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75篇
农学   52篇
基础科学   54篇
  56篇
综合类   326篇
农作物   35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235篇
园艺   53篇
植物保护   7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21.
卵泡发育是家禽繁殖性能的关键因素,其中,对卵泡发育有关键作用的细胞为卵巢颗粒细胞。本试验旨在探究高邮鸭卵巢颗粒细胞最优分离培养方法,建立高邮鸭颗粒细胞综合鉴定体系。选取产蛋期高邮鸭母鸭排卵前卵泡,探究不同消化温度、消化酶组、消化时长对颗粒细胞分离与培养的影响,筛选出最优消化方案;体外培养24 h观察不同处理组细胞生长状态及形态特征,并结合HE染色确定颗粒细胞形态,FSHR、LHR间接免疫荧光检测颗粒细胞特征蛋白表达,qRT-PCR检测特异性基因FSHR和LHR表达,以综合确定分离培养的鸭颗粒细胞特异性。结果发现,4℃、1 mg/mLⅡ型胶原酶+0.25%胰蛋白酶、9 min消化处理后获得的鸭卵巢颗粒细胞活率最佳,贴壁率最高,培养效果最优;选择贴壁效果良好的细胞进行HE染色,显微镜观察下细胞染色均匀,内有颗粒状物质,细胞呈现多角形,单个细胞具有多个伪足;FSHR、LHR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表明,>90%细胞呈双阳性。同时,qPCR结果表明,在颗粒细胞内有FSHR、LHR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22.
为探究微量元素添加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按照奶牛饲养标准,针对规模化奶牛场设计专用微量元素添加剂,选取泌乳期荷斯坦奶牛48头,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与配制的微量元素添加剂,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期150d,并进行效果评价。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牛采食量、泌乳量、乳成分相关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体细胞数、乳房炎、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及蹄病发病数明显下降。应用微量元素添加剂可以明显改善奶牛生产性能,降低奶牛常见病数量。  相似文献   
23.
基于松嫩平原地区基准时段(1961−1990年)的观测数据,应用统计方法对模型模拟的未来30a(2021−2050年)温度、降水、辐射的逐日数据进行偏差订正,同时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计算≥10℃积温,分析研究区域相对于基准时段,未来30a农业气候资源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RCP4.5和RCP8.5两种排放情景下,未来30a松嫩平原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在4~8℃,较基准时段升高2.5~2.8℃,且北部地区的增温幅度大于南部地区;此外,大部分地区≥10℃积温介于3000~3700℃·d,两种情景下分别增加500~550℃·d和600~670℃·d,其中南部部分地区增幅超过670℃·d;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60~580mm,增量为50~90mm不等,降水增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南多北少,其中南部地区增量超过90mm,而北部地区年增量则不足50mm,两种情景在相同区域的降水增量表现为RCP4.5多于RCP8.5;相较于基准时段,年辐射量减少85~100MJ·m−2,生长季内辐射量减少10~40MJ·m−2,变化趋势均不明显。综上所述,未来松嫩平原地区农业气候资源表现为整体提升趋势,农作物可种植期相对延长,因此,应适当种植生育期更长的作物,避免因未来气温升高,造成现有作物生育期缩短,导致产量降低的情况发生;同时研究结果对调整种植结构、改变种植措施和选育作物品种等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24.
2015/2016年冬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5/2016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总体正常略偏高,呈现隆冬冷、初冬和后冬暖的特点;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全国平均日照与常年基本持平,其中南方前冬寡照突出、后冬日照明显偏多。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正常偏高,冬前墒情为近5a最好,冬季雨雪补充及时,麦田墒情适宜,但气温起伏大,中东部地区遭受4次强寒潮等极端天气袭击;北方入冬早,冬小麦冬前生长不足,个体偏弱;2月中下旬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冬小麦陆续返青,返青期接近常年或偏早。南方多地最低气温破历史记录,湖北和湖南部分地区油菜等遭受低温雨雪冰冻和雪害,云南、四川等地已拔节冬小麦遭受轻度冻害,其中云南受灾较重,江淮和江汉部分晚播或旺长的小麦叶片受冻;江南和华南大部时段多雨寡照,部分农田出现湿渍害,对油菜等作物生长不利。华南大部地区后冬气温偏低,春耕春播进展略偏慢。  相似文献   
25.
黄土高原刺槐林对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不同树龄刺槐纯林林地和撂荒地作对比,研究了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对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槐林地土壤有机质、pH值、全氮、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盐基总量随刺槐树龄增加无明确变化规律,土壤全磷和交换性镁含量则呈现波动性变化;刺槐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按幂函数衰减,有效磷含量有递减趋势,土壤全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交换性盐基总量随土壤深度增加无明显变化规律,而土壤pH随深度呈波动性变化;与撂荒地相比,刺槐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及交换性盐基总量分别增加21.6%~96.8%,34.3%~160.1%,191.5%~238.4%,2.1%~24.1%,19.82%~92.71%,64.2%~80.0%,25.0%~46.5%和67.2%~89.5%,表明刺槐林对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6.
聚-γ-谷氨酸与不同形态氮肥共施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为了探究聚-γ-谷氨酸对不同形态氮肥(尿素、氯化铵、硝酸钠、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增效效果。[方法]本文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聚-γ-谷氨酸与不同形态氮肥共施对油菜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γ-PGA与不同形态氮肥共施,可使油菜鲜重增加1.25%~26.77%,以尿素和有机无机肥配施,γ-PGA浓度为4.3 mg/kg土时的增产效果较好;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最大增加量分别为49.60%、23.62%和132.79%,硝酸盐含量降低了6.18%~46.08%,以氯化铵和有机无机肥配施效果较好;氮、磷、钾的利用率提高幅度分别0.63%~7.61%、0.01%~1.66%、0.78%~6.49%,以尿素和有机无机肥配施2组处理对肥料的利用率较高。[结论]综上所述,根据短期的盆栽试验得出,在农业生产中推荐γ-PGA与尿素或有机无机肥共施,γ-PGA施用量为4.3 mg/kg土。  相似文献   
27.
为明确西南地区主栽油菜品种根肿病抗性,以期为合理品种布局提供依据,降低根肿病的危害和损失。结合病圃根肿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在四川安县、大邑、广汉三地区,采用病圃自然发病法,对80个油菜品种进行根肿病抗性评价,并对22个品种连续3年进行抗性跟踪。结果表明:三地区病圃根肿菌为存在基因型分化的4号生理小种;供试油菜品种中无免疫根肿病品种,安县、大邑、广汉三地感病品种分别占比88.75%、83.75%、87.50%,其中55个品种在三地区均表现感病,即不适宜在根肿病菌为4号生理小种区域种植;抗性跟踪评价显示不同品种的抗性稳定性存在差异。‘浙油50’、‘油罐罐’适宜安县地区种植,‘黄金荚’、‘金油858’、‘油研9号’、‘种都油998’和‘渝黄4号’适宜大邑地区种植,‘志远油8号’适宜广汉地区种植。‘绵丰油5号’、‘德名油1号’表现抗性丧失趋势;‘丰油精’、‘高油48’抗性不稳定;‘矮架早’抗性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28.
研究GFP标记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am22在油菜植株上的定殖规律,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自然转化法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质粒pGFP4412导入Bam22细胞中,构建GFP荧光标记菌株;对比野生型菌株Bam22与标记菌株Bam22-GFP的生长曲线和抑菌能力;通过灌根法,观察标记菌株在油菜体内不同组织部位的定殖...  相似文献   
29.
在WISH细胞中,对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进行了瞬时表达的研究。首先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VAX-H5HA,通过酶切和PCR筛选阳性克隆后测序。然后将重组表达质粒以脂质体介导法转染WISH细胞。通过RT-PCR在转录水平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目的蛋白。结果表明,HA基因在WISH细胞中进行了表达。  相似文献   
30.
元杂剧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整个元杂剧艺术在具体展现过程中,充分诠释了剧情的书写需要,同时在元代人日常生活过程中,茶及饮茶习俗更是有着重要展现,当然,在元代,其还有着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多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剧,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本文拟从元杂剧的形成背景及价值内涵分析入手,结合我国茶文化理念传承发展的具体状况认知,通过融入合适的元杂剧艺术内容,从而实现对我国传统茶文化理念内涵的全面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