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16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5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1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敦煌市棉田烟粉虱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月~2006年9月,对敦煌市棉田烟粉虱的生物型进行了鉴定并对其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敦煌市棉田烟粉虱为B型烟粉虱.烟粉虱5月初开始从温室向棉田扩散,6月下旬在棉田内开始普遍发生,8月上旬形成第1个成虫高峰,至9月中下旬随棉花采摘和气温的下降田间成虫数量逐渐减少,卵、若虫的种群动态与成虫基本一致.烟粉虱从温室迁入棉田,其扩散距离越远,数量越少;距离温室越近的棉田烟粉虱发生数量越多,距离温室大棚10 m处的棉田的种群数量显著高于50 m处的棉田.  相似文献   
12.
山楂叶螨种群内禀增长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23±O.5℃温度条件下,室内饲养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Zacher),组建其生殖力表,以测定该种群生物学参数,其结果如下:种群内禀增长力r_m为O.1240,净生殖率Ro为20.8156,平均世代周期T为24.4865。该种群的干扰反应时间可用公式:T=-8.06451n(1-M)计算(M表示种群受干扰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根据皋兰县中堡村麦田的系统调查资料和县气象局的气象资料,对麦长管蚜的田间消长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发生期预测模型。分析表明麦长管蚜在田间的发生与小麦的生育期有密切的关系:小麦生育前期蚜量较少,随着小麦的生长蚜量逐渐增加,从小麦抽穗后蚜量急剧上升,到灌浆期达到高峰。并应用1981~2000年20年的平均温度、相对温湿系数建立了发生期的回归预测模型,对历史资料进行检查,符合率分别达95 % 以上。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苜蓿害虫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调查记录了甘肃省各地苜蓿害虫,鳞翅目Lepidoptera 83种,鞘翅目Coleoptera 56种,半翅目Hemiptera 20种,同翅目Homoptera 10种,直翅目Orthoptera 9种,缨翅目Thysanoptera 4种,膜翅目Hymenoptera 2种,共计7个目,42个科,184种。分别介绍了这些害虫的中文名称、学名与主要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15.
蚜虫为害对五个燕麦品种苗期体内几种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蚜虫为害后燕麦苗期植株体内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酚含量的变化,评价这4种物质与燕麦抗蚜性的关系,探索燕麦抗蚜的生化机制,为选育抗蚜燕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田间具有不同抗蚜表现的5个燕麦品种,待幼苗长至3叶期接蚜,分别于接蚜时和接蚜后不同时间测定其体内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酚的含量,与同期未接蚜植株做比较。[结果] 随着感蚜时间增加,每个品种叶绿素含量均明显降低,作为抗蚜物质的总酚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也有所增加。[结论] 说明燕麦的抗蚜性与其体内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酚类物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黑条帕寄蝇(Palesisa nudioculla Villeneuve)是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及其他许多鳞翅目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国内外对其研究报道较少。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试验研究了黑条帕寄蝇成虫主要的生物学特性,为该蝇种的保护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黑条帕寄蝇的寄生方式属微卵生型,羽化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天的08:00-10:00,16:00-18:00,羽化性比为1.13∶1(雌∶雄),且雄蝇比雌蝇先羽化;在条件为(23±1)℃、L∥D=16h∥8h、RH 60%~70%的光照培养箱中饲养,成虫的寿命最长,可达34d;以含糖物质补充营养能延长成虫的寿命,特别是20%的蜂蜜水补充可显著延长其寿命,且雌蝇比雄蝇的寿命长;被寄生的草地螟虫茧低温(4℃)储存20d后的羽化率没有显著变化,但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羽化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在日光温室中比较了4种药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定植前用98%棉隆微粒剂333.20 kg/hm2与5952.4 kg细土混匀进行土壤处理的防效最好,为49.43%;黄瓜较不施药增产28.01%;用10%噻唑膦颗粒剂68.00 kg/hm2与5952.4 kg细土混匀进行土壤处理的防效为43.67%,黄瓜增产15.31%.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甘南州夏河县高寒草甸草原蝗虫(Chorthippus sp.)和草原毛虫(Gynaephora sp.)的分布与其地形和植被因子的关系,本研究于2010年至2014年连续5年,定点选择30个样区,每年从5月至9月在各样地进行无放回取样调查密度,测量了植被的多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蝗虫选择分布在平地和半阳坡、坡中位的坡地,而毛虫只选择平地;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是影响草地蝗虫和毛虫分布的关键因子,与其种群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地上生物量较高的平地是蝗虫和毛虫共同分布的主要区域;洽草(Koeleria glauca)、花苜蓿(Melissilus ruthenicus)和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3种植物多度与蝗虫分布显著相关,与毛虫分布不相关。可见,高寒草甸草原蝗虫和草原毛虫的分布与地形和植被因子显著相关,其栖息地利用特征有显著的偏好性。  相似文献   
19.
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产地环境、肥料农药使用要求、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包装、贮藏和运输等方面规范了绿色食品靖远县灌区地膜马铃薯生产。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CO_2浓度升高对豌豆蚜体内糖含量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中等浓度550μL/L和高浓度750μL/L CO_2浓度,并以当前CO_2浓度380μL/L为对照,用熏气30 d以上的苜蓿叶片饲养豌豆蚜初产若蚜至成蚜后测定体内可溶性糖和糖原含量。结果表明:豌豆蚜取食高CO_2浓度培育下的紫花苜蓿后体内可溶性糖和糖原含量显著上升,随着世代数增加豌豆蚜体内可溶性糖和糖原含量也逐代增加,CO_2浓度和世代因子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表明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豌豆蚜的发生规律及种群数量动态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