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3篇
林业   2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5篇
  1篇
综合类   2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不同微生物肥料对西藏桃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微生物肥对桃品质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在西藏拉萨市国家农业示范园区进行了不同微生物肥料对桃果实品质及土壤品质的影响试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四种处理下果实的可溶性糖均显著高于CK (1.02%)。相对于CK,T1 将果实的Vc含量提高了32.5%。四种微生物菌肥均大幅度提高了桃树中有机碳、速效钾、速效磷的含量,同时降低了土壤pH,考虑到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桃树养分吸收、提高果实品质等多方面因素,降低节约成本,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因此选用“广州市微元生物功能菌”作为后续微生物菌肥与有机肥配施。  相似文献   
12.
利用沈山高速公路沿线8个气象观测站(沈阳、辽中、台安、盘锦、锦州、葫芦岛、兴城、绥中)1981—2012年的大雾实况资料,分析沈山高速公路沿线大雾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2003—2012年,沈山高速公路大雾日数呈上升趋势,年平均为16.4天,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1.8天;辽中、台安、盘锦和沈阳4个站大雾天气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而锦州、葫芦岛、兴城、绥中4个站大雾天气主要出现在夏、秋季。大雾日变化明显,有2个生成的高发阶段,一个在早晨3—6时,另一个在夜里21—24时,大雾消散的时间主要在15时之前,消散的峰值在上午9时左右,89%的大雾持续时间不超过10 h,2~4 h左右的雾发生频率最高。在空间分布上,沈山高速沿线西南部沿海雾日多,内陆地区雾日少,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对沈山高速公路沿线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2008—2012年沈山高速由于大雾的原因引发的交通事故分析,探讨了大雾对沈山高速公路交通的影响,选取大雾灾害隐患点,找出服务关键期,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御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模式下6个耐密型玉米杂交种不同密度(4.5、5.25、6.0、6.75、7.5万株· hm-2)的试验,研究了玉米产量及其性状与种植密度的关系。在本文研究密度范围内,玉米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高;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反而下降,二者呈二次曲线模式变化 Y=-6417.314+5501.842 X-396.330 X2。结果表明,6个耐密型玉米杂交种在双垄全膜沟播技术模式下最佳密度为6.941万株· hm-2。此密度下各植株性状指标为:穗粒数为499.9粒、百粒重为38.63 g、出籽率为83.71%、穗长为17.5 cm、株高194 cm、茎粗2.14 cm、秃顶长1 cm。株高与密度之间为正相关,函数曲线是幂模型 Y=140.607 X0.16602,穗粒数、穗粗、茎粗、出籽率4个性状与密度之间为负相关,函数模型均为性状指标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的三次曲线。秃顶长、穗长、百粒重与密度的关系呈二次曲线模式变化。密度与秃顶长之间为正相关,与穗长、百粒重之间为负相关。秃顶长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穗长、百粒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呈单边下降的变化趋势。穗位高与密度的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化学除草是目前玉米田主要除草方式之一,选择安全、高效、经济、环保的除草剂品种及使用技术对玉米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地新型除草剂26%噻隆·异噁酮悬浮剂在单用、混用(26%噻隆·异噁酮悬浮剂+38%莠去津悬浮剂)条件下的药效及安全性,并与目前玉米地常用除草剂乙草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药后57 d、77 d、103 d、119 d、133 d,26%噻隆·异噁酮悬浮剂在375m L/hm2剂量下对玉米田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95%以上,与混剂(26%噻隆·异噁酮悬浮剂375 m L/hm2+38%莠去津悬浮剂1 800 m L/hm2)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无显著差异。另外,研究也显示26%噻隆·异噁酮悬浮剂在单用、混用对玉米田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显著优于目前生产上应用的除草剂乙草胺。上述研究表明,26%噻隆·异噁酮悬浮剂的单用或混用对玉米地杂草的防效持效期长,且对玉米安全,并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以26%噻隆·异噁酮悬浮剂375 m L/hm2为佳。  相似文献   
15.
对甘肃省榆中县20个乡镇的6个土壤肥力因子1987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结果和2006年土样检测结果进行了成对数据假设测验,以判定这6项指标的变化程度,并简要分析了土壤养分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6个指标中,pH值、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2006年与1987年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有机质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经过近20 a的耕作,土壤全氮含量增加0.22 g/kg(P<0.01),碱解氮含量增加33.24 mg/kg(P<0.01),有效磷含量增加19.01 mg/kg(P<0.01),pH值下降0.32(P<0.05),速效钾含量下降50.73 mg/kg(P<0.01),有机质含量下降0.58 g/kg(P>0.05)。  相似文献   
16.
应用Richards生长方程,以春玉米为材料,设了3种栽培处理,从动态数学模型的角度,研究大田条件下全膜双垄沟播模式与传统栽培模式玉米的生长势特征差异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处理株高、单株叶面积、单株可见叶数生长积累量均呈"慢—快—慢"的S型Richards模型曲线变化;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各指标的生长累积Richards曲线和生长速率及速率变化率曲线形态与半膜和露地对照相比有明显差异,其生长起始势(R0)高,生长势指标进入指数和稳定生长阶段早于对照8~20 d;最大生长速率及出现的时间都明显高于和早于露地对照,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株高最大增长速率为6.755 cm·d~(-1),是对照的1.384倍;单株绿叶面积最大增长速率为330.6 cm2·d~(-1)·株~(-1),是对照的1.391倍;单株可见叶数最大增长速率为0.412片·d~(-1)·株~(-1),是对照的1.383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长速率变化幅度大,呈现加速快但减速也快的特点;稳定增长阶段明显增长,为露地对照的1.493~1.618倍。全膜双垄沟播使作物在生长后期将更多的能量分配给了生殖生长,使玉米叶片后期早衰速度减慢,利于玉米抽雄授粉和灌浆,表现较高的穗粒数、粒叶比和百粒重,显著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以杏鲍菇为原料制备多肽,杏鲍菇蛋白质的提取采用碱提酸沉法,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筛选蛋白质的最佳提取条件;多肽的制备采用酶解法,以料液比,酶用量,水解时间为因素,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根据水解度确定最佳水解条件。结果表明:(1)杏鲍菇蛋白质等电点为3.6。(2)杏鲍菇蛋白质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50℃,pH 12,料液比1∶55,提取时间2.5h,提取率达46.21%。(3)碱性蛋白酶酶解制备多肽的最佳酶解条件为:料水比1∶25、温度45℃、pH 10.5、时间12h、用酶量1.0%,水解度达81.19%。  相似文献   
18.
对玉米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条件下的降水利用、土壤蓄水、保水和供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5 d测定时段,双垄全膜覆盖栽培模式的0~60 cm土层平均储水量分别比全膜平铺覆盖、半膜覆盖和露地多14.7 mm、17.9 mm,29.6 mm;4种模式土壤储水量与降水量的灰色关联序为露地(0.727)>双垄全膜覆盖(0.645)>全膜平铺覆盖(0.641)>半膜覆盖(0.635),说明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栽培模式接纳降水的能力仅次于露地;在双垄面全膜覆盖栽培模式下,玉米的耗水系数分别比露地、半膜覆盖和全膜平铺覆盖减少35.9%、10.5%和17.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41、3.34和4.95 kg/(mm·hm2).由此得出,玉米双垄面全膜沟播栽培技术可使旱作雨养农业区有限的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9.
由于在动脉壁细胞增生和脂肪(尤其是胆固醇酯)、矿物质沉积,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减少或阻断血液的流动。本病是次于癌症导致人死亡的原因。几年前,在猫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培养物中,我们观察到了脂肪滴和胆固醇结晶的沉积。这些发现,使得我们假设疱疹病毒也许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Paterson和Cottral's(1950)的报导支持我们的假设,并提出了实验的方法。自从这些试验报导以来,发现一种疱疹病毒—马立克病毒(MDV)是神经淋巴瘤  相似文献   
20.
产气荚膜梭菌病又名魏氏梭菌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兔只健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多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以膘情好、食欲旺盛的兔多发。病兔排出的粪便中大量带菌,极易污染食具、饲料、饮水、笼具、兔舍和场地。是养兔生产中的常见疾病,应在日常工作中做好防范,降低经济损失。笔者现将该病的诊断及防治体会总结如下,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