,避免大叶黄杨的正常生长受到来自病虫害的影响,选择正确的切入点,强化大叶黄杨的抗病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大叶黄杨生长过程中常见的各类病害与虫害的基本特性,并总结了防治各类病虫害的正确措施与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49.
木材易产生吸湿变形和腐朽等问题,影响其应用效果。热改性处理可有效提升木材的尺寸稳定性和耐久性,并具有无毒、环保的特点,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木材改性方法。文中综述了木材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抽提物)在热改性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以及木材树种和部位、处理介质、处理温度和时间对木材热降解的影响。经不同热改性工艺处理后,木材的化学成分变化存在较大差异。探明热改性工艺、热改性材化学成分变化和性能之间的响应机制,将有助于开发或优化热改性技术,从而得到性能优异的热改性材,拓宽其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