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17篇
综合类   101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花后水分胁迫对春小麦淀粉形成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农田干旱与渍水频繁发生。研究花后水分胁迫对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淀粉形成的影响,对栽培稳产优质的春小麦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宁夏平原主栽春小麦宁春4号和宁春47号为试材,采用盆栽种植,人工控制土壤含水量,设置重度干旱、轻度干旱、正常处理和过度灌溉4个试验梯度。结果表明,花后干旱显著(P0.05)提高了宁春4号灌浆前期籽粒中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了两种春小麦灌浆中后期直链、支链淀粉含量,最终使收获期籽粒中总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与籽粒中淀粉形成相关的4种关键酶,AGPP、UGPP、SBE及SSS活性在整个灌浆期均呈单峰曲线,两种春小麦灌浆中后期受花后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了酶活性,两种春小麦的直链淀粉积累速率与SSS活性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32.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在新砂田压砂瓜生育期内,单作(T1)、间作(T2)、覆膜单作(T3)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 三种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以T3处理最高,其次是T2和T1;土壤有机质变化规律为“高-低-高-低”双峰模式,其余养分变化相似,呈“高-低-高”单峰模式。(2) 三种种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均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T3处理土壤酶活性最高,T2处理次之,T1处理最低。(3) 在各生育时期,土壤酶活性与各土壤养分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4) 三种种植模式下,西瓜产量高低为T3>T2>T1。  相似文献   
33.
调查了宁夏汉、回两个民族1571人(汉族888人,回族683人)的扣手、交叉臂、惯用手等三项人类左右不对称行为特征.结果显示宁夏扣手R型出现率是49.01%,L型出现率是50.99%;扣手R型出现率回族为49.78%,汉族为48.42%;男性为26.73%,女性为22.28%.交叉臂R型出现率是48.57%,L型是51.43%;R型出现率回族为48.46%,汉族为48.65%;男性为27.56%,女性为21.01%.惯用手R型出现率是90.20%,L型出现率为9.80%;R型出现率回族为88.73%,汉族为91.33%;男性为49.14%,女性为41.06%.扣手、交叉臂、惯用手三者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34.
胡芦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胡芦巴的资源分布、化学成分的研究以及在医学、食品、化工等方面的应用,概述了胡芦巴的品种选育和栽培研究现状,对胡芦巴种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5.
以玉米迪卡517为材料,以氮磷钾为试验因子,通过三因素三水平组成9组配比处理,研究氮磷钾配施对春玉米光合特性、SPAD、荧光参数以及产量的影响。T4(N 100%、P 70%、K 130%)条件下,迪卡517的SPAD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其叶片净光合速率较其他处理平均提高15.1%、16.8%、47.2%、65.1%、35.7%、35.6%、42.8%、7.3%,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比其他处理平均增加45.7%、87.7%、50.6%、67.2%、44.9%、22.1%、54.4%、32.2%和42.1%、50.7%、55.7%、55.3%、47.9%、23.2%、44.4%、15.3%,其Fv/FmFv/Fo、PI、RC/ABS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的穗重、穗粒重与百粒重均无显著差异,但各指标均以T4较大。在氮磷钾配施下,各处理产量从大到小依次为T4(N 100%、P 70%、K 130%)、T7(N 100%、P 130%、K 70%)、T8(N 70%、P 100%、K 130%)、T5(N 70%、P 130%、K 100%)、T2(N 70%、P 70%、K 70%)、T6(N 130%、P 100%、K 70%)、T1(N 100%、P 100%、K 100%)、T3(N 130%、P 130%、K 130%)、T9(N 130%、P 70%、K 100%),其中T4(N 100%、P 70%、K 130%)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结果显示,T4(N 100%、P 70%、K 130%)(667 m 2施氮磷钾分别为27.8、6.65、3.77 kg)可提高玉米品种迪卡517的光合性能、荧光参数和产量。  相似文献   
36.
不同施肥条件下菊芋光合速率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田不同施肥条件下菊芋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菊芋在低施肥条件下的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进一步证明菊芋是耐旱耐瘠薄植物,这为菊芋人工大面积种植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7.
保护性耕作下玉米田土壤水温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8种不同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土壤的含水量和温度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土壤平均含水量(0—80cm)比传统耕作增加。在前期,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和免耕+地膜覆盖处理土壤平均含水量最高,后期逐渐下降。在玉米苗期、穗期、花粒期,传统耕作+秸秆覆盖、起垄+地膜覆盖、起垄+秸秆覆盖、免耕和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平均含水量均比传统耕作提高。地温(5—25cm)的变化在苗期表现明显,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免耕+地膜覆盖和起垄+地膜覆盖处理均提高地温,分别提高2.6-C、2.0℃和1℃,其他保护性耕作地温均低于传统耕作,免耕+秸秆覆盖温度最低,比传统耕作低2.1℃;穗期以后,各处理地温逐渐降低并趋于一致。虽然苗期免耕和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降低地温和免耕地表板结不利于出苗。但从整个生育期看,保护性耕作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资源,使土壤含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38.
不同施氮水平下枸杞主要次生代谢产物与多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考虑枸杞主要次生代谢产物与多糖关系的基础上探索枸杞最佳施氮量。[方法]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枸杞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甜菜碱、类胡萝卜素、黄酮的影响及其与多糖的关系。[结果]不同的施氮肥水平下枸杞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甜菜碱、类胡萝卜素、黄酮的含量存在着差异。适中的施氮量(600~900 kg/hm2)对枸杞类胡萝卜素等次生代谢物质的形成和积累有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多糖与甜菜碱、黄酮、总糖均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在枸杞生产中,产量和品质不能同时达到最佳,应通过施氮量调节多糖与次生代谢物质的关系,获得产量与品质均较高时的平衡点。[结论]考虑到产量和质量的关系,枸杞最适宜施氮量应为600~900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39.
秸秆还田和适宜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宁夏引黄灌区玉米农田开展连续5a设置裂区试验,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H1:秸秆粉碎深翻还田、H0:秸秆不还田)和种植密度(D1:67500株·hm-2、D2:82500株·hm-2、D3:97500株·hm-2)下玉米成熟期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模式和种植密度两因素交互效应极显著提高了土壤真菌群落Chao1指数、ACE指数及香农指数(P<0.01),以H1D2处理下最高。(2)农田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主要由子囊菌门(63.50%~81.82%)、担子菌门(4.83%~18.03%)和被孢霉门(3.18%~9.61%)等14个门及509个属的真菌组成,真菌群落组成分析表明,秸秆还田模式各密度处理间群落结构不同,优势菌门和优势菌属相对丰度差异较大。(3)秸秆还田模式和种植密度两因素交互效应极显著降低土壤pH值,提高了有机质、碱解氮及速效磷含量(P&...  相似文献   
40.
玉米保护性耕作措施水温效应及其产量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水资源贫乏、干旱频繁发生、土壤风蚀严重的特点,采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起垄、免耕等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结合方式,与传统耕作的玉米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垄膜集水处理具有明显的保水效果,随着中后期降雨的增多,集雨效果更加明显;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和免耕+地膜覆盖处理玉米生长前期含水量最高,到抽穗期以后土壤含水量逐渐下降;秸秆覆盖各处理均有保水作用,整个生育期种植行间各层(5~25cm)平均地温的变化在苗期表现明显,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免耕+地膜覆盖和起垄+地膜覆盖处理均提高地温,分别提高2.6℃、2.0℃和1℃,其他保护性耕作地温均低于传统耕作,免耕+秸秆覆盖温度最低,比传统耕作低2.1℃;穗期以后,各处理温差逐渐降低。垄膜集水措施和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处理表现出增产,平均产量分别为17330.4kg/hm2和1109.52kg/hm2,较对照分别提高14%和11%。其他处理均表现出减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