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235篇
  免费   9814篇
  国内免费   14325篇
林业   10955篇
农学   8682篇
基础科学   7940篇
  16030篇
综合类   77204篇
农作物   11013篇
水产渔业   6417篇
畜牧兽医   24527篇
园艺   12251篇
植物保护   7355篇
  2024年   997篇
  2023年   3183篇
  2022年   7565篇
  2021年   7422篇
  2020年   6809篇
  2019年   6691篇
  2018年   4825篇
  2017年   7634篇
  2016年   5027篇
  2015年   7677篇
  2014年   8085篇
  2013年   9738篇
  2012年   13440篇
  2011年   13959篇
  2010年   13378篇
  2009年   11912篇
  2008年   11524篇
  2007年   10696篇
  2006年   8784篇
  2005年   6831篇
  2004年   4170篇
  2003年   2657篇
  2002年   2766篇
  2001年   2591篇
  2000年   2283篇
  1999年   852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6篇
  1981年   24篇
  1966年   4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3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49篇
  1955年   32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以郑州市沿黄河南岸6个区(县)1997、2009、2019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借助ENVI、Frag-stats和ArcGIS软件,运用景观单一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对生态空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黄河南岸郑州段景观格局演变特征,揭示了郑州市沿黄河6个区(县)景观格局变化对黄河生态空间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7~2019年郑州市的快速发展使沿黄河大面积区域从郊区变为城镇,耕地面积占比由49.2%下降至21.4%,建设用地占比由5.36%上升至28.52%,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处于不平衡状态,相互之间转换频繁;(2)1997~2009年,研究区处于无序蔓延的城市扩张状态,2009~2019年研究区内城市快速扩张的同时,开始注重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建设;(3)研究区总体上景观格局呈现破碎化趋势,斑块形状趋于规则,景观空间分布不集中,连通性较差;(4)黄河南岸大堤外5000 m范围内生态空间被不断侵占,生境质量和连通性差.受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的影响,近22年黄河南岸郑州段景观格局变化显著,生态空间不断被城市发展用地挤占,必将削弱黄河生态屏障功能,威胁区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22.
为筛选适宜河南省信阳市种植的抗青枯病花生品种,对27份花生品种青枯病田间病圃进行鉴定,计算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从而进行抗病性鉴定和筛选。结果表明,27个供试品种中,中高抗品种共10个占总数的37%,3个品种类型各筛选出2个抗病品种。6个抗病品种发病规律表明,7天和14天病情指数增长较快,21天后基本无变化。高油型花生‘远杂9102’和‘信花425’,高油酸型花生‘信花14号’和‘驻花11号’,普通型花生‘远杂21号’和‘豫花149号’为适宜信阳种植的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23.
转基因甘蔗BtG-2是利用农杆菌介导法把Cry1Ac-2A-gna融合抗虫基因导入‘新台糖22号’的转基因甘蔗株系,具有良好的抗虫特性和农艺性状。为了明确转基因甘蔗BtG-2的分子特征及其检测方法,推进其生物安全性评价工作,以BtG-2的T2代为研究材料,利用Southern杂交检测外源基因在转基因甘蔗基因组内的拷贝数;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分离外源基因在甘蔗基因组中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并建立了该转化体高效灵敏的特异性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外源T-DNA以单拷贝方式插入BtG-2株系;经过3次的热不对称巢式PCR扩增,获得外源基因T-DNA左边侧翼序列984 bp和右边侧翼序列705 bp;以这2个序列和相应的T-DNA的左右端序列分别设计3对检测引物对,建立了BtG-2株系的转化事件特异性PCR检测方法,扩增效率最高的引物对LS011/LA451和RS160/RA588分别扩增到440 bp和428 bp的特异片段。其中T-DNA左侧设计的LS011/LA451检测引物对扩增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够在甘蔗BtG-2基因组DNA相对含量为0.1%的模板中检测出转基因目的成分,相当于9个单倍体基因组拷贝数。本研究完成了转基因株系BtG-2的分子特征及其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为该转基因甘蔗及其衍生产品的检测和身份识别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4.
茶橙瘿螨是茶树上一种常见害螨,以成螨、幼螨和若螨刺吸茶树汁液为害茶树,减弱树势,对茶叶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文章介绍了茶橙瘿螨的分布与为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以期为生产上该害虫的正确识别和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病原微生物荚膜多糖的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CP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菌、支原体、部分真菌等菌体表面的碳水化合物。同时,荚膜多糖有助于菌体抵抗干燥和低温等不利环境,并通过在菌体表面形成物理屏障阻碍宿主补体的杀伤与吞噬作用。在长期多种应激-压力环境下,病原菌已进化出多种免疫逃避机制并促进宿主感染;在非病原微生物中,荚膜多糖可正向调节宿主免疫作用,并拮抗机体免疫因子,保护宿主免受病原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本文将结合本团队的相关研究工作,对荚膜多糖的结构、合成调控机制、生物学功能、免疫逃避机制和致病机制,特别是荚膜多糖正向调节宿主免疫系统及其应用潜力等方面作一综述,为病原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和疫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6.
黄瓜在我国蔬菜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连片种植、重茬栽培等条件下容易滋生病菌,尤其是随着我国保护地蔬菜生产规模的扩大,棚室内的温湿度条件更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黄瓜生产上面临着严重的病虫害威胁,包括生理性病害、感染性病害及虫害等。本文从抗病品种选育的角度分析了黄瓜病害抗病品种选育技术,并简要介绍了其他防治方法,展望了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为黄瓜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以国内部分圈养的健康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华南虎血液生化报告和采集华南虎血液样本检测建立样本数据,血样检测采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干式试剂片生化技术测定,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血糖(GLU)、总蛋白(TP)、总胆固醇(CHOL)、总胆红素(TBIL)、肌酐(CREA)等。得到华南虎血液生化共38项指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95%概率),其中几项主要指标正常值范围如下:GLU(2.82-11.55)mmol/L、TP(56.58-85.93)g/L、CHOL(3.32-8.66)μmol/L、TBIL(0-5.30)μmol/L、CREA(52-349)μmol/L等。统计结果显示,雌雄华南虎间血液生化指标的部分项目有差异(P <0.05),幼龄组和成年组间各项生化指标差异不显著(P >0.05),与其他虎亚种相关血液生化报道的生化指标部分有差别。华南虎血液生化指标正常参考值范围不同于其他虎亚种,建立华南虎血液生化指标正常值对华南虎的饲养管理、疾病诊治预防和保育繁殖研究工作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8.
近年来象耳豆根结线虫的危害日益严重.为筛选抗象耳豆根结线虫的辣椒种质,本试验利用种属特异性引物对根结线虫病原物开展分子鉴定,确定为象耳豆根结线虫.接着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对10份一年生辣椒种质和10份中国辣椒种质进行象耳豆根结线虫抗性鉴定,计算根结指数和卵粒指数,并通过比较隶属函数,发现其中3份辣椒种质对象耳豆根结线虫表现为高抗,抗病性最强的是L518M和L525-1M,L42M次之;10份表现为中抗;7份表现为感病,抗病能力最弱的是L69-1M;未发现免疫品种.本研究发现中国辣椒种质的抗病性整体高于一年生辣椒,是重要的抗病种质来源,可用于象耳豆根结线虫抗病育种和后续抗病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9.
系统介绍了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在淡水养殖及海水养殖中的应用与发展,对比了国内外有关该养殖模式发展方向的异同,简述了该养殖模式通过提高物质和空间利用率、改善养殖环境的原理以及在我国推广应用情况,并汇总了我国沿海省份近年来开展该养殖模式选用的品种搭配及产量产值。指出了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还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0.
瘤胃微生物在木质纤维素价值化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瘤胃是反刍动物消化的第一个腔室,各种微生物(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相互作用将木质纤维素植物生物降解为易于代谢的化合物。瘤胃也是目前自然界公认的木质纤维素高效降解和利用的天然反应器,其真菌和细菌可分泌多种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在木质纤维素生产生物燃料和化学用品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因此,本研究在瘤胃内木质纤维降解的微生物及其降解木质纤维素相关酶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瘤胃微生物在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为乙醇、生物化学(有机酸)及沼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瘤胃微生物和瘤胃酶在木质纤维素价值化利用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