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0篇
  免费   323篇
  国内免费   372篇
林业   205篇
农学   804篇
基础科学   245篇
  525篇
综合类   2085篇
农作物   191篇
水产渔业   625篇
畜牧兽医   660篇
园艺   67篇
植物保护   188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226篇
  2020年   207篇
  2019年   198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61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286篇
  2013年   353篇
  2012年   388篇
  2011年   410篇
  2010年   315篇
  2009年   299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281篇
  2006年   243篇
  2005年   233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5篇
  197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61.
Halocynthiaxanthin is an acetylenic carotenoid mainly found in Halocynthia roretzi. To date, several bioactivities of halocynthiaxanthin have been reported, but its mechanism of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in mammals has not been studied yet.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the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halocynthiaxanthin in mice. The halocynthiaxanthin-rich fraction was prepared from the tunicate Halocynthia roretzi. Mice were orally administered the fraction at a dose of 5 mg/kg body weight. The halocynthiaxanthin levels in the plasma, liver, and small intestine, were quantified using HPLC-PDA, 1, 3, 6, and 9 h after ingestion. The halocynthiaxanthin-rich fraction mainly consisted of the all-trans form and a small amount of cis forms. These three isomers were detected in the plasma of mice 3 h after ingestion. Time-course changes after the ingestion of this fraction were found, with cis isomers being more abundant than the all-trans isomer in the mouse plasma and liver. In the small intestine, however, the all-trans isomer was primarily detected. The possibility that cis isomers might be absorbed rapidly from the small intestine cannot be denied, but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dietary all-trans-halocynthiaxanthin might be isomerized to the cis isomer after intestinal absorption.  相似文献   
62.
Biological control is an efficient pest control method but there are still limitations that are hindering its wider adoption. Genetic improvement of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BCAs) can help to overcome these constraints, but the choice of key attributes for better performance that need to be selected is still an open question.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suggested but the harsh reality is that selective breeding of BCAs has received a lot of attention but resulted in very little progress. Identifying the appropriate traits to be prioritized may be the first step to reverse this situation. In our opinion, the best way is to look at the factors limiting the performance of key BCAs, especially generalist predators (pesticide compatibility, prey‐density dependence, non‐suitable crops, and extrem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according to these challenges, to choose the attributes that would allow BCAs to overcome those limitations. The benefits of selection for higher resistance to toxins, whether artificially applied (pesticides) or plant produced (plant defenses); increased fitness when feeding on non‐prey food (supplemented or plant‐derived); and better adaptation to extrem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re discussed. In conclusion, genetic improvement of BCAs can bring about new opportunities to biocontrol industry and users to enhance biocontrol resilience. © 2020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63.
64.
在山东莒南县花生田利用生物食诱剂和性诱剂对常见夜蛾科害虫成虫进行虫情监测,并对食诱剂防控夜蛾科害虫的效果进行研究。食诱剂和性诱剂监测结果表明,花生田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黄地老虎、小地老虎等夜蛾科害虫成虫的发生高峰期均出现在7月12日;性诱剂仅能诱捕到雄性成虫,食诱剂可同时诱捕到雌性和雄性成虫,其诱捕到的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地老虎雌雄比分别为1∶0.68、1∶5、1∶3和1∶1.4。食诱剂撒施、化学防治、食诱剂诱捕盒技术与化学防治组合处理后第10天花生叶片受害率分别为9.51%、6.73%、6.24%,百株虫量较对照降低68.68%、76.39%、85.87%,食诱剂诱捕盒技术与化学防治组合应用防控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65.
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一个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本质上是城镇化进程中产业之间的协调问题。中国的城镇化由于规模庞大、人口众多,使得城镇化是否影响粮食安全的研究一直伴随着国家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而从未间断过,特别是中国开始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之后。在简单回顾城镇化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历史的基础上,通过着重梳理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研究文献,从城镇化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和城镇化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的解决方案两个角度的内容出发,指出了研究侧重点的发展变化。在影响因素问题上,研究者们从最初的侧重关注耕地减少,到探索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提升农业生产力,再到保障劳动力的资源水平和满足粮食消费,越来越全面地认识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而在解决方案上,从战略政策的演变,到夯实生产能力的策略变化,再到对海外资源依靠方式的转变,体现出不断完善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最后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在空间异质性、人力资本和制度要素变化上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66.
巨大的食物浪费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后果,阻碍社会的发展。消费者是食物浪费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减少食物浪费,就必须了解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利用961个消费者的调查数据,从食物和环境相关行为两个角度,分析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探讨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消费者食物浪费量较大,占总食物量的16.52%。一般态度、金钱态度、环境态度、主观规范、个人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均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减少食物浪费意愿,其中,环境态度对减少浪费意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食物浪费的一般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个人规范影响最小。而减少食物浪费意愿则显著负向影响消费者的食物浪费行为。因此,为有效减少食物浪费,提出加强沟通宣传、改变消费者对食物浪费的行为态度;规范相关条例制度、强化消费者减少食物浪费的规范;同时加强相关培训教育、提高消费者对食物浪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7.
根据福建省及其地级市2009—2016年的粮食生产数据,对其粮食生产和耕地利用情况进行时空分析,并采用LMDI模型分解各耕地利用因素对粮食产量的贡献,比较和分析不同耕地利用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效应,以探究不同区域粮食产量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2009—2016年粮食产量约下降2.4%,其中,粮作比下降8.8%是导致福建省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2009—2016年,福建省各地级市中仅龙岩和三明2地实现粮食增产。厦门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降幅最大,龙岩和漳州粮食单产增幅明显,泉州农业劳动力数量下降明显,所有地级市的粮作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构效应是导致福建省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影响省内各地级市粮食产量变化的因素则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68.
基于粮食安全贡献度的FSP模型分析框架,从省际粮食供需平衡的角度测算中国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并探究了粮食主产区粮食供求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除2000—2003年粮食产量骤降造成粮食供给缺口外,1991—1999年、2004—2018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盈余(调出量)呈“稳中有降—绝对增长”的U型变化趋势,历年粮食安全贡献度均高于85%,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地位相对稳固。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供求格局经历了省际间的分化和重组。一方面,粮食供给向中北部地区集聚,而南部地区粮食产需紧平衡,粮食供需错配严重;另一方面,粮食供需空间分异明显,2000年后黑龙江、河南、吉林3省的粮食安全贡献度合计达50%左右,而湖南、江西、江苏、河北、湖北、四川、辽宁7省的历年粮食安全贡献度均低于5%,粮食调出总量合计仅占粮食主产区粮食调出总量的10%~20%。  相似文献   
69.
气候变暖对我国水稻生产的综合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仍将上升1.5℃以上。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全国8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探明气候变暖对我国“口粮绝对安全”的潜在影响意义重大。作者依据多年的田间增温试验及长期观察,并结合国内外现有研究,阐明了我国粮食主产区气候变暖的基本态势,总结发现温度升高1.5℃对我国水稻生产的潜在影响正负参半,并取决于具体的稻作季节和地区。但是,随着水稻种植制度调整,尤其是南方双季稻种植面积下降,温度升高对我国水稻生产的负面影响将逐步递增。最后,作者提出了应对气候变暖的气候智慧型稻作技术创新建议,并展望了该研究领域的重点内容和方向。  相似文献   
70.
吕艳春  肖通 《保鲜与加工》2020,20(1):149-154
以新鲜鱼腥草为主要原料,设计开发鱼腥草辣椒酱、鱼腥草袋泡茶、鱼腥草饮料和鱼腥草纤维蛋糕四种鱼腥草系列加工食品,通过感官评价分析每个产品的风味特点和人群接受度。结果表明,鱼腥草搭配其他配料可以加工成酱、茶、饮料和蛋糕等产品,四个鱼腥草系列加工食品的风味各有特点,其中鱼腥草豆豉辣椒酱和鱼腥草粗纤维蛋糕的接受度较高。通过添加配料改善鱼腥草产品的风味,不但保留了鱼腥草的味道,而且使不喜食鲜鱼腥草的人群可以接受其加工型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