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11篇
农学   43篇
基础科学   6篇
  13篇
综合类   313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282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生产4亿多吨粮食,同时也生产了6亿多吨秸秆,其所含氮、磷、钾相当于我国目前所施用化肥量的25%以上,如果1/3秸秆作为饲料可增加1亿头的载畜量,节约粮食5300万t。如果1/3的秸秆被合理而高效地用作能源,则可代替6000万t标准煤。但是,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主要还是依靠粮食和牧草,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32.
一株产碱性蛋白酶的酵母菌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一株产碱性蛋白酶假丝酵母菌(Candidasp.N9211)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各种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对产酶的影响,应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组成。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组成为酵母膏20g/L,蛋白胨15g/L,干酪素20g/L,硫酸亚铁0.01g/L。优化后蛋白酶活性提高了27倍(由1.55U/mL提高到41.85U/mL)。摇瓶培养的最佳条件为:初始pH值10.0,接种量1%,发酵温度35℃,最佳培养时间为15h。  相似文献   
33.
酸马奶中酵母菌5.8 S rDNA及ITS的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将两株从酸马奶中分离提纯的酵母菌,提取单菌株基因组DNA,用一对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 PCR 扩增它们的5.8S rRNA和ITS基因,连接入pMD19-T载体,克隆鉴定后,测定序列,将测得的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建立系统进化树.结合系统发育树及5.8 S rDNA和ITS的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J14和S33判定为Kluyveromyces marxianus(马克斯克鲁维酵母).酸马奶中传统的酵母菌分类主要依靠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等鉴定方法,实验首次利用5.8S rRNA和ITS基因扩增和测序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34.
[目的]初步探讨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在大曲细菌、酵母菌鉴定中的应用.[方法]利用稀释平板法,采用营养琼脂培养基和麦芽汁培养基,分别对单粮型大曲样品中的细菌和酵母菌进行分离培养.对分离纯化的细菌和酵母菌,经菌落观察和镜检后,利用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对其进行鉴定.[结果]从大曲单个菌落样品中分别分离出7株纯化的细菌菌株和4株纯化的酵母菌株,经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确定其中5株细菌分别为:M1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M2为青岛芽孢杆菌(Bacillus qingdaonensis)、M3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M4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M5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确定其中2株酵母菌分别为:N1为产香酵母(Zygosaccharomyces cidri);N2为布拉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结论]该研究为大曲中的微生物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5.
樊永红  金湘  毛培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2,(29):14183-14184,14215
[目的]探讨重组异常汉逊酵母菌N6076次生代谢产物中红色组分的制备及其GC-MS检测方法。[方法]应用薄层层析色谱方法大量制备重组异常汉逊酵母菌N6076次生代谢产物中的红色组分,通过无水乙醇溶解、GC-MS检测以及化合物结构比对,分析其类别。[结果]该红色组分为醌类化合物,在WILEY、Nist和Nbs化合物库中均未发现与其结构完全相同的化合物。[结论]该研究为所得红色组分的NMR结构鉴定及结构与生物学效应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6.
应用荧光偏振法测定酿酒酵母完整细胞膜的流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酿酒酵母菌单倍体T-27(αtrp-ura-)及其耐盐突变株T-27-12(αtrp-ura-)为试验对象,考查了在高盐(25%NaCl)冲击条件下菌体生物量,并应用荧光偏振法对冲击条件下菌体细胞膜的流动性进行测定,试验数据表明:高盐冲击条件下T-27-12(αtrp-ura-)生物量明显高于T-27(αtrp-ura-),耐盐突变株T-27-12(αtrp-ura-)细胞膜的稳定性明显高于其亲株T-27(αtrp-ura-),说明T-27-12(αtrp-ura-)较其亲株有较强的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因而可以推断细胞膜的稳定性是耐盐突变株较其亲株有更强抵御高盐冲击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7.
研究以酵母菌和黑曲霉为发酵微生物,木薯渣为发酵底物,采用固态发酵方式,探索基质含水量、无机氮源种类和添加量、磷酸盐和糖蜜等发酵条件对发酵产物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生料扩大培养试验,初步探讨木薯渣发酵饲料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生料发酵条件为基质含水量70%、硫酸铵添加量15%、磷酸二氢钠添加量0.5%、酵母菌和黑曲霉接种量10%,发酵周期60h。  相似文献   
38.
为了探讨乳酸菌与酵母菌在麦芽汁发酵饮料中的应用条件,试验比较了乳酸菌在乳酸细菌培养基和麦芽汁中的生长情况,探讨乳酸菌在麦芽汁中的产酸情况以及与酵母菌混合发酵的情况。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乳酸菌与酵母菌混合发酵麦芽汁工艺最佳条件为:12%麦芽汁中接种4%(V/V)酵母菌,28℃恒温发酵8 h后经64℃恒温水浴30 min灭活,再按2%(V/V)接种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组合(1∶1,体积比)菌种,37℃恒温发酵12 h,按此工艺方案所得发酵液经杀菌后离心澄清,色泽橙黄透亮,组织均匀,具有适宜的香味且酸味醇厚。  相似文献   
39.
[目的]明确凡纳滨对虾抗菌肽crunstinA(LvcrustinA)在毕赤酵母菌中的表达情况,为研发出一种基于重组蛋白crustinA的新型水产药物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全基因合成法(PAS)合成LvcrustinA基因,然后将LvcrustinA基因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YE-GAPα,所得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菌TOP10,以质粒提取试验盒提取的重组质粒pYE-GAPα-LvcrustinA电转至毕赤酵母菌GS115;以SDS-PAGE电泳检测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分析融合蛋白LvcrustinA的表达情况,并通过保护试验验证融合蛋白LvcrustinA对副溶血弧菌的抵抗作用.[结果]以构建的重组质粒pYE-GAPα-LvcrustinA电转毕赤酵母菌GS115,获得的重组菌株在30℃下摇床(220 r/min)培养24 h即可获得融合蛋白LvcrustinA,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逐渐增多.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显示,纯化的融合蛋白LvcrustinA能被抗His抗体识别.保护试验结果表明,融合蛋白LvcrustinA对副溶血弧菌具有良好的抵抗力.[结论]利用表达质粒pYE-GAPα和酵母菌GS115可成功重组表达获得LvcrustinA,且获得的LvcrustinA具有促进凡纳滨对虾抵抗副溶血弧菌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40.
聂凌鸿  樊璐  季方 《安徽农业科学》2012,(2):1036-1038,1122
[目的]初步探讨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在大曲细菌、酵母菌鉴定中的应用。[方法]利用稀释平板法,采用营养琼脂培养基和麦芽汁培养基,分别对单粮型大曲样品中的细菌和酵母菌进行分离培养。对分离纯化的细菌和酵母菌,经菌落观察和镜检后,利用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对其进行鉴定。[结果]从大曲单个菌落样品中分别分离出7株纯化的细菌菌株和4株纯化的酵母菌株,经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确定其中5株细菌分别为:M1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M2为青岛芽孢杆菌(Bacillus qingdaonen-sis)、M3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M4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M5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确定其中2株酵母菌分别为:N1为产香酵母(Zygosaccharomyces cidri);N2为布拉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结论]该研究为大曲中的微生物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