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篇
  8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以‘陇油7号’和‘天油4号’2个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为试验材料,通过添加400μmol·L-1秋水仙碱(微管聚合抑制剂)和50μmol·L-1紫杉醇(微管聚合促进剂)试剂后,在20℃和0℃下分别处理12 h和24 h,随后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荧光定量PCR测定萌动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及抗寒基因表达量,研究微管调节试剂对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内源激素和抗寒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秋水仙碱后,在0℃和20℃处理下‘陇油7号’和‘天油4号’ABA、IAA、GA3、ZT含量明显降低;添加紫杉醇后,‘陇油7号’和‘天油4号’ABA、IAA、GA3、ZT含量明显升高。添加秋水仙碱后,与0℃处理12 h相比,0℃处理24 h时,‘陇油7号’α-tubulin、β-tubulin、MKK2、ICE1、CBF1、BrAFP1的表达量增加,‘天油4号’α-tubulin、β-tubulin、CBF1表达量增加,但MKK2、ICE1、BrAFP1的表达量降低;与20℃处理12 h相比,20℃处理24 h时...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旱作区马铃薯连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土壤微生物对马铃薯连作的响应,旨在揭示连作土壤退化的微生物特征。采用盆栽试验和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休耕(CK)和轮作(Rrh)为对照,研究了马铃薯连作1年(1rh)、3年(3rh)和5年(5rh)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与CK和轮作相比, 3rh和5rh土壤样品Ace指数、Chao指数、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与轮作相比,马铃薯连作土壤细菌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较高,土壤真菌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较低。细菌群落中,较轮作,1rh、3rh、5rh气微菌属(Aeromicrobium)的数量分别增加258.01%、625.93%、76.04%,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分别增加245.42%、1258.12%、58...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连作地健康株与病株根区土壤微生态特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甘肃省连作马铃薯健康生长的微生态机制,采用常规养分分析法测定了健康株与病株根区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含量,稀释平皿涂抹法测定土壤放线菌数量,琼脂块法筛选拮抗放线菌;16S rRNA序列分析法鉴定优势放线菌,发酵液抑菌试验检测优势放线菌灭癌素链霉菌(S. gancidicus)对马铃薯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在连作4年的田中:马铃薯病株根区土壤的速效P、K含量分别较健株低29.9%、12.5%,铵态氮含量较健株高24.1%。在高氏1号培养基上,病株根区土壤中放线菌总数、小单孢菌及未鉴定放线菌数量较健株分别减少51.1%、83.0%及53.9%;腐植酸琼脂培养基上,病株根区土壤中放线菌总数、链霉菌数量较健株分别减少46.0%、46.7%。在病、健株根区土壤中,对4株靶标真菌的拮抗潜势SAAP值均病株小于健株。健株根区土壤中的优势放线菌为灭癌素链霉菌(S. gancidicus),该菌对4株马铃薯常见土传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R. solani)、茄病镰刀菌(F. solani)、硫色镰刀菌(F. sulphureum)及大丽轮枝菌(V. dahliae)均有抑制作用;病株根区土壤中的优势放线菌为加利利链霉菌(S. galilaeus),该菌为马铃薯疮痂病致病菌。由此可知,保持连作马铃薯健康生长的根区土壤微生态特征是,高量磷钾及低量氮的速效养分组合,较多放线菌且拮抗放线菌的拮抗潜势较大,优势放线菌为有益菌。  相似文献   
14.
氮素对小麦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氮素对小麦不同叶位叶片光合能量利用的影响,测定和分析了旱地和水地小麦品种在3个氮素水平下不同叶位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随氮素水平的提高,小麦幼苗叶片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都呈上升趋势,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则呈下降趋势;但旱地品种叶片荧光参数对氮素更敏感,旱地品种小麦幼苗叶片的Fm、Fv、 Fv/Fm、Fv/Fo和qN均高于水地品种,qP低于水地品种.旱地和水地品种在不同氮素处理下各叶位叶绿素荧光参数表现不同,光合能量利用随叶位的降低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连作土壤微生物特性与土传病原菌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揭示连作马铃薯土壤微生物群体与土传病原菌的相互关系,采用盆栽试验,以裸地(CK)和轮作(R)为对照,研究了不同马铃薯连作年限条件下(马铃薯连作1 a(T1)、3 a(T3)和5 a(T5))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和土传病原菌的变化。结果表明,与R处理相比,T1、T3、T5处理土壤细菌/微生物的比例逐渐下降,土壤真菌/微生物和放线菌/微生物的比例逐渐增加。与CK和R处理相比,随连作年限的增加细菌/真菌显著下降。马铃薯连作后镰刀菌数量呈上升趋势,T3和T5处理茄病镰刀菌和尖胞镰刀菌数量显著高于硫色镰刀菌。连作后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呈降低趋势,R处理与T5处理差异显著,土壤过氧化氢酶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呈动态上升趋势。连作马铃薯微生物量C、N量比轮作显著降低,T1、T3和T5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显著高于R处理。土壤细菌、微生物量碳氮显著促进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土壤真菌抑制微生物量氮、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促进镰刀菌,而镰刀菌抑制细菌、微生物量碳氮、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从而导致了病原菌数量增多,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组分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物根系分泌物与作物连作障碍密切相关,为寻求减小作物连作障碍的途径,在轮作(大豆-马铃薯)、固定间作(马铃薯/大豆)和马铃薯连作3种种植模式下,分离鉴定了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的主要组分。结果表明:与轮作处理相比,固定间作和连作处理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种类分别增加了13.79%和17.24%,烷烃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分别增加了52.17%和52.60%,酸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分别增加了65.41%和14.79%。连作处理马铃薯根系分泌物中鉴定出乙胺、N-乙基吗啉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46%、2.87%和5%,而在轮作和间作处理中均未检测到。与轮作处理相比,间作和连作处理N,N-二乙基乙酰胺相对含量分别高出123.29%和47.95%,棕榈酸相对含量分别高出23.18%和40.0%,硬脂酸相对含量分别高出27.36%和39.80%。说明大豆-马铃薯轮作可有效降低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组分的种类和含量。因此,生产实践中,可通过大豆-马铃薯轮作克服因某一种马铃薯化感物质累积而造成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陇中旱作区夏收复种饲料油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适宜甘肃旱作区夏收作物复种饲料油菜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为了从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的角度阐述微生物菌剂对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16S rRNA V3+V4区序列进行测序分析,以不施肥(CK)、单施化肥(F)作为对照,研究T1(化肥+颗粒菌剂75 kg·hm-2)、T2(化肥+颗粒菌剂150 kg·hm-2)、T3(化肥+颗粒菌剂225 kg·hm-2)、T4(化肥+颗粒菌剂300 kg·hm-2)处理下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与F相比,T2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细菌OTU数量、Chao1指数和ACE指数。门水平上,与CK、F相比,T4酸杆菌门分别降低33.24%、29.33%,芽单胞菌门分别降低25.16%、21.01%。纲水平上,与CK相比,T4 γ-变形菌纲和拟杆菌纲相对丰度分别显著增加32.04%、59.73%,T3和T4放线菌纲相对丰度分别显著增加129.11%、 169.68%,T4芽单胞菌纲、母链菌纲相对丰度分别显著降低26.91%、38.1%;与F相比,T3和T4酸微菌纲相对丰度分别显著降低21.38%、24.04%,而放线菌纲相对丰度分别显著提高59.48%、 87.72%,T2、T3和T4拟杆菌纲相对丰度分别显著增加74.19%、73.52%、124.49%。说明施用微生物菌剂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的丰富度,改善菌群结构,增加有益菌的丰度,进而改善马铃薯土壤微环境。  相似文献   
19.
适宜陇中旱作区麦后复种的饲用油菜新品种(系)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陇中旱作区对7个麦后复种的饲用油菜新品种(系)生物量及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饲油1号、饲油2号生物产量较高,适应性好,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可作为甘肃省中部旱作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20.
采用长期定位试验,设马铃薯连作1~7 a(CP1~CP7)和轮作(RT)8个处理,通过高通量测序探究不同连作年限对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为主要的优势菌门。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数量表现出波动变化趋势,连作年限影响细菌群落结构。RT、CP1、CP2、CP3处理土壤细菌相似度较高,CP4、CP5、CP6、CP7处理土壤细菌相似度较高。马铃薯连作7 a土壤中的放线菌门相对丰度降幅最大,较RT降低10.47%;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在连作6 a土壤中显著降低,较RT减少22.07%;类诺卡氏属相对丰度在连作7 a显著减少,较RT减少2.34%;芽孢杆菌属相对丰度在连作6 a时最低,较RT减少9.18%;连作7 a较RT减少5.14%;芽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在连作7 a土壤中达到最高(16.54%),较RT增加5.26%。长期连作改变了马铃薯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连作4 a土壤细菌群落种类开始变化,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也随之改变。土壤中预防病害的菌类减少,增加了马铃薯染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