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5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79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56篇
园艺   9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31.
研究复方桑黄口服液粗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从小鼠碳廓清实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半体内法)、脏器与体重比值、小鼠自然杀伤( NK)细胞活性测定(乳酸脱氢酶测定法)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复方桑黄口服液的高剂量组(40 ml/kg)能明显增强小鼠碳廓清能力,中(20 ml/kg)、高剂量组能明显增强小鼠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低(10 ml/kg)、中、高剂量组能明显增强小鼠 NK细胞活力功能。这表明复方桑黄口服液具有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增强 NK细胞活力功能,复方桑黄口服液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可显著提高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2.
桑黄、灵芝为原料,以冲泡液中黄酮含量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并结合模糊数学法研究桑黄灵芝袋泡茶制作及冲泡工艺。结果表明,桑黄灵芝袋泡茶的最佳配方及冲泡工艺为:桑黄与灵芝质量比为3∶2,冲泡时间20 min,冲泡水温75 ℃,茶泡袋材质为玉米纤维。采用该工艺配方制作的产品色泽黄润透亮,有桑黄及灵芝的独特香气,感官评分为(87.2±0.3)分,冲泡液中黄酮含量为(12.95±0.23)mg/L。本研究为桑黄、灵芝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方法,为其实际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3.
桑黄为试材,利用粗木屑、细木屑、小麦秸秆、花生秸秆、玉米秸秆、油菜秸秆和大豆秸秆7种主料对桑黄进行培养,采用单纯型格子法进行混料设计,筛选以粗木屑、油菜秸秆和大豆秸秆为主料的配方,对菌丝生长速率、漆酶、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以及酸性蛋白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胞外酶活性与菌丝生长速率之间的相关性,优化适合桑黄生长的配方,以期为桑黄培养配方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对各胞外酶活性大小有不同的影响,且酶活性大小与菌丝生长速率之间的偶联性较差。优化得出适合桑黄生长的配方为粗木屑41.5%、油菜秸秆41.9%、大豆秸秆16.6%、麦麸20%、蔗糖1%、碳酸钙1%。  相似文献   
34.
桑黄作为珍稀食药用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逐步获得突破并形成区域规模化栽培。随着桑黄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病虫害预防也日显突出。介绍桑黄病虫害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5.
【目的】对浙江地区采集的野生桑黄菌株进行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并探讨其培养特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桑黄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核糖体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对野生桑黄菌株(编号SA-1)进行鉴定;基于ITS1-5.8S-ITS2序列,对菌株SA-1和桑黄孔菌属的桑树桑黄、高山桑黄、锦带花桑黄、杨树桑黄、环区桑黄、小孔忍冬桑黄、暴马桑黄共8个菌株进行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分析;设置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温度和pH开展单因素试验,分析各培养因子对桑黄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并运用L_9(3~4)正交试验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根据菌株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将野生菌株SA-1鉴定为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e sanghuang),但其与桑黄孔菌属中其他6个菌株的遗传距离较远。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桑树桑黄和菌株SA-1聚为一类(bootstrap=100%),其他6个菌株聚为另一类。单因素试验确定SA-1菌丝生长的适宜培养温度为27.5℃,最适pH为7.0,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佳无机盐为KH_2PO_4;经正交试验得到最适培养条件为可溶性淀粉20 g/L,蛋白胨4 g/L,KH_2PO_4 1 g/L,培养温度30℃。【结论】确定浙江地区采集的野生桑黄菌株为桑树桑黄(S.sanghuang),并初步筛选出了该菌株的适宜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36.
桑黄又称桑耳,是多年生真菌,桑黄子实体木质、无柄、侧生,菌盖有扁半球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菌盖的球径长3-21cm,短约2-12cm,厚1.5-10cm,颜色鲜黄是其一大特点。桑黄多生于杨柳桦桃等阔叶树的枯立木及短树桩上,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以东北为多。  相似文献   
37.
通过对比不同培养料配方对桑黄(Inonotus hispidus)菌丝萌发、子实体生长及多糖、黄酮类、三萜类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筛选出利用莲子壳人工栽培桑黄的培养料配方,同时开展桑黄子实体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木屑、木屑棉籽壳和麦粒培养料均可用于桑黄原种培养;相同培养条件下,莲子壳粉40%、木屑30%、麦麸16%、玉米粉10%、葡萄糖2%、石灰1%、石膏1%的配方为最适栽培培养料,此条件下桑黄菌丝生长最快,产量最高,并且子实体粗多糖、黄酮类含量最高。对该配方栽培的桑黄子实体开展了抑菌效果试验,4种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白色念珠菌3种指示菌都具有一定抑制效果,不同溶剂提取物对不同指示菌的抑菌效果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8.
桑黄菌开发前景看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智农 《西北园艺》2003,(7):45-45
桑黄菌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多年生药用真菌,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生物治癌疗效明显的菌种(巴西蘑菇即姬松茸与其疗效相近)。日本及韩国开发利用最早,并已开始人工栽培,批量生产。吉林省延吉市凭借独有的地理优势,现已开发出  相似文献   
39.
针对在“桑黄”研究中遇到基原物种混乱的问题,基于对大量文献进行研究和笔者的实验结果,对“桑黄”的名称以及基原物种、“桑黄”的学名及分类、“桑黄”的鉴定、“桑黄”的深层次开发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0.
桑黄子实体多糖提取工艺及单糖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从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次数、提取时间4个方面研究桑黄子实体多糖提取条件,得出最佳条件为:提取温度95℃,料液比1∶50,提取次数2次,提取时间2h。运用薄层色谱和气相色谱分析单糖组成,日本桑黄子实体多糖的单糖组成为鼠李糖、阿拉伯糖、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韩国桑黄子实体多糖的单糖组成为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