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11篇
  7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1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小麦赤霉病抗性分子标记的筛选及其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4个来源不同的小麦赤霉病抗源为材料,筛选与赤霉病紧密连锁的抗性标记,并进行赤霉病抗性数量性状原点(QTL)定位.结果表明:4个来源不同的抗赤霉病品种所携带的主效抗性QTL均在染色体3BS上,尽管它们的抗性效应不相等,但位置相同,均在Xgum533与Xgum493之间.在此基础上,将筛选到的SSR抗性标记在抗感程度不同的品种和高代品系中进一步验证,寻找有效的赤霉病抗性连锁标记.结果表明,选用Xgum533、Xgwm493或Xbarcl33赤霉病抗性紧密连锁标记,在多基因聚合育种群体和回交育种群体中,单标记选择效率可达70%左右.由此可见,在传统育种基础上,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进行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可提高赤霉病抗性选育效果.  相似文献   
32.
张旭  Theo  van  de  Lee  陆维忠  喻大昭  马鸿翔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0):3077-3082
 【目的】赤霉病是危害大麦、小麦生产的世界性病害,研究病原菌的致病过程对于病害的控制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禾谷镰刀菌回复突变体以单花滴注方法进行人工接种研究不同突变体的致病力差异及其在小麦穗部的侵染过程。【结果】269株回复突变体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接种6 d后,致病力明显降低的突变体,只有接种小穗发病,致病力明显增强的突变体,病症可扩展至5个小穗。GFP荧光信号检测表明,弱致病突变体在接种后仅在接种小穗内生长、延伸,并终止于小穗基部的致密组织处。而强致病力突变体在接种小穗内生长2 d后,即能够通过小穗基部的致密组织到达小麦穗轴,并沿着穗轴内部微管束组织和皮层组织向上和下延伸,侵入邻近小穗。【结论】病原菌在接种小穗中生长后,沿着柱头、子房或内、外稃内表面,经过靠近穗轴的致密组织,侵入邻近小穗,感染整个麦穗,直至到达茎秆。  相似文献   
33.
为了研究大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机制,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抗赤霉病大麦品种盐96157与感病品种浙97-23构建的六家系群体(P1、F1、P2、B1、B2、F2)的赤霉病抗性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盐96157×浙97-23组合赤霉病抗性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E模型)控制,B1、B2和F2群体赤霉病抗性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44.67%、68.01%和83.87%,多基因遗传率为3.53%~20.23%,环境方差占总方差的10.26%~51.80%,说明大麦赤霉病抗性的表达受基因型和环境双重影响,主效基因的存在意味着可通过杂交育种将盐96157大麦的抗性基因向其他栽培品种中转移.  相似文献   
34.
BCL、RIP细胞凋亡基因向小麦中的导入和赤霉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BCL和RIP 2个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分别导入了小麦品种扬麦10号和Bobwhite,转化效率分别为1.60%和1.25%。Southern检测结果表明,细胞凋亡基因已稳定整合到小麦染色体上,多数植株为单拷贝整合。Northern检测结果表明,细胞凋亡基因能以小麦遗传背景高水平转录为RNA。转基因植株T1代分离比例为2.11~2.33∶1,表明外源基因在后代中能够稳定遗传。BCL转基因植株和RIP转基因植株对赤霉病均表现出一定抗性,其中BCL-20、BCL-21、RIP-8、RIP-18等15个T1代植株的小穗发病率为5.6%~16.1%,可望进一步培育抗小麦赤霉病新材料。  相似文献   
35.
饼干专用小麦新品种扬麦9号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麦 9号是采用常规育种方法与生物技术相结合育成的第一个超高产矮秆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 ,一般较扬麦 15 8增产 45 0kg/hm2 以上 ,综合抗性强 ,赤霉病抗性达中抗以上 (R级 ) ,品质达到国家颁布的优质饼干小麦标准 ,是生产优质饼干粉的理想品种 ,目前累计种植面积已达 15 .67hm2 以上  相似文献   
36.
不结球白菜子叶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 1 0g/ 10 0mL纤维素酶 (OnozukaR 10 ) ,0 1g/ 10 0mL果胶酶 (MecerozymeR 10 )及 10mmol/LCaCl2 ·2H2 O ,0 7mmol/LKH2 PO4 和 0 5mol/L甘露醇的混合酶液 ,从 14~ 18d苗龄的不结球白菜子叶上分离出高产率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培养在KM8P1附加 2 ,4 D 0 5mg/L、 6 BA 0 2 5mg/L、NAA 0 5mg/L、葡萄糖 9 0g/ 10 0mL、蔗糖 1 0g/ 10 0mL、半乳糖0 0 3g/ 10 0mL液体培养基上 ,分裂旺盛。形成愈伤组织后经芽诱导和生根培养 ,获得了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37.
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小麦赤霉病是全球性的小麦病害,也是为害中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应用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的有效手段。本研究试图建立适宜南方麦区的小麦细胞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抗病育种体系,提高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效果。运用诱导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DON毒素突变体的诱导与筛选;异源杂种幼胚培养;花药培养和染色体消失等单倍体诱导技术等创造抗赤霉病新种质,选育抗病新品种(系)。并运用分子作图,对主要抗源苏麦3号、望水白等进行赤霉病抗性分子定位和筛选,寻找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小麦抗赤霉病标记辅助选择提供有效标记。建立和完善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诱导技术和单倍体诱导技术;创造出一批赤霉病抗性强而稳定,丰产性优良的新抗源;育成了生抗1号、生抗2号和生选3号、生选4号共4个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对望水白,苏麦3号和宁894037等主要抗源进行QTL定位,并获得了与赤霉病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对3BS主效QTL区域的相关标记在育种群体中的辅助选择进行了比较验证,初步建立了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20多年的实践表明:①运用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缩短新品种育成年限,提高抗...  相似文献   
38.
39.
40.
小麦高产抗赤霉病品系895004是宁麦3号通过幼穗培养得到的体细胞无性系。通过田间性状观察和室内考种,其农艺性状和赤霉病的抗性均比宁麦3号有明显的改善。用140个随机引物对895004及其亲本宁麦3号进行RAPD分析,发现6个引物在两个品种间有多态性,因此认定895004在DNA分子水平上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