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8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针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在不同寄主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和甘蓝Brassinca oleracea上的嗜好性、趋性、田间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并设计苘麻不同种植方式和配套施药评价苘麻对烟粉虱的诱集防治效果。室内趋性试验结果表明,接虫60h后苘麻上的成虫数是甘蓝上的5.5倍,若虫数为4.7倍。在大田甘蓝生育期内,苘麻对烟粉虱成、若虫的诱集效果分别可达76.8%和60.1%,说明苘麻对烟粉虱具极显著的诱集作用。苘麻不同种植方式诱集烟粉虱的效果结果表明,点状分布种植格局上的烟粉虱成、若虫数量与条状和片状分布种植上烟粉虱数量相比差异显著。配套施药试验结果表明,苘麻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高渗四氟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0.3%印楝素乳油,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5种药剂7d后对烟粉虱成、若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4.38%~94.86%和68.91%~93.29%,以阿克泰和阿维菌素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在前期克隆了绿盲蝽水溶性海藻糖酶(ALTre-1)基因的基础上,以获得具有酶活性的重组蛋白,明确酶促反应的最佳pH值及最适温度,为绿盲蝽海藻糖酶分子调控机制及其抑制剂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含有绿盲蝽ALTre-1基因的T载体经Nde I和Not I双酶切,构建ALTre-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pET28a-ALTre-1),表达载体经诱导表达和蛋白纯化,获得ALTre-1功能区纯化蛋白。在蛋白浓度为0.3 mg•mL-1的条件下,以海藻糖为底物,对纯化得到的重组Tre-1蛋白进行活性检测,确定其酶促反应的最佳pH值和最佳温度。【结果】ALTre-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BL21中能够高效表达,纯化获得的重组蛋白在试验条件下有较高的海藻糖酶水解活性((184.83±13.39)nmol•μg-1•min-1)。重组ALTre-1蛋白活性最适pH值为7.0(酶活性为(202.04±13.76)nmol•μg-1•min-1),表明重组ALTre-1蛋白是1个在中性环境中具有最佳活性的海藻糖酶,同时重组ALTre-1蛋白酶活性最适温度为55℃(酶活性为(228.59±4.62)nmol•μg-1•min-1)。【结论】本研究克隆得到了ALTre-1全长基因,获得了具有海藻糖酶活的重组蛋白,该重组蛋白在pH 7.0、温度55℃条件下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4.
棉田烟粉虱成虫空间分布型与序贯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烟粉虱成虫在长江下游的江苏沿江棉区不同棉田(Bt棉和常规棉)的种群空间分布型,指导田间取样,本研究应用5种空间分布型聚集度指标和2种回归方法(Iwao回归法及Taylor幂法则),于2008年测定和分析了烟粉虱成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烟粉虱成虫种群不论在Bt棉田还是在常规棉田,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均一致,8月1日之前和10月3日以后,烟粉虱成虫在3个不同品种棉田中都呈均匀分布;8月1只至10月3日期间,符合聚集分布的检验标准.本文还探讨了影响其聚集的原因,并利用分布型参数确定了棉田烟粉虱成虫的理论序贯抽样数.  相似文献   
15.
绿盲蝽热激蛋白90基因AlHSP90是绿盲蝽体内重要的抗逆基因,参与绿盲蝽耐受高温、杀虫剂等胁迫反应。为了明晰绿盲蝽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其体内抗逆基因的表达特征,本试验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杂交技术,重点分析AlHSP90基因及其蛋白在绿盲蝽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的表达谱。结果表明:绿盲蝽雌、雄成虫取食Bt棉、常规棉后,AlHSP90表达量显著高于取食其他寄主植物(P0.01);与对照四季豆相比,取食茼蒿之后AlHSP90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雌成虫取食Bt棉、常规棉后,AlHSP90表达量分别比对照上升了1.77、1.74倍;而雄成虫取食Bt棉、常规棉后,AlHSP90表达量则分别比对照上升了1.98、1.94倍。取食不同寄主植物之后,AlHSP90蛋白的表达谱结果与其基因的表达谱结果高度相似。绿盲蝽雌、雄成虫取食Bt棉、常规棉后,AlHSP90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取食其他寄主植物(P0.01);而取食茼蒿之后,AlHSP90蛋白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由此可见,AlHSP90基因是绿盲蝽适应棉花取食过程中重要的抗逆基因,并在绿盲蝽寄主转换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转Bt棉与常规棉受中黑盲蝽危害后生理代谢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常规棉苏棉9号及转Bt棉鲁棉研15、中棉所29为材料,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分析了受中黑盲蝽危害后各品种棉株内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对照组棉株体内各代谢指标随着自身生长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处理组棉株各生理指标波动幅度较对照组更大。受害后,叶绿素的增长率明显下降,蛋白质与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处理组棉株下降率较对照组更显著;处理组游离脯氨酸增长率分别比对照组高4.56%、25.26%和3.99%;保护酶活性变化差异较大,与对照组相比,苏棉9号3种酶活性均下降,鲁棉研15仅CAT酶活性明显增强,而中棉所29POD酶活性呈增长趋势。表明:常规棉与转Bt棉对中黑盲蝽的耐性与补偿能力并未形成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光周期对绿盲蝽种群调控的影响,完善其室内饲养与扩繁增殖技术,采用种群生命参数方法,分析了5种不同光周期处理[光照与黑暗时间比(L∶D)分别为24∶0、18∶6、12∶12、6∶18、0∶24]对绿盲蝽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光周期处理下绿盲蝽的成若虫期、成虫产卵期、卵量、孵化率、成虫体重及寿命等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光照时间大于12 h处理下,绿盲蝽的世代历期、成若虫存活率等生命指标明显偏高,但雌性比率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在光周期处理为12∶12时绿盲蝽种群趋势指数最高(19.44),而在全黑暗(0∶24)时,其单雌产卵量(76粒)、卵孵化率(55.80%)及种群趋势指数(9.76)均最低。说明较长时间的光照更有利于绿盲蝽种群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对草地贪夜蛾防效优良的新型药剂,采用浸卵法和浸叶法在室内研究了10%硫虫酰胺SC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并用喷雾法进行了田间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硫虫酰胺浸卵处理对草地贪夜蛾的卵孵化率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提高初孵幼虫的死亡率,其中66.7、133.3、266.7 mg/L等3个浓度处理初孵幼虫校正死亡率均高于92.77%;硫虫酰胺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各处理72 h后的校正死亡率为65.55%~100%,但对5龄幼虫防效差。田间药效试验表明,药后1 d各处理防效为61.56%~76.75%,速效性差于对照药剂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ME;药后7 d各处理防效为84.84%~95.82%,持效性优于5.7%甲维盐ME和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研究表明,10%硫虫酰胺SC可以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且持效性较好,建议每667 m~2制剂用量30 mL左右,防治适期为草地贪夜蛾卵孵盛期及3龄幼虫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别在长江下游沿海棉区(大丰) 和沿江棉区(南京),以早熟常规棉中棉所50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双因素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直播棉田以棉花3叶期为起始日期,移栽棉田以移栽后第3 d为起始日期,采用随机调查法,调查整株棉花所有器官,记录棉株上节肢动物的种类及数量。【结果】 栽培措施对棉田天敌亚群落个体数及益害比作用显著,且趋势一致,移栽棉田更有利于天敌发生,益害比更高,不同施氮量对棉田昆虫无明显影响。棉田中主要是棉蚜、烟粉虱、绿盲蝽和花蓟马等刺吸式害虫,主要天敌草蛉、蜘蛛和瓢虫。棉蚜、朱砂叶螨、花蓟马、烟粉虱和绿盲蝽在8月中下旬和9月上中旬发生数量较集中,其中直播棉田棉蚜、朱砂叶螨发生数量相对较多,移栽棉田花蓟马和绿盲蝽发生量相对较多,不增施氮肥棉田花蓟马发生数量相对较多,烟粉虱在棉田间均有发生,且数量较多。草蛉在8月下旬和9月上中旬发生数量大。6月下旬和7月上中旬蜘蛛和瓢虫发生数量大。其中移栽棉田蜘蛛和瓢虫发生量相对较多,增施氮肥棉田草蛉和瓢虫发生数量相对较多。害虫亚群落在南京移N0棉田中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直N0棉田,优势集中性指数则相反;天敌亚群落在大丰移N10棉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直N0棉田,优势集中性指数则相反。【结论】 棉田昆虫消长动态及发生量因栽培措施和施氮量不同而略有差异。害虫亚群落在移栽方式且不施氮肥的棉田中群落稳定性最高,而天敌亚群落在移栽且增施氮肥的棉田中稳定性最高。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小菜蛾交配行为及能力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在室内条件下小菜蛾的交配行为和能力,为探明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L.)]在自然条件下的交配规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成虫羽化后当天即可进行交配,雄虫可以多次交配;全天有3个交配高峰值,分别为12:30、0:30及6:30,羽化后第1d,交配率较低,羽化后2-4d交配率较高(71.4% ~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