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4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筛选适合芦笋地甜菜夜蛾防控使用的低毒、高效杀虫剂,开展11种杀虫剂对甜菜夜蛾3~4龄幼虫的室内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稀释1 000倍液对甜菜夜蛾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且速效性好。虱螨脲1 000倍、茚虫威2 000倍杀虫活性次之,药后5 d 死亡率也在95%以上。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1 000倍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4 000倍均速效性不强,药后5 d 对幼虫的致死率分别为85%和775%。苦参碱600倍、多杀霉素1 000倍、氟啶脲600倍、印楝素500倍对甜菜夜蛾的杀虫活性不高。  相似文献   
52.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我国最具危险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对农林业生产、人畜健康、公共安全、生物多样性等均具有严重影响。根据国际上红火蚁防控经验来看,化学防治手段较为成熟,但关键问题还是如何早期发现红火蚁,而诱饵诱集是早发现红火蚁的一种高效方法。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红火蚁监测诱饵,并比较分析了该新型诱饵与市售火腿肠在诱集效果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诱饵在5 min时已经诱集到红火蚁,两者之间的红火蚁数量差异不显著,而在15 min时,诱饵诱集到的红火蚁数量显著多于火腿肠;室外试验发现,新型诱饵与火腿肠的诱集效果无显著差异。鉴于新型诱饵的野外保鲜性、使用成本及操作便利等特点,我们认为新型诱饵更适用于红火蚁的监测调查。  相似文献   
53.
红火蚁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收录的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已入侵我国18 a之久。安全、便捷地将蚁巢从户外转移至实验室是深入研究红火蚁的前提,本文介绍利用户外蚁巢转移装置进行蚁巢的采集及转移的方法。转移装置整体使用不锈钢材质制成,结构强度高,耐高温、低温,便于清洗,重复利用率高,并且该装置组装简单、易携带。利用该装置搭配已授权的红火蚁饲养装置,能够减少蚁巢转移时对红火蚁造成的伤害,使蚁巢转移对红火蚁种群数量的破坏降到最低,解决了"直接法饲养”以及"人工蚁巢空间”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4.
为研究浙中地区不同玉米害虫的发生规律,在东阳市同时使用自动虫情测报灯和高空测报灯对玉米田亚洲玉米螟、草地贪夜蛾、桃蛀螟、小地老虎、劳氏黏虫、黏虫、东方蝼蛄和斜纹夜蛾进行种群监测。结果表明:自动虫情测报灯和高空测报灯监测的种群动态基本一致,但峰值数量存在差别,高空测报灯诱集的成虫数量高于自动虫情测报灯;亚洲玉米螟、草地贪夜蛾、桃蛀螟、小地老虎、劳氏黏虫、黏虫和斜纹夜蛾在浙中地区每年均可发生4—5代,东方蝼蛄每年可发生1代;高空测报灯监测数量具有“突增突减”现象,亚洲玉米螟、草地贪夜蛾和黏虫的春季高峰均比自动虫情测报灯提早2—6 d。利用高空测报灯和自动虫情测报灯监测峰值的时间差可有效指示迁飞性昆虫的迁飞行为。  相似文献   
55.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真社会性昆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的100种入侵有害生物之一。红火蚁表皮碳氢化合物(cuticular hydrocarbons, CHCs)是其同巢识别的信号物质,对其种群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关于红火蚁主要体表碳氢化合物在近缘种间和不同虫态及品级间的差异比较,但是不同地理种群和红火蚁身体不同部位CHCs组分及其相对比例的差异性却鲜见报道。本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浙江省温州、丽水及义乌3个不同地理种群红火蚁老龄工蚁的CHC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红火蚁头部CHCs含量最高,达到50%以上,其次是胸部和腹部,而且在其身体各部位之间显著差异,CHCs含量在不同地理种群之间无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CHCs主要组分的相对比例发现,该数值在红火蚁头部表现较为规律,5种主要CHCs中的3-甲基二十七烷和3,9-二甲基二十七烷在不同地理种群之间较为波动,而正二十七烷、13-甲基二十七烷和13,15-二甲基二十七烷在温州和丽水种群之间较为稳定。本研究能为今后揭示遗传及环境因素对红火蚁巢间个体CHCs主要组分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