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苦皮藤内生放线菌YDG17菌株产抑菌活性物质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和响应面设计对苦皮藤内生放线菌YDG17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以确定最佳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YDG17菌株产抑菌物质的最适摇瓶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32.00 g/L,小米28.77 g/L,蛋白胨3.00 g/L.发酵条件为:pH值7,250 mL三角瓶装60 mL发酵液,接入6×107CFU/ mL菌种,32 ℃培养120 h.发酵条件优化后,菌株抑菌圈直径为26.5 mm,是优化前的1.2倍.  相似文献   
12.
抗玉米丝黑穗病品种鉴定及抗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人工接种方式鉴定了西南地区常用90个玉米品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水平,并通过测定3个不同抗性等级的6个玉米品种在接菌环境和正常环境下的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SOD和POD活性变化情况,对其抗性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80%以上的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有较好的抗性,且不同抗性水平的玉米品种与其相关生理指标变化程度密切相关,表现为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升高程度越高及POD活性下降程度越大,玉米品种抗性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13.
两个玉米自交系对纹枯病的抗病反应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具有优良性状的自交系是开展玉米抗病品种选育的重要种质资源。本试验以西南地区两个优良玉米自交系R08与18-599R为材料,采用人工接种R.solani菌丝融合群AG1-IA,对成株期玉米进行了抗性鉴定,并对病原菌诱导后苗期玉米叶片上的活性氧(ROS)、抗病相关基因(PR1、ZmDREB2A、ZmERF3和WIP1)表达及细胞坏死情况进行了动态检测。结果显示,R08对纹枯病表现为中抗,而18-599R为高感材料;受R.solani侵染后,玉米叶片ROS的积累在R08中较18-599R多;两个自交系中基因表达量及表达时间存在显著差异;R08叶片出现显著的细胞坏死反应,而18-599R相对较轻。本研究表明两个自交系对R.solani的抗性差异主要体现在相关抗病反应的时间和强度上,这为进一步研究玉米纹枯病抗病机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猕猴桃灰霉病菌对常见杀菌剂的抗药性状况, 本试验于2016年-2018年调查统计了四川猕猴桃生产中防控灰霉病所用的药剂种类和施药频次, 并从四川8个猕猴桃主产区采集病叶?病花和病果, 经单孢分离获得122个灰葡萄孢 Botrytis cinerea 菌株, 采用最低抑制浓度法(MIC)测定其对4种化学药剂嘧霉胺?咯菌腈?腐霉利和异菌脲的抗药性?结果表明:用于四川猕猴桃灰霉病防控的药剂主要有8种, 其中嘧霉胺?异菌脲和腐霉利3种药剂施用频次最高; 猕猴桃灰霉病菌对嘧霉胺?咯菌腈?腐霉利和异菌脲的抗性频率分别达95.08%?86.07%?80.33%和5.74%, 且不同产区的灰霉病菌对药剂的抗药性频率不同; 所测菌株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类型共有8种, 其中以Pyr RFlu RPcm RIpr S(对嘧霉胺?咯菌腈?腐霉利表现抗性, 对异菌脲表现敏感)类型为主, 该类型的菌株占65.57%, 对4种杀菌剂均表现抗性的菌株为7株?表明四川省猕猴桃灰霉病菌对嘧霉胺?咯菌腈?腐霉利和异菌脲已经产生了抗药性, 对异菌脲抗药性较低, 迫切需要筛选新的杀菌剂防治猕猴桃灰霉病?  相似文献   
15.
梨树感染茎痘病毒后对内源激素及其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感染茎痘病毒 (SPV)的 1年生梨幼苗的内源激素 (包括GA3、IAA、ZT和KT)进行了分析测定 ,同时还测定了 1年生幼苗和 2年生幼树的田间生长量。结果表明 ,无论是苗木还是幼树 ,感染SPV后其生长速度显著低于脱毒苗。其中幼苗干径和苗高分别减少 11%和 13% ;2年生幼树干径、茎高和枝梢总长分别减少 6 0 %、2 3%和 44 %。梨树生长减缓与几种促进生长的内源激素大幅下降有关 ,GA3、IAA、ZT和KT分别降低 2 4 6 %、5 4 0 %、96 8%和85 2 %  相似文献   
16.
玉米灰斑病的诊断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不仅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近年走向餐桌的鲜食蔬菜,有小麦、水稻不可比拟的优势.玉米生产中常见的叶斑病有大斑病和小斑病,已属我国玉米产区的常发病害,但目前在我国一些区域出现一种为害严重的叶斑病--灰斑病,除在北方玉米产区外,在云南、四川局部地区已造成严莺影响,可减产10%~40%.该病对广大生产者,尤其是蔬菜种植者来说尚属新病害,其特征易与其他几种叶斑病混淆,现将其田间为害特征和病原形态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种植模式、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对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白粉病是由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DC.) Speer.f.sp.tritici Marchal.引起的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近年来,受品种、病原变异、气候、耕作制度及栽培条件等因素影响,其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一般可减产5~10%,重病田减产20%以上,已成为制约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1]。研究表明,该病菌是一种专性寄生的子囊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0.5~30 ℃,以10~20 ℃最适宜。小麦白粉病流行没有明显的周期性,一般中度或重度流行年后2~5年轻度流行。目前在我国广大小麦产区常采用含三唑酮成分的单剂或混剂进行防治,小麦白粉病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抗药性。本试验在四川雅安小麦产区研究了小麦种植模式、密度及施肥水平对小麦白粉病发生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旨在研究加倍杀对敌敌畏的增效机理。以黄粉虫为试虫,探究敌敌畏与加倍杀混配后对试虫表皮穿透量及乙酰胆碱酯酶、蛋白水解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倍杀质量分数为20%时,对敌敌畏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增效比为2.51。增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加倍杀能促进敌敌畏对试虫表皮的穿透,使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率升高,增强乙酰胆碱积累量,导致试虫中毒加剧,但加倍杀对乙酰胆碱酯酶、蛋白水解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加倍杀对敌敌畏增效明显,增效机理为提高敌敌畏进入昆虫体内的量。  相似文献   
19.
植物病害病斑形状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分形理论中的周长面积法和曲线长度法分析了水稻纹枯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和桃细菌性穿孔病4种病害病斑形状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 ,病斑形状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 ,其复杂性可以用分形维数的大小来表示 ,形状愈复杂 ,分形维数愈大 ,反之则愈小。周长面积法所得的分形维数分别是水稻纹枯病1.3385 ,玉米大斑病1.3799,玉米小斑病1.1633,桃细菌性穿孔病1.0470。曲线长度法所得的分形维数依次为水稻纹枯病1.3084,玉米大斑病1.2919,玉米小斑病1.0223,桃细菌性穿孔病1.0561。同一种病害中不同病斑之间分形维数变化范围表明了单个病斑之间形状差异。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单个病斑或一类病斑分形维数的测算 ,但以周长面积法更好  相似文献   
20.
四川甘孜州折多山与雀儿山地区土壤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对甘孜州折多山和雀儿山土壤中的细菌数量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了细菌数量与10种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折多山和雀儿山土壤细菌数量较为丰富,其主要分布的优势类群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常见类群为纤维单胞菌(Cellulomonas spp.)、脂肪杆菌(Plimelobacter spp.)、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pp.)和土壤单孢菌(Agromonas spp.);土壤细菌总数达5.69×106±4.94×106 cfu·g-1干土,总体上较高,其分布存在差异:砂质壤土大于粘壤土和壤土,草地多于林地.在这两个区域中土壤细菌数量与土壤含水量、pH、有机质、碱解氮都呈现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相关,相关性数达0.5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