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06篇
  免费   904篇
  国内免费   1134篇
林业   1695篇
农学   917篇
基础科学   419篇
  3575篇
综合类   5844篇
农作物   810篇
水产渔业   667篇
畜牧兽医   1709篇
园艺   393篇
植物保护   515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286篇
  2022年   477篇
  2021年   553篇
  2020年   588篇
  2019年   645篇
  2018年   494篇
  2017年   699篇
  2016年   814篇
  2015年   618篇
  2014年   756篇
  2013年   1017篇
  2012年   1286篇
  2011年   1016篇
  2010年   768篇
  2009年   750篇
  2008年   743篇
  2007年   801篇
  2006年   691篇
  2005年   577篇
  2004年   484篇
  2003年   367篇
  2002年   292篇
  2001年   254篇
  2000年   213篇
  1999年   201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136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137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77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通过对海南省文昌市南阳镇、琼海市大路镇、乐东县黄流镇3个地区‘马来西亚1号’菠萝蜜叶片氮、磷、钾3种营养元素的周年变化规律跟踪调查分析,结果表明:3个地区菠萝蜜叶片营养元素变化规律相似。元素年平均含量表现为氮>钾>磷。根据实际生产中的生育期调研分析,将菠萝蜜的生长周期大致划分为2个批次3个时期:第一批次养树期(11—12月)、花芽分化期(1—2月)、结果期(3—4月);第二批次养树期(5—6月)、花芽分化期(7—8月)、结果期(9—10月)。生长周期内,氮元素含量年变化呈现“N”字型变化趋势;磷含量在1—4月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后呈缓慢上升趋势;钾含量变化趋势与氮含量变化相似,但钾元素含量变化没有氮元素变化明显。菠萝蜜叶片中大量元素含量的适宜范围为:全氮21.03~22.15 g/kg,全磷2.86~3.40 g/kg,全钾13.49~14.47 g/kg。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菠萝蜜需氮、钾元素较多,特别是在花芽分化期和结果期,应注意增施氮肥与钾肥,磷肥应于养树期施足。  相似文献   
102.
本试验旨在探讨单宁酸对生长猪胃、小肠仿生消化中消化酶活性及玉米-豆粕型饲粮干物质和粗蛋白消化率的影响,为评价单宁酸的生物学效应提供参考。试验一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考察在无饲粮下2种单宁酸对猪模拟胃液、模拟小肠液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设5个处理,单宁酸添加量分别为0 mg (胃液体积为20 mL,小肠液体积为22 mL);单宁酸1,10 mg;单宁酸1,20 mg;单宁酸2,10 mg;单宁酸2,20 mg。测定各处理的胃蛋白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活性。试验二考察玉米-豆粕型饲粮添加单宁酸对猪仿生消化中胃、小肠阶段消化酶活性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设5个处理,单宁酸在饲粮中的含量分别为0 mg·(2 g)-1;单宁酸1,10 mg·(2 g)-1;单宁酸1,20 mg·(2 g)-1;单宁酸2,10 mg·(2 g)-1;单宁酸2,20 mg·(2 g)-1。测定仿生消化中胃阶段0.5和4 h时胃蛋白酶活性,小肠阶段0.5、4和8 h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及生长猪胃-小肠仿生消化测定饲粮的干物质和粗蛋白消化率。结果表明:1)无饲粮的情况下,和空白对照组相比,2种单宁酸对模拟胃液中胃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单宁酸1比单宁酸2更高地降低了模拟小肠液中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活性(P<0.05)。2)在饲粮进行仿生消化的胃消化0.5~4 h内,除4 h时10 mg·(2 g)-1添加量外,添加单宁酸1时胃蛋白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添加单宁酸2时的相应值(P<0.05),除单宁酸2在消化0.5 h外,2种单宁酸在添加10 mg·(2 g)-1时胃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20 mg·(2 g)-1添加量的相应值(P<0.05)。在小肠仿生消化0.5 h时,饲粮中添加单宁酸1、2的2个水平对消化液中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但均显著降低了糜蛋白酶的活性(P<0.05);单宁酸1的消化液中胰蛋白酶活性高于单宁酸2的相应值(P<0.05)。在小肠仿生消化4 h时,除添加水平为20 mg·(2 g)-1时的糜蛋白酶活性外,饲粮中添加单宁酸1消化液中淀粉酶、糜蛋白酶活性高于添加单宁酸2的相应值,而胰蛋白酶活性低于添加单宁酸2的相应值(P<0.05)。单宁酸1、2的两个添加量均降低了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活性(P<0.05)。在小肠仿生消化8 h时,饲粮中单宁酸的添加量影响了淀粉酶的活性,但单宁酸1和单宁酸2各两个添加量在淀粉酶的平均活性上无显著差异(P>0.05)。单宁酸1、2的两个添加量均降低了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的活性(P<0.05)。3)与对照组相比,两种单宁酸在两种添加水平下均显著降低了饲料粗蛋白消化率(P<0.05),且单宁酸2比单宁酸1更多地降低了饲粮粗蛋白的消化率(P<0.05)。综上所述,在有、无饲粮条件下,单宁酸对消化酶活性呈现不一致影响。单宁酸影响饲粮粗蛋白的消化率可能主要与消化液中糜蛋白酶活性降低以及单宁酸与饲粮中的化学成分形成螯合物降低了小肠消化酶的水解效率有关。  相似文献   
103.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hybrids and integrated crop-soil management has been causing maize grain yield to increase. However,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on the nutrient concentration of the grain; this aspec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upplying calories and nutrients in the diets of both humans and animals worldwide. Increasing the retranslocation of nutrients from vegetative organs to grain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nutrient concentration of grain and general nutrient use efficiency. The present study involved monitoring the dynamic change of macro- and micronutrients in different organs of maize during the grain filling stage. In addition, the mobility of different element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grain nutrient content were evaluated in a 2-year experiment under low (LN, no N supplied) and high N (HN, 180 kg N ha−1) supply. Under HN supply, the net remobilization efficiency (RE) of the vegetative organs as a whole (calculated as nutrient remobilization amount divided by nutrient content at silking) of N, P, K, Mn, and Zn were 44%, 60%, 13%, 15%, and 25%, respectively. The other nutrients (Mg, Ca, Fe, Cu, and B) showed a net accumulation in the vegetative organs as a whole during the grain filling stage. Among the different organs, N, P, and Zn were remobilized more from the leaves (RE of 44%, 51% and 43%, respectively) and the stalks (including leaf sheaths and tassels) (RE of 48%, 71% and 43%, respectively). K was mainly remobilized from the leaves with RE of 51%. Mg, Ca, Fe, Mn, and Cu were mostly remobilized from the stalks with the RE of 23%, 9%, 10%, 42%, and 28%, respectively. However, most of the remobilized Mg, Ca, Fe, Mn, Cu, and Zn were translocated to the husk and cob, which seemingly served as the buffer sink for these nutrients. The REs of all the nutrients except for P, K, and Zn were vulnerable to variations in conditions annually and were reduced when the grain yield and harvest index were lower in 2014 compared with 2013. Under LN stress, the RE was reduced in P and Zn in 2013, increased in Cu and unchanged in other nutrients.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se nutrients in the grain was either unchanged (P, K, Ca, Zn, and B) or decreased (N, Mg, Fe, Mn, and Cu). It is concluded that grain N, P, K, Mn, and Zn, but not Mg, Ca, Fe, Cu, and B concentration, can be improved by increasing their remobilization from vegetative organs. However, enhancing the senescence of maize plant via LN stress seems unable to increase grain mineral nutrient concentration. Genetic improvement aiming to increase nutrient remobilization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organ-specific remobilization pattern of the target nutrient.  相似文献   
104.
供氮方式对冬马铃薯氮肥利用效率及氮素去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马铃薯费乌瑞它为试材,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技术,研究施N量160kg·hm~(-2)全部基施(T1)、55%基施+45%在齐苗期追施(T2)、55%基施+30%在齐苗期追施+15%在现蕾期追施(T3)3种方式,对冬马铃薯氮肥利用效率及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吸收的N约46%~52%来源于当季施用的氮肥,48%~54%来自土壤和种薯;肥料N利用率为35.16%~39.99%,残留率为47.71%~51.78%,损失率为8.23%~15.50%。3种施氮方式下,肥料N主要残留在0~15cm土层。随施氮时间后移,肥料N残留在0~15cm土层呈上升趋势,在15~45cm土层呈下降趋势。施氮方式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总量和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影响不明显,但T3肥料N利用率、肥料N残留率明显大于T1、T2。因此,综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T3施氮方式的效果较为理想。本研究为马铃薯氮素养分的有效管理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05.
对桂林市南溪山公园植物的科属、生活型、观赏特性、时序景观表现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查,同时分析了该公园园林树木的生长环境和养护管理情况,针对桂林市南溪山公园植物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搞好园林树木种植、配置、养护的建议与对策,为桂林地区公园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6.
黑曲霉菌渣是黑曲霉发酵法生产葡萄糖酸钠后产生的废弃物,其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企业扩大生产亟需解决的问题。对该菌渣有效成分检测得知,该菌渣有害金属元素均小于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控制标准和鱼粉、猪、家禽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卫生指标,有机质含量符合有机肥料中的有机质含量指标,总糖、粗纤维、粗蛋白、脂肪等营养成分含量较多,同时也含有丰富的N、P、K、Ca、Mg、Fe等元素,可从有机肥料和禽畜饲料方向进行资源化利用,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及实现变废为宝,具有积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7.
为推进节水型校园的建设,以河海大学文天学院为例,对高校非常规水资源优化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水资源利用存在较大弊端,用水管理模式不完善等是导致高校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的原因。结合高校现有水资源利用现状提出了高效节水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8.
芒果核仁是芒果加工的副产物,其中脂肪含量达9.0%~13.1%(干基),从中提取的核仁油是一种优质油脂,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开发利用前景。本文主要从芒果核仁油理化性质、脂质组成及开发利用等方面总结归纳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进展,并与可可脂、类可可脂的甘油三酯组分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了芒果核仁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9.
外文农业科技期刊在经二次文献数据加工后,存在着部分时效性信息未得到有效地利用的情况。对时效性信息进行开发利用,满足读者对外文期刊信息的多方面需求,是国家农业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该馆馆藏外文期刊的时效性信息含量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建立时效性信息数据库,同时结合网络揭示,个性化定制推送服务等方式对外文期刊的时效性信息进行开发利用,以期进一步提高国家农业图书馆馆藏外文期刊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0.
双季稻最佳磷肥和钾肥用量与密度组合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为明确磷肥、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对双季稻的施用效果,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肥用量、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组合对江西双季稻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施磷量和移栽密度、不同施钾量和移栽密度对双季稻产量、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磷肥用量和移栽密度试验中,设4个施磷水平(P2O5 0、60、90、120 kg/hm2,以P0、P60、P90和P120表示)和4种移栽密度(21×104、27×104、33×104、39×104 穴/hm2,以D21、D27、D33和D39表示)组合。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试验中,设4个施钾水平(K2O 0、90、120、150 kg/hm2,以K0、K90、K120和K150表示),密度设置同磷肥试验。在水稻成熟期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进行测定,并分析其磷素和钾素的吸收量和利用率等指标。【结果】磷肥与密度试验中,同一施磷水平下,早稻产量和地上部磷素吸收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磷量超过60 kg/hm2时,产量和磷素吸收量不再随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磷素吸收利用率(REP)、磷素农学效率(AEP)和磷素偏生产力(PFPP)逐步降低,以P60D39处理组合的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率最高,分别为5303.9 kg/hm2和24.4%,AEP为29.4 kg/kg; 晚稻则以施磷量在60 kg/hm2和33×104 穴/hm2密度组合的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率最高,分别为7246.9 kg/hm2和42.4%,AEP为36.2 kg/kg。钾肥与密度试验中,早稻的钾素吸收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施钾量在120 kg/hm2和39×104 穴/hm2密度组合的处理产量和钾素吸收利用率(REK)最高,分别为6376.3 kg/hm2和67.2%,此时钾素农学效率(AEK)为15.6 kg/kg; 晚稻则以施钾量在90 kg/hm2和33×104 穴/hm2密度组合的处理产量和REK最佳,分别为7025.6 kg/hm2和74.0%,AEK为21.7 kg/kg。【结论】合理的磷肥、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可以显著增加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养分累积量,进而增加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但过高的磷肥和钾肥施用会抑制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建议本研究区域的早稻采用施磷量在60 kg/hm2、施钾量120 kg/hm2和39×104穴/hm2的密度组合,而晚稻采用施磷量60 kg/hm2、施钾量90 kg/hm2和33×104 穴/hm2的密度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