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76篇
  免费   2116篇
  国内免费   3316篇
林业   2748篇
农学   2594篇
基础科学   1905篇
  3845篇
综合类   15576篇
农作物   2393篇
水产渔业   1461篇
畜牧兽医   4875篇
园艺   2369篇
植物保护   1542篇
  2024年   199篇
  2023年   580篇
  2022年   1540篇
  2021年   1637篇
  2020年   1635篇
  2019年   1553篇
  2018年   1119篇
  2017年   1612篇
  2016年   1209篇
  2015年   1689篇
  2014年   1803篇
  2013年   2166篇
  2012年   2926篇
  2011年   2973篇
  2010年   2835篇
  2009年   2524篇
  2008年   2403篇
  2007年   2223篇
  2006年   1746篇
  2005年   1350篇
  2004年   817篇
  2003年   491篇
  2002年   516篇
  2001年   485篇
  2000年   408篇
  1999年   202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8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6篇
  1956年   16篇
  1955年   5篇
  1953年   1篇
  19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用改进的动态顶空技术捕集、浓缩鱼油挥发性成分,并通过GCMS分析鉴定其中45个成分,结果表明。其中14个为饱和、不饱和醛类,8个为饱和、不饱和酮类。这些物质被认为是形成鱼油异味的主要成分。通过GC分析评价鱼油储藏过程中的感观变化和氧化,结果表明,GC分析的总峰面积能够指示鱼油的气味强度和氧化程度,并和感官检验结果一致。凹凸棒黏土处理鱼油取得较好脱色脱臭效果,其脱色脱臭效率分别为86.2%和84.1%。  相似文献   
992.
对斑点叉尾鮰致病的3株细菌,经液体培养后灭活制备三联免疫疫苗,斑点叉尾鮰鱼苗通过浸泡接种,抗感染能力大为增强.经人工感染试验,对CR79-1-1和ST78-3-3菌免疫保护率达到91%~100%,对93-Ⅲ菌免疫保护率可达64%。  相似文献   
993.
将Eggers模型移入实验室大型玻璃钢水槽中,采用3种室内可能得到的实验饵料:冷冻细脚长(Themistogra cilipes)、天然成体卤虫(Artemissalina)和小黄鱼糜(Fishsilage),在流水条件下,比较黄渤海主要中上层小型鱼类玉筋鱼(Ammodytepersonatus)对上述3种饵料的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等生态能量学特征。结果显示,3种饵料中,虽然玉筋鱼对细脚长的能量生态转换效率较高,但是其湿重摄食量[g/(100g·d)FW]和能量摄食量[kJ/(100g·d)]都比较低,生长情况较差;卤虫的食物生态转换效率较高,湿重摄食量较多、生长情况较好;鱼糜的能量摄食量较多,生长情况介于两者之间,但其生态转换效率均较低。与自然生长的玉筋鱼相比,摄食卤虫的玉筋鱼较接近于自然生长。研究结论认为,室内玉筋鱼的模拟实验,在不能获得自然活体饵料的情况下,卤虫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994.
转基因鱼研究及商品化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转基因技术是农业和医药行业的研究热门。自1985年,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鱼诞生后,鱼类基因转移技术很快应用到培育高产、优质和抗逆的经济鱼类新品种,并在解决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基因转移等方面的难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全鱼”生长激素(GH)基因的克隆与应用,使快速生长转GH基因鱼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需要解决转移基因的定位整合、稳定表达和遗传,以及转基因鱼释放的生态和食品安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995.
介绍了在塑料棚控温土地内对罗氏沼虾早繁苗进行放养前中间培育及池塘成虾高产养殖的具体过程和方法,探讨了罗氏沼虾早苗中间培育和成虾养殖的一些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996.
不同剂量甘果寡糖对鲤生长和运输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选用初始体重为 180~ 190g的正常健康鲤 10 8尾 ,分成 3组 ,每组 36尾 ,每组设 3个重复。实验用 3种处理 ,即对照组 (基础饵料 )、基础饵料 +30 0× 10 -6甘果寡糖、基础饵料 +6 0 0× 10 -6甘果寡糖 ,在实验 6 0d后每个处理组用 12尾鱼作运输试验 ,运输距离 5 0 0km ,运输时间近 14h。研究结果表明 :在基础饵料中 ,添加寡糖显著地提高生长速度和饵料利用率 (P <0 0 1) ,同时对鲤鱼的耐长途运输能力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97.
本文采用RT-PCR和RACE法分离、克隆了翘嘴红鲌G6Pase催化亚基基因全长cDNA,共1900 bp [不含poly(A)], 包括49 bp 5'非翻译区,1068 bp阅读框以及含Poly(A)信号AATAAA的778 bp 3'非翻译区[不包括Poly(A)].阅读框共编码35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9.89 ku.序列比对分析表明翘嘴红鲌G6Pase与斑马鱼G6Pase的相似性高达95%,与鼠、狗、人G6Pase的相似性为63%,和光滑爪蟾、金头鲷、河豚等G6Pase的相似性分别为69%、55%、76%,并具有G6Pase特有的3个保守基序.为了研究摄食以及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对G6Pase的影响,使用实时定量RT-PCR分别测定了饲喂等能但不含碳水化合物和含23.98%碳水化合物的饲料的翘嘴红鲌肝脏G6Pase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使用上述饲料饲喂8周后,禁食48 h, 然后测定禁食和摄食后3、6、12、24 h G6Pase 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摄食后12 h,两组G6Pase的表达明显增加,说明摄食影响G6Pase基因的表达,禁食和摄食后3~12 h,含糖组G6Pase基因的表达量为无糖组的2~4倍,这表明碳水化合物可以诱导G6Pase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998.
为探讨绿洲区不同灌溉方式及灌溉量对苜蓿田土壤盐分空间分布及运移的影响,在苜蓿生长第2年设滴灌和漫灌2种灌溉方式,每种灌溉方式设3个灌溉梯度,对土壤电导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及灌水次数的增加,整个苜蓿生育期内土壤盐分含量呈波动式递减的变化趋势。滴灌方式下0~40 cm 土层、漫灌方式下0~30 cm 土层在灌溉后土壤处于脱盐状态;滴灌方式下在50~60 cm 土层、漫灌方式下在40~60 cm土层土壤处于积盐状态。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随灌水量的增加,2种灌溉方式下土壤盐分峰值位均呈下移趋势,灌溉后土壤盐分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盐分主要集中于土壤40~60 cm 土层,且滴灌方式下的“驱盐”效果要好于漫灌。在考虑成本、产出等综合经济效益时,当灌水量达到某种定额(滴灌下3000 m3/hm2,苜蓿干草产量为1406 kg/667 m2,漫灌下5250 m3/hm2,其干草产量为1504 kg/667 m2)后即可达到最佳的“驱盐”及高产效果,在绿洲区苜蓿田过多的灌溉量只会导致水资源的更多浪费。对绿洲区盐渍化较重的农田进行灌溉时,应尽量选取合理的灌溉制度及适宜的灌水量,以达到土壤盐分淋洗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双赢。  相似文献   
999.
为探究初产奶牛牛乳体细胞数在不同泌乳阶段和产奶季节的变化规律,旨在为采取合理措施降低牛乳体细胞数和改善乳品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以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期间选择2126头初产奶牛13168条DHI测定记录,以泌乳阶段和产奶季节及其两者的互作作为研究因子,分析泌乳阶段和产奶季节及其互作对初产奶牛牛乳体细胞数(SCC)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泌乳阶段和产奶季节及其互作对体细胞数评分(SCS)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01)。初产奶牛于泌乳早期牛乳SCC较高(294.16×10^3个/mL),随着泌乳月龄的增加,SCC逐渐降低,泌乳中期(192.71×10^3个/mL)和泌乳晚期(185.51×10^3个/mL)牛乳SCC基本保持稳定;初产奶牛泌乳早期牛乳SCS比泌乳中期和泌乳晚期极显著升高(P〈0.01);初产奶牛牛乳SCC冬季最高(312.72×10^3个/mL),春季次之(236.48×10^3个/mL),秋季最低(168.59×10^3个/mL);初产奶牛冬春季牛乳SCS比夏秋季极显著升高(P〈0.01)。奶牛乳中体细胞数受胎次、泌乳月龄、产奶季节等因素的影响。产奶季节对SCC的影响主要反映了温度和湿度因素对奶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2011,2012连续两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在不同氮用量下(小麦,0,60,120,180,240kgN/hm,记为WN、WN、WN、WN、WN;玉米,0,97.5,195,292.5,390kgN/hm,记为MN、MN、MN、MN、MN;大豆SN、SN、SN、SN、SN)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了作物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P<0.01)。小麦各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都随氮用量增加而呈增大趋势,收获期干物质积累量以WN处理最高,为20610kg/hm,产量以WN 处理最高,为8176kg/hm,但WN、WN、WN 间无显著差异。玉米拔节期、喇叭口期和吐丝期的干物质积累量随氮用量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在MN时达最大;玉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随氮用量增加而增大,在MN 处理最高,分别为13143kg/hm和6976kg/hm,但MN、MN 间差异不显著。大豆在盛花期、收获期的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随氮用量增加而呈先减少再增大的变化趋势,收获期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以SN 处理最高,分别为5457kg/hm 和1977kg/hm,但MN、MN 间差异不显著。小麦/玉米/大豆周年体系的总籽粒产量和产值随氮用量增加而增大,在N处理最高,分别为11959kg/hm 和27288 元/hm,但总产值减去氮投入的产值效益在N 时最高,为25196元/hm,N、N、N 间无显著差异。小麦、玉米、大豆的产值占体系周年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2%,55%,13%,因此,小麦/玉米/大豆周年体系中玉米为主要作物,其次是小麦,再次是大豆。适宜施氮量小麦为120kg/hm,玉米为195~292.5kg/hm,大豆可据苗情不施或适当追施氮肥,周年体系氮肥用量应为255~382.5kg/h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