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82篇
  免费   835篇
  国内免费   1461篇
林业   1100篇
农学   1524篇
基础科学   464篇
  2498篇
综合类   7150篇
农作物   916篇
水产渔业   944篇
畜牧兽医   1716篇
园艺   579篇
植物保护   687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230篇
  2022年   418篇
  2021年   551篇
  2020年   524篇
  2019年   649篇
  2018年   440篇
  2017年   758篇
  2016年   874篇
  2015年   680篇
  2014年   872篇
  2013年   882篇
  2012年   1378篇
  2011年   1351篇
  2010年   1139篇
  2009年   1067篇
  2008年   929篇
  2007年   989篇
  2006年   804篇
  2005年   606篇
  2004年   383篇
  2003年   333篇
  2002年   263篇
  2001年   231篇
  2000年   200篇
  1999年   163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赵燕飞  秦枫  江科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075-7076
[目的]确定三七茎基总皂苷含量测定方法,优化其回流提取工艺。[方法]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法测定三七茎基总皂苷含量的方法,并以总皂苷含量为指标,优选回流法提取三七茎基总皂苷的工艺条件。[结果]在0.008 3~0.049 6 mg/ml浓度范围内,人参皂苷Rg1浓度与吸光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 4),平均回收率为99.3%(n=4),RSD为3.4%。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0(g/ml)、乙醇浓度60%,浸泡时间12 h,提取3次,每次2 h。[结论]该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提取工艺经济、合理,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92.
建立了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脂中胆固醇含量的方法,改进了油脂皂化方法以及皂化完成后使用分液漏斗提取胆固醇过程中容易产生乳化、操作复杂且比较耗时的缺点,采用超声波提取胆固醇,优化了样品前处理条件.结果表明,该法在0.002mg/mL~0.500mg/mL范围呈线性(r=0.9997),检出限为20mg/kg,RSD=1.104%,回收率在81.3%~93.8%之间.  相似文献   
993.
不同提取方法对中草药抑菌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水煎法、半仿生法、乙醇回流法、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法、微波萃取法、水提醇沉法6种方法制备五倍子、多梅、生地榆、生黄芪、大黄等6种中草药原液,以9种畜禽肠道病原菌为试验菌株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6种中草药的提取液对供试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不同提取方法对不同中草药抑菌作用的影响不同,其中,五倍子、诃子以乙醇回流提取法制备的提取液的抑菌效果最好(P<0.01),水提醇沉法次之(P<0.05);乌梅以乙醇回流提取法制备的提取液的抑菌效果最好(P<0.01),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法及微波萃取法次之(P<0.05);黄芩、大黄各提取液抑菌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6种方法无明显的区别;地榆各提取液抑菌效果差异显著(P<0.05),其中,微波萃取法、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法、水提醇沉法和乙醇回流法等方法制备的提取液的抑菌效果优于水煎法和半仿生法.说明乙醇回流法对6种中草药抗菌成分的提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94.
用一定浓度的CaCl2、LaCl3、EGTA、CPZ等4种效应剂根施三尖杉1年生幼苗,在25℃下预处理10d后,移入-3℃下进行低温胁迫处理,分别在胁迫后24、48、72、96h时测定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酶(SOD)等3种保护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根施外源CaCl2结合低温处理可增强三尖杉幼苗3种保护酶的活性,缓解低温处理过程中保护酶活性的下降;但三尖杉幼苗内源保护酶活性可被EGTA、LaCl3以及CPZ等3种效应剂抑制。说明三尖杉幼苗抗冻性的形成受Ca2+-CaM信号传导途径的调控。  相似文献   
995.
以2年生母树上当年生半木质化嫩枝为材料,采用L9 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及其组合对红缨海棠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红缨海棠嫩枝扦插生根类型为愈伤组织生根型;生根剂处理可以显著促进插穗生根,萘乙酸(NAA)对插穗生根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吲哚丁酸(IBA),且插穗生根质量较好;用1000mg/LNAA溶液浸蘸插穗5s,生根率可达70%。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室内培养,研究玉米秸秆腐解量与腐解时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秸秆添加量对石灰性褐土酶活性和有机质质量分数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的腐解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在培养的第45天,腐解量可达45%左右,而45天后腐解速度明显下降。在腐解的前60d,常规秸秆添加处理的腐解速率小于加倍量秸秆添加量处理,而在培养后期处理间腐解速率无差异,且腐解速率均随腐解时间延长而减小。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但不同秸秆量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显著;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秸秆添加量增加而增大,且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质量分数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且随秸秆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97.
施肥对山地红枣林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方法,研究施肥对山地红枣林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不同土层(0~20cm、20~40cm和40~60cm)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P<0.05),单一施肥与氮磷钾配施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红枣林在施肥处理下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较CK样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0~20cm土层微生物数量变化明显,其中N221.0P2O5272.7K2O 303.0和N303.7K2O 180.5两组处理的效果最明显。施肥处理下的土壤磷酸酶、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比CK有显著增加(P<0.05),N221.0P2O5272.7K2O 303.0和N303.7K2O 180.5处理的土壤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最高,P2O5272.7处理的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土壤纵向分析表明,0~60cm土层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和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N221.0P2O5272.7K2O303.0配施处理能明显提高枣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  相似文献   
998.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樟子松林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表现出差异。与流沙地相比,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强。随林龄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呈上升趋势,6年生到20年生阶段增幅最大;土壤酶活性总体上不断加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且在林龄和土层深度两个方向上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在流沙地上栽植樟子松人工林后,土壤生物学特性不断改善,土壤肥力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999.
光叶楮叶蛋白提取工艺优化和氨基酸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叶楮叶中粗蛋白含量较高,从丰富的光叶楮资源中提取叶蛋白对于缓解紧缺的蛋白质资源具有积极地作用。利用响应面法(RSM)对光叶楮叶蛋白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试验因素与水平,根据中心组合(Box-Ben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依据回归分析确定各工艺条件的影响因素,以叶蛋白提取率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和等高线。在分析各个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后,得出叶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时间1.70h,温度54.15℃,料液比1.00∶31.54,NaCl离子浓度为0.20mol.L-1。在此条件下,叶蛋白提取率的理论值达到36.93%。光叶楮叶蛋白的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氨基酸组成种类比较齐全,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000.
水稻旱育丢秧不同基蘖氮肥与穗粒氮肥比例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一施氮水平条件下,研究了水稻旱育丢秧不同基蘖氮肥与穗粒氮肥比例对杂交水稻冈优827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基蘖氮肥与穗粒氮肥比例为5∶5时,水稻的单产最高,综合经济性状和上部叶片的性状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