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5篇
农学   7篇
  6篇
综合类   88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5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8月 12日 ,我省温州与台州等地遭遇 195 6年以来的特大台风暴雨 ,杨梅也与其他农作物一样 ,有的被整株连根拔起 ,或被拦腰折断整株掀走 ,或在大枝分杈处被折断整株毁坏 ,有的则被折断大根倒伏 ,损失惨重。针对目前杨梅这一状况 ,为使梅农的损失减到最小 ,笔者提出如下护理技术 ,供各地参考。1 尽快处理被刮倒的植株 由于杨梅植株怕日晒 ,加上目前正值杨梅花芽形态分化时期 ,被刮倒的树只是一部分根系被拉断 ,要及时处理这些受损的植株。首先 ,用手锯回缩大枝 ,高度一般掌握在 2 5m以下 ,再用修枝剪将连接植株的断根剪平 ,并将断根处的土…  相似文献   
22.
在晚稻杨梅果实发育期间喷施果蔬品质改良剂和爱农氨基酸2种叶面营养液,研究不同次数对晚稻杨梅果实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种叶面营养液施用不同次数,对晚稻杨梅果实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各处理果实的横纵径、单果质量、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均有显著提高,叶片长度和厚度也有显著增加。试验结果综合分析,在果实硬核期至成熟前施用果蔬品质改良剂1 200倍液4次处理的效果最佳,可提高果实纵横径23.7%和25.2%,单果重28.2%,可食率2.78百分点,可溶性固形物、总糖1.57和2.48百分点,叶片长度、厚度20.2%和34.2%  相似文献   
23.
以丽水‘太平白、‘大果太平白和‘塔下白等 3个本地白沙枇杷资源为试材,并以‘宁海白为对照,测定了枇杷果实发育进程中单果重、色泽及糖、可滴定酸、有机酸、总酚和类黄酮等品质成分含量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4个枇杷品种的果实发育与色泽变化趋势基本相似,采收时单果重以‘宁海白最大,‘大果太平白与‘宁海白接近,‘太平白最小。4个品种的糖、有机酸、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成熟时以果糖含量最高,约占总糖含量的54%~61%;葡萄糖含量次之,约占总糖含量的35%~37%;总糖含量以‘塔下白最高,‘太平白次之,‘宁海白最低。果实中可滴定酸和有机酸含量以‘塔下白最高,‘太平白次之,‘大果太平白最低。幼果期总酚和类黄酮含量较高,随着果实发育呈快速下降趋势,至成熟前2周保持相对恒定,品种间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差异较小。本试验表明,采前3周起至果实成熟是枇杷果实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4.
杨梅是浙江省仅次于柑橘的重要水果,东魁杨梅又是浙江杨梅的主栽品种,占全省杨梅栽培面积50%以上。东魁杨梅因成熟期较晚,深受杨梅果蝇严重为害,加上采收期又逢梅雨季节,东魁杨梅产量损失严重。通过观察杨梅果蝇的发生规律,在成虫大量迁入果园之前采用单株(或数株)全树覆盖防虫网技术,构建物理隔离屏障,能有效减少杨梅果蝇带来的危害;再在杨梅采前10 d(入梅初期)用相应大小的塑料避雨膜或白色防雨布覆盖罗幔杨梅顶部(简称罗幔避雨栽培),可有效减轻连续阴雨对杨梅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比较杨梅在露地栽培、罗幔栽培、罗幔避雨栽培等不同状态下,果蝇对杨梅果实为害率、果实腐烂率、坐果率、果实纵横径、优质果率、果实成熟时间、采收期长短、果实内在品质以及新技术投资回报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罗幔栽培、罗幔避雨栽培技术可以明显提高杨梅产量、品质和优质果率,经济效益明显,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技术操作简便、见效明显,深受广大梅农喜爱,黄岩区罗幔杨梅从2011年开始示范600株已经发展到2017年的60 000株。随着杨梅罗幔避雨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促进浙江省乃至我国杨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5.
<正>目前,全国杨梅栽培面积已达20×104hm2以上,因其具有良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不但浙江、福建、江苏等老产区面积迅速扩大,而且也成为中西部地区果业发展热点树种。浙江省是全国杨梅的最集中产区,主要栽培区域在宁波、台州、温州、舟山等地。目前杨梅栽培面积已近6.7×  相似文献   
26.
网纹型甜瓜新品种夏蜜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蜜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和湖州南太湖绿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育成的早熟稀疏纹甜瓜新品种。果实高圆形,单果质量1.3kg左右;果皮底色墨绿,覆稀疏不规则细纹;脆肉型,果肉绿白色,厚约3.5cm,果实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在15%以上;果实发育期41d左右;生长势中等稍旺,叶片较大,节间中长,田间表现对蔓枯病有较强耐性。适合浙江省及其他适宜地区保护地栽培。  相似文献   
27.
为研究凋萎病对杨梅树体钙吸收及分配的影响,本文就发生凋萎病的杨梅树有、无病症嫩梢的叶片、枝干(包括韧皮部和木质部)以及老龄叶片、枝干(包括韧皮部和木质部)、根(包括韧皮部和木质部)与健康杨梅树的对应部位相比钙元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凋萎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钙元素在杨梅树体内的分布及吸收量。杨梅感染凋萎病后有病症嫩梢的叶片和枝干的木质部、根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与健康植株(CK)相比钙元素含量无明显差异;没有病症的嫩梢叶片和枝干的木质部、老龄叶片、枝干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与对照相应的部位相比钙元素含量明显升高;有病症和无病症的嫩梢的韧皮部其钙元素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病树的根际土壤的速效钙含量明显高于健康杨梅树根际土壤的速效钙含量。  相似文献   
28.
以东魁杨梅为试材,通过高接换种与锯干换种2种大树改接方法的比较,探讨相应的树体矮化管理技术,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9.
 杨梅衰弱病在杨梅主产区发生严重,但其成因尚未明确。为明确根际土壤真菌与衰弱病的相关性,本研究以来自仙居、临海和兰溪3个不同地区的健康植株和衰弱植株的根际土壤为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14种与连作障碍相关的土壤真菌进行了定量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杨梅根际真菌群体的含量比较丰富;被孢霉属(Mortierella spp.)和轮枝孢属(Verticillium spp.)在发病植株根际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植株,与杨梅衰弱病呈正相关关系;青霉菌属(Penicillium spp.)在发病植株根际的含量显著低于健康植株,与杨梅衰弱病呈负相关关系。本研究建立了杨梅根际土壤真菌的快速检测体系,明确了健康株和衰弱株根际真菌菌群的差异,为杨梅衰弱病的研究和病害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2008年引进黑晶、晚荠蜜梅、荸荠种、东魁等4个杨梅品种在诸暨试种,试验表明其生长、结果表现良好,且适应性强。于2011年开始陆续结果,黑晶、晚荠蜜梅、荸荠种、东魁等品种在诸暨生长发育正常,物候期大致相同,成熟期荸荠种、晚荠蜜梅最早,分别为6月5日和6月8日,东魁最迟,为6月14日;4个品种果实品质俱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1.50%~13.87%,商品性好,均可作为鲜食品种栽培,并适宜在诸暨丘陵山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