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0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166篇
林业   333篇
农学   200篇
基础科学   293篇
  229篇
综合类   1970篇
农作物   195篇
水产渔业   294篇
畜牧兽医   756篇
园艺   354篇
植物保护   86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254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273篇
  2009年   248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8篇
  1963年   6篇
  1959年   5篇
  1957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为探究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中玉米根系分泌物对连作花生土壤的酚酸类物质化感作用的影响机制,利用CH2Cl2提取了玉米抽雄期根系分泌物,通过室内模拟培养法,研究了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含有不同浓度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及对羟基苯甲酸3种酚酸类物质土壤的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酚酸类物质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抑制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亦显著降低,且浓度越高化感抑制作用(RI<0)越强(P<0.05)。玉米根系分泌物可降低酚酸类物质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微生物量、酶活性及养分含量的化感指数,以低浓度处理的降幅较大,且在处理第5 d和10 d显著增加了3种酚酸类物质处理的土壤呼吸强度、酶活性、微生物量及养分含量(P<0.05);不同酚酸类物质中,以邻苯二甲酸所受影响最大。整个培养时期,玉米根系分泌物对酚酸类物质化感作用的影响以处理第5 d最强,随后呈减弱趋势。3次取样,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活性、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化感指数分别降低10.03%~64.13%、9.72%~57.51%、13.16%~78.85%和5.88%~59.71%。玉米根系分泌物可通过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活性及养分含量,来降低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化感作用。结果为玉米花生间作缓解花生连作障碍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2.
以湿式离合器油缸内流场为研究对象,分析缸内离心油压及其变化规律,提出了油液滞后系数修正离心油压计算方法并开展试验验证。首先基于离心油压的数学模型和Fluent分析了湿式离合器油缸不同位置的离心油压,发现离心油压的理论计算方法未考虑油液转速滞后的影响;然后定义了油液转速滞后系数来修正离心油压数学模型,系统分析影响油液滞后系数的各种因素,建立了在特定油液粘度下滞后系数与油缸转速及油缸结构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最后基于湿式离合器油缸综合性能试验台架开展了离心油压的试验分析。结果表明:2种油液粘度下,修正后的离心油压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接近且存在一致规律,从而证实了湿式离合器油缸离心油压修正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3.
[目的]本文旨在阐述喷施甘露糖缓解小麦镉(Cd)胁迫和抑制Cd转运的分子机制.[方法]测定小麦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和分析根系蛋白组学差异,经过KEGG和GO注释方法分析差异蛋白所涉途径的相关信息,进一步用Real-time PCR验证差异表达蛋白.[结果]甘露糖处理15 d后,小麦根长和根干重分别增加54.8%和29....  相似文献   
84.
目的 优选五味子醋制的最佳工艺,并用色度值量化炮制终点判定标准.方法 以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和总木脂素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设计相关结合优化法,确定五味子醋制的最佳工艺;采用色差计量化炮制品的颜色值.结果 闷润时间和米醋用量对五味子中总木脂素的含量具有显著性影响,而蒸制时间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色...  相似文献   
85.
氮磷钾配合施用对冬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三因子五水平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氮、磷、钾与冬瓜产量和固形物含量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本试验条件下,氮、磷、钾与冬瓜产量和固形物含量呈曲线相关,一定范围内施用能显著提高冬瓜产量和固形物含量,效应大小为氮>钾>磷;氮钾间存在显著的互作关系。最佳施肥量为667 m2施纯N 31~33 kg、P2O517~21 kg、K2O 29~32 kg。  相似文献   
86.
全球变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南极海冰和风场作为气候变化的关键因子,显著影响着渔船作业的安全及经济效率.相较于连续泵吸捕捞渔船,我国普遍采用传统渔船开展南极磷虾捕捞作业,该作业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本实验针对磷虾捕捞作业的适应性,基于1989—2020年美国国家冰雪中心海冰密集度数据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风场数据,获得...  相似文献   
87.
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为受试生物,采用静态法研究了不同pH和盐度下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及氧氮比(O∶N)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pH为8.7试验组文蛤耗氧率、排氨率及排磷率显著高于6.7、7.7、9.7及10.7试验组(P0.05),pH为7.7和8.7试验组O∶N值显著高于6.7、9.7及10.7试验组(P0.05);pH在6.7~10.7范围内,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及O∶N均随pH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pH为8.7时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以及O∶N均为最大值,依次为5.46 mg·(g·h)-1、0.17 mg·(g·h)-1、0.19 mg·(g·h)~(-1)、27.17。盐度为20试验组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及O∶N显著高于16、18、22及24试验组(P0.05);盐度在16~24范围内,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及O∶N均随盐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盐度为20时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及O∶N均为最大值,分别为5.66 mg·(g·h)~(-1)、0.20 mg·(g·h)~(-1)、0.30 mg·(g·h)~(-1)和27.40。本实验研究范围内,文蛤生长的最适pH在8.7左右,最适盐度在20左右,为文蛤的人工养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8.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 10年来 ,世界渔业生产持续增长 ,但不同地区、不同鱼种类的渔业资源和产量的波动却十分显著 ,如智利年渔获量 1994年高达 784万t,1998年仅 35 6万t[1]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是使世界渔业资源分布与产量发生不同程度变动的重要原因之一[2~ 7] 。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的研究作为一项国际超级科学计划 ,其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全球气候变迁、海洋环境变化、生态环境破坏及人类活动等[8] 。此课题的研究对于提高人类预测环境变化的能力、实现世界渔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1 海洋 -大气相互作用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海洋与大气间各种物理量 (物质…  相似文献   
89.
报导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内脏团培育圆形有核珍珠的试验结果。结果显示:插植珠核的7362只手术蚌植核后一个月内成活率99.2%。经23个月养殖后,随机抽取50只。结果留核率达94%,成珠率为86%,其中中高档珠占37.2%。有核珍珠直径在9.4~11.6 mm之间,其中10 mm以上占88.4%。11.6%的珍珠表面有小于3 mm的凸起,未发现带扁而长尾巴的珍珠。试验表明:三角帆蚌内脏团内能培育出高品质的有核珍珠。此外还发现,脱核或核片分离的细胞小片仍可在内脏团内形成珍珠。  相似文献   
90.
本文对细菌性败血症发病鱼池细菌数量及气单胞菌的数量、溶血性及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在28.5℃以下时,细菌数量与水温基本成正比,发病池与不发病池的细菌数量无显著性差异;水体中广泛存在气单胞菌,其占水体总菌量比例随水温的上升而升高;发病池及未发病池中均存在能产生hec毒素和不产生hec毒素的嗜水气单胞菌株,两者数量上无显著差异;水体中存在血清型为TPS—30及PBJS—76的嗜水气单胞菌,且大多数对鱼体有毒力,以5×10~7CFU/尾腹腔注射,可使试验鱼大部分或全部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