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6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中国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明确中国小麦主要后备品种和高代品系对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黄矮病的抗性程度和水平,为培育抗病新品种、品种审定与推广、抗病品种合理布局、降低品种抗性“丧失”风险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条中33号(CYR33)等、叶锈菌PHT、THT等、秆锈菌21C3、34C2等、对15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具有毒性的白粉菌混合菌系、赤霉病菌、纹枯病菌强毒力菌株和BYDV-GAV株系对1999-2014年度国家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系)1 815份次试验材料进行成株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重要材料连续进行两年试验,以确保结果的重复和可靠。【结果】在所鉴定的品系中,具有3种抗病性以上的品种(系)共250个,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共310个;中抗和高抗条锈病品种占参试品种的(39.8±21.7)%、中感和高感品种占(39.7±27.9)%;赤霉病、纹枯病、秆锈病和白粉病抗病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1.5±27.5)%、(31.1±35.6)%、(48.2±25.6)%和(25.0±14.6)%、感病品种分别占(68.5±27.5)%、(62.2±38.6)%、(31.3±20.7)%和(70.7±14.6)%;抗叶锈病品种比例仅为(9.9±3.8)%,感病品种高达(70.4±15.1)%;除河农831表现中抗外,所有品种对黄矮病均表现感病,未出现高抗品种。【结论】抗源缺乏的病害未鉴定出抗性强的品种,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品种主要出现在甘肃、四川等地,抗叶锈小麦品种(系)较少。  相似文献   
52.
为发掘更多的小麦条锈病抗性种质资源,了解小麦抗条锈病性基因在甘肃省小麦农家品种中的分布状况,选用甘肃省223份小麦农家品种,采用人工接种与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于2015—2017年进行了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的成株期抗条锈病性鉴定与评价,并利用已知的6个Yr基因分子标记对其进行抗条锈病性基因类型检测。结果显示,在供试的223份小麦农家品种中,成株期表现抗病的有50份,占总数的22.42%,其中表现免疫、高抗和中抗的分别有42、3和5份,分别占总数的18.83%、1.35%和2.24%;有99份品种具有慢条锈病特性,占总数的44.39%。Yr基因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可能携带Yr26、Yr9、Yr5、Yr10、Yr15和Yr18的小麦农家品种分别有112、8、92、12、77和22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50.22%、3.59%、41.26%、5.38%、34.53%和9.87%;有41份品种未检测到供测的6个抗条锈病性基因。  相似文献   
53.
金太阳杏幼树施用多效唑的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金太阳杏幼旺树喷布多效唑 ,能明显抑制新梢旺长 ,缓和树势 ,增加腋花芽、结果枝和花束状果枝 ,以 35 0倍和30 0倍喷布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4.
小麦四种镰刀菌毒素的ELISA检测及毒素污染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镰刀菌毒素在小麦中的污染与分布状况,选取以四种镰刀菌毒素的特异性抗体制备的ELISA试剂盒,检测了来自全国范围内的183个冬小麦、46个春小麦品种(系)样品中的镰刀菌毒素含量,并对不同麦区小麦样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伏马(fumonisin)、单端孢霉烯醇(T-2)和玉米赤霉烯酮(ZON)四种毒素含量及污染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小麦品种(系)中镰刀菌毒素污染比较普遍,但污染水平较低,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四种镰刀菌毒素中以DON毒素为主,其平均含量为73.87μg/kg.不同麦区间DON、fumonisin和T-2毒素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ZON毒素的含量在麦区间差异不显著(P>0.05),东北春麦晚熟组、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和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镰刀菌毒素总体含量较高.DON与ZON毒素污染率在麦区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fumonisin与T-2毒素污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不同麦区间,东北春麦晚熟组的DON毒素的含量和污染率均为最高.  相似文献   
55.
小麦抗源兴资9104抗条锈性遗传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常规杂交和基因推导法相结合,在苗期和成株期对小麦优良抗病种质兴资9104进行抗条锈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兴资9104至少含有1对显性全生育期抗条锈病基因和1对成株抗条锈病基因,分别控制对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17号的全生育期抗性和对条中32号的成株期抗性。兴资9104可能携带有YrSK基因。建议在小麦抗病育种中  相似文献   
56.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ON) 在小麦籽粒中的积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镰刀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污染小麦后对人畜具有较大的毒害作用。为明确DON毒素在小麦籽粒中的积累数量及其与镰刀菌菌株、接菌数量、小麦品种和病害严重度的关系,试验采用单花滴注方法在5个抗病性不同的小麦品种上分别接种9 个禾谷镰刀菌菌株,每个菌株接种1 × 106 、1 × 105 和1 × 104 个/ mL 3 个分生孢子浓度,并利用ELISA 法测定收获麦粒中DON 毒素含量。结果表明,麦粒中DON 毒素含量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禾谷镰刀菌菌株产生毒素能力不同所致。接种菌株8003、4020 的所有麦粒中DON 毒素含量均显著高于相同条件下接种其他7 个菌株的小麦。当接种产毒素能力强的菌株时,小麦抗病品种表现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DON 毒素积累的能力。不同接菌浓度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程度和麦粒中DON 毒素含量有显著影响,在相同条件下,接菌浓度越高,病害严重度越高,DON 毒素含量也越高;反之,接菌浓度越低,病害严重度越低,DON 毒素含量也越低。  相似文献   
57.
1喷肥的时间一般扣棚期喷肥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之间;非扣棚期在早8时至下午6时均可,但温度过高时,应避开上午10时至下午4时.  相似文献   
58.
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感染细菌性疫病后POD、PPO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供试的4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未接种健株中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PPO同功酶谱带数没有差异,但抗病品种POD同工酶谱带比感病品种多两条(A2和B2),感染大豆细菌性疫病后,不同品种的POD活性均升高,其中,抗病品种POD活性始终处于较高水平,PPO活性在抗病品种中升高,而在感病品种中降低,POD同功酶谱带在所有供试品种中C1带均增强而C2和B4带减弱,其中抗病品种中降低,POD同功酶谱带在所有供试品种中C1带均增强而C2和B4带减弱,其中抗病品种B1和B2带也减弱;PPO同功酶谱带中,感病品种B1带减弱,而抗病品种B1带增强。  相似文献   
59.
代谢组学研究的是生物体系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刺激产生的内源性代谢变化。近年来,随着代谢组学在病原真菌致病机理、真菌与植物互作以及新型生物活性物质开发研究领域的应用,真菌代谢组学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同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由于丝状真菌类型和研究目的的差异,其研究方法不尽相同。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国内外丝状真菌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从丝状真菌样品制备、代谢物鉴定、数据分析、生物标志物发掘、代谢通路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该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进一步推进代谢组学在真菌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0.
董微  陈万权  刘太国 《植物保护》2007,33(6):128-131
由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TCK)引起的小麦矮腥黑穗病是重要的国际检疫性病害,也是我国对外的A类检疫对象。本文就该病原菌的形态学和生物学鉴定、分子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展望了分子检测技术在病害检疫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