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篇
农学   4篇
  3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24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克隆并测定了中国柑桔黄龙病病原16SrDNA基因序列,经同源性比较,表明属于柑桔黄龙病菌(Liberobacter asiaticum)亚洲种中一个新株系(中国厦门株系)。依据获得的16SrDNA特异序列,建立了柑桔黄龙病病菌检测的实时荧光PCR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对柑桔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敏感、重复性好等优点。该方法为柑桔黄龙病的检测,特别是早期诊断、检疫和病害的综合治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2.
本研究克隆鉴定了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oc4)的细胞周期蛋白C1(Fusarium Cyclin C1,FCC1)基因FocFCC1,采用Split-marker同源重组技术获得基因敲除突变体ΔFocFCC1,通过比较突变体和野生菌株在生长速度、产孢量和致病力等方面的差异,探索了FocFCC1基因缺失对香蕉枯萎病菌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评估了FocFCC1作为枯萎菌内源报告基因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Foc4野生型菌株相比,ΔFocFCC1菌丝生长缓慢、菌丝畸形及产孢量减少,对巴西蕉苗的致病力明显减弱,推测FocFCC1基因在Foc4的生长发育、产孢及致病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FocFCC1为靶标基因,评估了两种基因敲除重组方法介导的基因敲除效率,利用红色表型作为判断依据,挑取再生板上有红色表型的转化子进行PCR检测,Split-marker重组方法获得阳性转化子比例为91.7%,而多片段装配融合方法获得阳性转化子的比例为64%。ΔFocFCC1出现典型红色菌落,红色表型与PCR检测的FocFCC1阳性敲除转化子一一对应,FocFCC1基因敲除后红色表型肉眼容易分辨,可作为香蕉枯萎病菌内源报告基因探索新的遗传操作技术在该菌上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3.
改良CTAB法提取高质量香蕉叶片总RN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巴西香蕉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改良CTAB法提纯香蕉叶片总RNA.结果表明,改良CTAB法提取的香蕉叶片总RNA的28S、18SrDNA条带清晰、整齐,A260/A280值大于2.0,无需任何纯化处理即可用作香蕉MuACTIN基因的扩增模板,经RT-PCR扩增获得了带型清晰的目的条带,说明利用此法分离的RNA纯度和浓度符合RT-PCR的要求;而CTAB法提取的总RNA产量较低,且纯度不高.说明改良CTAB法能有效从富含多酚和多糖的香蕉叶片中提取高质量的总RNA.  相似文献   
34.
壳聚糖抑制植物病害的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简要综述了壳聚糖的诱导抗病及抑菌机理,指出壳聚糖在离体条件下能诱导植物增强自身防御反应,产生广谱抗性,还能直接作用于病原微生物而抑制多种植物病原菌的生长,但壳聚糖诱导植物抗病的机理研究还存在诱抗信号在细胞间的传递路径不明、壳聚糖对于不同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机理是否相同等问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35.
为了明确海南省芒果细菌性黑斑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从海南省4 县市分离获得12 株芒果细菌性黑斑病原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giferaeindicae)菌株并对其进行13 项生理和7 项生化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在所测试的13 项生理特征中有9 项[耐盐性(1%~3%)、pH(5.0~8.0)、吐温80、醋酸盐、蔗糖、α-半乳糖、乳糖、麦芽糖和甘露醇]反应结果完全相同,但对果糖、葡萄糖、鼠李糖和木糖等碳源的利用却有明显差异。在7 项生化试验项目中,除HNMG15 产H2S试验为阴性外,其余供试菌株的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淀粉酶、硝酸盐还原、淀粉水解、明胶水解及产硫化氢等生化试验结果则完全一致。利用NTSYS-pc 2.10 软件采用Jaccard’s 相似系数和UPGMA方法对12株供试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发现不同地理来源的芒果细菌性黑斑病原菌菌株可以聚成一类,由此可以说明海南芒果细菌性黑斑病原菌在生理生化特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6.
利用细菌16S rDNA保守序列通用引物对16sF/16sR对苜蓿细菌性萎蔫病菌的标准菌株(IPQ0019)总DNA进行扩增,得到了大约1.5 kb的片段。将此片段插入到pGEM-T载体并转化进大肠杆菌DH5α菌株中,经PCR鉴定、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及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均表明克隆成功。该研究为制备苜蓿细菌性萎蔫病菌的DNA分子探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7.
选择芒果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ngiferaeindicae,Xcm)抗利福平菌株RifXcm,通过人工模拟接种试验,采用半选择性平板分离、菌落PCR和常规PCR方法,研究该病原细菌在芒果叶片、土壤和水中的存活期,并对其能否作为侵染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芒果细菌性黑斑病菌在芒果叶片病斑内可存活5~6个月,是此病发生最主要的侵染源。病原菌在土壤和自然水中的存活期有限,其中以含芒果残体土壤中的病原菌存活期最长(49~63d),但也没有超过3个月,因此年前存在于这些场所的病原菌均不可能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38.
芒果畸形病是世界性的芒果重要病害。采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用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载体(pCT74-sGFP)转化芒果畸形病病原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获得了表达GFP的转化子。转化子经过单孢纯化后连续继代培养仍能发出稳定而强烈的荧光,通过GFP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转化子基因组获得预期片段,表明GFP基因已成功转入芒果畸形病病原菌基因组中且稳定遗传。GFP标记菌株生长正常,致病性和野生菌丝无差别。获得GFP标记的转化子,为应用发绿色荧光的芒果畸形病病原菌研究病原菌的侵染方式、扩展过程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9.
杧果对细菌性黑斑病抗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杧果细菌性黑斑病是杧果上的三大病害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各杧果产区造成严重的危害,而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因此本试验对海南19个栽培品种进行了田间人工接种,测定了其对细菌性黑斑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杧果古铜色叶、淡绿色叶和深绿色叶3种叶龄叶片中,古铜色叶最抗病,病害在同一叶龄叶片上的潜育期长短在不同杧果品种之间有差异,但大部分的潜育期为6 d左右;其次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越杧较感病;封顺无核杧、金穗杧、四季杧、红杧、粤西1号、紫花杧、生紫杧、马切杧、台农、爱文杧、热杧和凯特中等抗病;香蕉杧、米杧、龙井、大白玉、红象牙杧和桂香较抗病;未发现高抗或免疫的品种。  相似文献   
40.
芒果露水斑病为海南省新发现的病害,该病主要为害果实,多在采收期显症,病斑呈不规则形的水渍状;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墨绿色的霉层,严重影响果实的外观和商品价值.通过该病害病原菌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鉴定和病原菌的rDNA-ITS的序列比对分析,确定病原菌为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枝状芽枝霉),其rDNA-ITS序列长为511 bp,GenBank登录号HM856622.芒果露水斑病在海南省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