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0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87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干旱条件下冷型小麦叶片气体交换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通过两年试验,对干旱条件下不同温型小麦开花至成熟期间群体冠层温度,光合作用,叶片气体交换等生理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温型小麦在籽粒灌浆期间的冠层温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有明显差异,冷型小麦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在籽粒灌浆后期,抗旱小麦具有冷型小麦一致的特点。因此,在旱地小麦栽培和育种工作中,重视冷型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对提高旱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
探究咪唑啉酮除草剂在谷子应用上的安全剂量和最大剂量,并对抗咪唑啉酮进行基因初定位,以期为抗咪唑啉酮谷子育种的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以谷子抗性材料‘安5158’和敏感材料‘豫谷9号’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种子和幼苗喷施不同浓度咪唑啉酮,并选用250 mL/hm2浓度对亲本和BC1群体喷施,结合转录组分析完成抗咪唑啉酮基因的初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250 mL/hm2浓度下,敏感材料‘豫谷9号’只有14%的种子能正常发芽但无法存活,而抗性材料‘安5158’的种子发芽率和存活率均不受影响;敏感材料‘豫谷9号’幼苗在喷药第7天,250 mL/hm2浓度下的抗逆生理指标(SOD、POD、CAT、MDA)出现明显的变化,并且不同喷药天数之间差异显著,而抗性材料‘安5158’在450 mL/hm2浓度下才表现相似变化趋势。用250 mL/hm2浓度咪唑啉酮对亲本和BC1群体喷施,回交后代出现50%左右死亡率,符合完全显性遗传规律。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谷子抗咪唑啉酮除草剂基因定位在第1条染色体短臂6.8~30.8 Mb区间内,共有9个与抗咪唑啉酮相关的候选基因。本试验确定了谷子喷施咪唑啉酮除草剂的安全剂量是250 mL/hm2,验证了其完全显性遗传规律,并完成抗咪唑啉酮相关候选基因的初定位,为抗除草剂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3.
选取开花结荚期间光合性能及活性氧代谢存在明显差异的不同绿豆品种,以石蜡切片研究其主茎节位各功能叶片解剖结构特征,探讨其植株衰老过程中叶片解剖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绿豆植株开花后,随生育进程,主茎开花节位叶片自下向上逐渐衰老,叶肉细胞逐渐解体,栅栏组织排列趋向紊乱,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以及栅栏组织厚度与叶片厚度的比值均趋于减小;不同绿豆品种叶片解剖结构的动态变化存在着显著差异,高产品种叶片相对较厚,栅栏组织较发达,结构较紧密,生育后期叶肉细胞解体较慢。综合分析表明,绿豆叶片解剖结构的变化与其产量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功能叶片较厚、栅栏组织较发达的绿豆品种具有相对较高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74.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叶片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冬小麦小偃22为试验材料,在120 kg hm-2施氮水平和基本苗为130~150万 hm-2下,研究常规栽培(CK)、覆草栽培、地膜覆盖3种栽培模式下灌浆期冬小麦顶三叶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特性。结果表明,覆草栽培模式下,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叶片衰老速度缓慢,代谢强度降低缓慢,饱满指数及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下,灌浆前期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高于常规栽培,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常规栽培,膜脂过氧化程度低;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叶片衰老速度加快,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POD、CAT参与了小麦叶片衰老进程的调控,并通过协同作用来保护叶片,减轻活性氧伤害,延长功能期,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75.
干旱条件下不同温型小麦叶片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试验研究干旱条件下不同温型小麦叶片衰老和活性氧代谢特性结果表明,与暖型小麦相比,冷型小麦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缓慢,丙二醛含量低,累积速度慢,而保护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幅小,且籽粒灌浆中后期各酶活性均较高。小麦叶片衰老和活性氧代谢特性与其温度型归属关系密切,可借助冠层温度进行抗旱材料生理代谢性状的判别。  相似文献   
76.
绿豆区试品种综合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第二轮 ( 2 0 0 1~ 2 0 0 2年 )国家绿豆品种区域试验所选用的 1 0个绿豆品种 (品系 )在 39个试点 (两年 )的数据资料 ,应用非参数统计方法——秩次分析法对参试品种产量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 :参试品种间丰产性及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 92 39-8属于高产、稳定型品种 ,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绿豆品种。同时 ,分析结果也表明秩次分析法能对参试品种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不同品种小豆地上部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规律。【方法】2008-2009年,以高产小豆品种(系)"2000-75"、"冀红9218"和低产小豆品种(系)"红宝1号"、"湾选1号"为材料,研究小豆开花至成熟期植株茎秆、叶片、幼壳、籽粒等的干物质积累特性。【结果】小豆开花后,植株地上部干物质和籽粒干物质积累均呈近"S"型变化趋势,花后7~14d是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产品种"2000-75"和"冀红9218"地上部干物质和籽粒干物质积累速率明显较低产品种"湾选1号"和"红宝1号"快;主茎上部开花节位叶片是籽粒充实的主要源器官,其转运率高达17.23%~22.31%,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最大。不同品种小豆间干物质积累和转运能力差异显著,高产品种"2000-75"和"冀红9218"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和转运能力强,尤其是主茎上部开花节位叶片干物质积累较多,为后期产量形成奠定了基础。【结论】在小豆生产实践中,提高籽粒产量的关键是选用库容大的多荚、大粒型品种;加强花后田间管理,以延缓主茎开花节位叶片衰老;采用去除无效分枝等措施,增强源库间的物质运输与分配。  相似文献   
78.
绿豆的冠层温度分异现象及其叶片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测两个绿豆品种安9204和保942—34在结英期冠层温度的变化,发现在大气,土壤、栽培措施完全 一致的一个小尺度范围内,保942—34的冠层温度持续偏高,而安9204的冠层温度相对较低,特别是在结荚后 期表现更为明显。观察比较这两种绿豆的叶片结构,发现冠层温度较低的绿豆品种安9204叶片较薄,但叶肉 中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较少;在结荚后期,叶片结构衰老缓慢,叶肉细胞中含有较多 的叶绿体。  相似文献   
79.
西北春谷区中晚熟谷子新品种引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11个谷子新品种。[方法]对参试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出谷率、病害情况进行多重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太选15号和CN2011-3的产量最高,增产显著,且各主要农艺性状均优于对照。谷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从大到小顺序为出苗-抽穗、穗长、生育期、穗粗、穗粒重、穗数、单穗重、株高、千粒重、密度、抽穗-成熟。[结论]太选15号和CN2011-3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适宜在陕西省长武县等地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80.
应用不设重复的秩次分析法对国家小豆区域试验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0个品种中, 春播区JN6为高产稳产型品种,B947-27为高产不稳产品种.夏播区JH4、B947-27、JH352属于高产型品种,B947-27和JH352属于稳产型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