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43篇
  免费   803篇
  国内免费   1399篇
林业   846篇
农学   1138篇
基础科学   733篇
  1584篇
综合类   5401篇
农作物   894篇
水产渔业   732篇
畜牧兽医   1904篇
园艺   898篇
植物保护   715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288篇
  2022年   620篇
  2021年   680篇
  2020年   604篇
  2019年   618篇
  2018年   397篇
  2017年   687篇
  2016年   516篇
  2015年   669篇
  2014年   664篇
  2013年   799篇
  2012年   1051篇
  2011年   1077篇
  2010年   914篇
  2009年   823篇
  2008年   828篇
  2007年   713篇
  2006年   544篇
  2005年   441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196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62年   4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利用废菌糠提高覆土持水力和蘑菇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利用平菇等食用菌的废菌糠 ,经适当无氧发酵等一系列处理后添加到普通泥土中 ,使其最大持水力提高至 5 1 3% ,单产提高 13 6 %  相似文献   
52.
茭儿菜(野茭白)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茭儿菜 ,别名野茭白、野茭瓜 ,属禾本科菰属。须根系 ,茎分地上茎和地下茎 ,叶分叶鞘和叶片两部分 ,圆锥状花序 ;茭儿菜在春季发芽、生根 ,随温度升高生长加快 ,夏、秋季抽穗、开花、结实 ;以地下匍匐茎和地上茎作为繁殖材料 ,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适温范围 10~ 2 8℃ ,生长期间不能缺水 ,需 2 5~ 5 0cm深厚土层 ,以粘壤土或壤土为宜 ,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阳光 ,不耐遮荫  相似文献   
53.
森林生态保护与效益补偿法律机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回顾了森林生态保护与效益补偿机制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分析了传统的生态保护政策法律手段的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法律机制是生态保护和效益补偿机制的主要保障。着重研究了森林生态补偿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客体、补偿强度、补偿方法 ;从立法、执法、监督以及产权改革等方面 ,系统提出了建立我国森林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54.
AIM: To explore the change and the possible role of MAPKs in rat hippocampus neuron after sleep deprivation. METHODS: The morphology of hippocampus neuron after sleep derivation was observed by TUNEL and HE staining, the activity of ERK was assayed by β-liquid scintillation counting and the expression of JNK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RESULTS: In paradoxical sleep deprivation (PSD) group, the number of apoptotic cells in hippocampus was increased. The scores of ERK activity were 1 764.00±941.56.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s, the ERK activity was obviously decreased (P<0.05). The JNK expression was 87.5%,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provide some important evidences that the sleep deprivation could cause changes in MAPKs activity,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mechanism of hippocampus neuron apoptosis.  相似文献   
55.
鹅新城疫是近年来我国新发现的能感染多种禽类的传染病,国内许多学者在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分子病毒学等领域有了较多的研究,现已确定该病毒是禽副粘病毒Ⅰ型即新城疫病毒的一个变种。本实验选择最近分离的2株鹅源新城疫病毒,采用已经发表的鸡新城疫病毒序列设计引物,应用RT—PCR技术扩增鹅源新城疫病毒的F基因,并将其克隆至载体上,然后进行了核苷酸序列测定、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根据遗传距离的远近确定了鹅源新城疫病毒在NDV系统发育进化树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6.
伊氏锥虫多种克隆群体的采集及血清学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伊氏锥虫抗原变异,国内外学者对抗原变异规律进行了研究,对其抗原变异程序、变异数量、变异频率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免疫学研究进而寻求防治锥虫病的免疫学手段。但多局限于某种动物个体感染锥虫后的一小段有限的时间进行,所获得的抗原变异型数量较少,因而很难澄清如:一个虫株究竟能有多少变异机会,是以怎样的程序变异的等问题。  相似文献   
57.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7):187-195
自汉代苜蓿引入我国以来,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民国时期亦不例外,苜蓿种植利用也得到了发展。在收集近现代有关苜蓿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苜蓿种植利用情形进行了梳理与归纳,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乃为我国苜蓿种植集中区,在陕西、甘肃、新疆、绥远(西部)、宁夏和青海等都有种植,据不完全考查,种植苜蓿的县有52个,其中以陕西最多,达22个县,甘肃次之为14个县,新疆为8个县,绥远(西部)为3个县,宁夏2县(道)和青海1个县。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发展苜蓿的势头高涨,如1942年边区政府在延安、安塞、甘泉、志丹、定边、靖边等县种植苜蓿达3万亩,陇东种植苜蓿2.3万亩;1944年延川县紫花苜蓿保留面积2.0万亩,到1949年,陕西全省种植苜蓿约98.49万亩。1949年新疆苜蓿保留面积达29300 hm2。绥远河套地区还进行了苜蓿粮草轮作,并建立了苜蓿种植基地。为了鼓励苜蓿种植,边区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1941年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关于种牧草的指示信》,1942年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卅一年推广苜蓿实施办法》等,李仪祉在治理黄河的方略中,从大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出发,提倡广种苜蓿,肥田养畜,并提出了4条种植苜蓿的措施。李烛尘提出,苜蓿根入土深,且能耐旱,适宜西北地区种植和培植草原。苜蓿除用于饲喂家畜外,幼嫩时可当蔬菜食用,在灾荒年也是百姓很好的救荒食物,苜蓿作为农产品常出现在兰州的市场上,试验表明苜蓿保存水土流失的作用要大于作物。  相似文献   
58.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徐丽君  陶雅 《草业学报》2018,27(10):204-214
苜蓿被《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群芳谱》和《农政全书》以及明皇帝实录与方志等经典要籍所记载,充分体现了苜蓿在明代的重要性、研究的普遍性和种植的广泛性。本研究以记载明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明代苜蓿种植分布与状况、植物生态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和利用方式等进行尝试性研究考查。结果表明,明代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京、甘肃和宁夏等省均有苜蓿种植,其中以“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在苜蓿植物学、生态生物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对苜蓿植株形态、花色及其着生部位、荚果种子形状的精准描述已达到现代植物学的水准。同时,对苜蓿的轴根性也有一定的认识,记载其根的形态与黄芪的根相类似。在明代出现了紫花和黄花2种苜蓿的记载;主张苜蓿与荞麦混作,并利用苜蓿的肥田能力,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度中;提倡7、8月种苜蓿,一年三刈,种子田一刈;苜蓿3年后生长进入旺盛期,7、8年后衰退垦去。在苜蓿饲用方面明代王象晋提出了最佳利用时期,即“苜蓿花时,刈取喂马牛,易肥健食”。同时,在苜蓿的食用、药用等方面人们利用得更加具体有效。此外,苜蓿还可做贡品。  相似文献   
59.
The cryopreservation of testicular tissue is a potential method for preserving male fertility. However, the effect of cryopreservation on bovine calf testicular tissue is scarc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cryoprotectants on bovine calf testicular tissue at the molecular level. Testicular tissue from ten immature bovine calves (6 months) was collected after slaughter and cryopreserved in an extender containing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the following five cryopreservation solutions (CP):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with 5% dimethyl sulfoxide (DMSO), trehalose with 5% DMSO, DMSO and glycerol and ethylene glycol (EG). After 7‐day cryopreservation,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hree spermatogonial stem cell (SSC)‐related genes, octamer‐4 (OCT4), KIT ligand (MGF/SCF) and kit oncogene (C‐KIT), were investigated by quantitative PCR (qPCR). The cell viability was highest for the tissues preserved with 30 mg/ml BSA (77.82% ± 1.22) and 40 mg/ml trehalose (74.23% ± 1.16) compared with other groups (p < 0.05), and the level of expression of the three genes was highest with 30 mg/ml BSA (p < 0.05). Compared with other CPs, the 30 mg/ml BSA and 40 mg/ml trehalose have the better cryopreserve protection. The 30 mg/ml BSA is the most viable media for the cryopreservation of testicular tissue from cattle.  相似文献   
60.
藜麦不同生育期营养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玉明  杨发荣  刘文瑜  黄杰  金茜 《草业科学》2018,35(7):1720-1727
为探究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生育期营养物质积累与分配动态规律,促进藜麦营养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本研究以"陇藜1号"为研究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茎秆、籽粒、叶片、果穗以及全株粗蛋白含量(CP)、粗脂肪(EE)、磷(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变化及转运差异,并对不同时期饲用品质进行比较,为藜麦生长期间营养价值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先慢后快再慢的积累规律;果穗及籽粒中干物质含量(DM)最大值分别出现在灌浆期和成熟期,不同生育期各器官生物产量及营养价值差异显著(P0.05),叶片干物质的移动率最高,干物质输出率最大,转运率最高,根系干物质移动率和转运率最低;DM、NDF、ADF和P在生育期内均表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过程。整个生育时期内各器官营养物质转运率大小表现为叶片果穗茎秆根系,各生育时期不同器官间营养成分转运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成熟期开花期灌浆期苗期,相对饲用价值苗期灌浆期开花期成熟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