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5篇
  免费   407篇
  国内免费   711篇
林业   565篇
农学   579篇
基础科学   1100篇
  831篇
综合类   3436篇
农作物   321篇
水产渔业   123篇
畜牧兽医   966篇
园艺   128篇
植物保护   574篇
  2024年   86篇
  2023年   281篇
  2022年   375篇
  2021年   382篇
  2020年   305篇
  2019年   341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326篇
  2016年   378篇
  2015年   320篇
  2014年   403篇
  2013年   351篇
  2012年   526篇
  2011年   537篇
  2010年   416篇
  2009年   425篇
  2008年   424篇
  2007年   505篇
  2006年   416篇
  2005年   323篇
  2004年   274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明晰栽培条件互作对谷子叶片光合特性、茎秆生物力学性质指标的耦合影响,为运用谷子茎秆生物力学性质进行抗倒伏特性评价,为优化谷子种植栽培条件及抗倒伏优种筛选提供合理农艺措施和理论支持。【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法,主区选取4个在生产中具有代表性的谷子品种,副区为基于不同的播种密度与施肥量、播种密度与水分、水分与施肥量互作处理栽培条件,系统研究了栽培措施对谷子生长发育以及茎秆抗倒伏生物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1)除水分对谷子茎秆节平均直径影响不显著外,谷子品种、施肥量、播种密度及水分4个因素对谷子的产量、光合生理特性及茎秆形态特性均有极显著影响(P<0.001);(2)谷子的千粒重、产量均随施肥量和水分的增加而增加;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谷子旗叶SPAD值及最大荧光值(Fm)开花期显著高于灌浆期,开花期旗叶SPAD值、灌浆期旗叶Fm可作为谷子育种的目标性状;(3)播种密度对谷子田间倒伏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水分、品种,施肥量的影响最小;(4)谷子茎秆倒数第二节的抗拉倒力与株高、节平均长度及茎秆节含水率显著负相关,与节平均直径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农艺措施互作栽培条件下,单因子对谷子的产量、植株光合生理特性及茎秆力学性能影响最大;选择优良品种、合理密植(≤70万株/hm2)、适当水肥是提升谷子籽粒品质、增加产量、减少田间倒伏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92.
产香真菌GS—1为分离自构树枯枝的一株丛赤壳Nectria cinnabarina,该菌株产生浓郁的香味,其挥发性物质对多种重要植物病原菌均有明显的熏蒸抑制作用。为明确菌株GS—1挥发性物质对植物病原菌的熏蒸抑菌机制、挥发性物质化学组分及菌株生长过程中的挥发性物质释放量的动态规律,利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GS—1菌株挥发性物质对灰葡萄孢菌丝和细胞结构的影响,通过HS—SPME法萃取产香真菌GS—1挥发性物质,并通过GC—MS进行挥发性物质释放时间规律的测定和组分鉴定。结果表明,菌株GS—1挥发性物质处理后,灰葡萄孢菌丝出现皱缩、畸形、顶端尖细等现象,同时细胞质含量减少且空腔增多。菌株GS—1挥发性物质释放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总体呈先升高后略降低逐渐趋于平稳的趋势,在第12 d达到最大峰值。从菌株GS—1挥发性物质中分离到34个化学组分,鉴定了其中18个组分,主要组分为[3S—(3α,3aβ,5α)]—1,2,3,3a,4,5,6,7—八氢—αα,3,8—四甲基—5—薁甲醇、表荜澄茄油烯醇和α—广藿香烯,分别占挥发性物质总量34.22%、10.70%和5.60%。这些结果为菌株GS—1挥发性物质在植物病害防控中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3.
在生态公共服务视野下,尽管当前我国的城市森林发展较为迅速,但对其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协同机理研究仍然还是一个新课题。本文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相关实践,从治理机制、市场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合作机制、扶持机制5个方面,对海南城市森林进行研究,以促进海南城市森林资源的优化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4.
绵羊是较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可为人类提供肉、毛、奶等产品,因而在我国畜牧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和社会需要的不同,经长期的选择形成了数百个外表特征和生理习性各具特色的绵羊品种。羊角作为绵羊品种的特征性表型,承担着双重功能,发达的羊角不仅有利于公羊个体提高其在种群内的地位,拥有优先交配权,还可以有效抵御天敌的攻击,使群体免受捕食伤害;然而,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推广,羊角的存在已不利于舍内饲养管理,进而对绵羊品种的培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目前,羊角虽在实际生产和品种培育工作中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形态多样性及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根据我国现有绵羊品种,对角的数量和形态、发育过程、遗传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不仅能为后期鉴别绵羊羊角多样性的突变位点和主效基因提供参考,也可为绵羊的新品种培育奠定相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5.
综合分析重庆市奉节县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为优化西南区县域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大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四期(2000、2005、2010和2015年)土地利用基础数据,从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和地学信息图谱等方面出发,揭示区域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及时空演变规律。依据主成分分析模型和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并基于奉节县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探究研究区土地利用驱动机制。研究期内,研究区土地空间格局呈现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体,同时交错分布其它土地类型的特点。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土地面积分别减少 78.84 km2、3.73 km2、2.54 km2,而林地、水域和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分别增加23.36 km2、46.67 km2、9.03 km2。受三峡移民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分布格局由整体无序向局部有序的方向发展。研究期的前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发生在林地、草地和耕地之间,林地→耕地和草地的面积总和分别为849.38 km2和425.17 km2;2010—2015年间林地和居民工矿用地新增面积分别为9.93 km2和7.09 km2。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影响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探究区域城镇化的驱动机制,城镇化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发展因素和农业因素是影响奉节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96.
科研成果产出反映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成果产出离不开杰出的科研人才和团队.为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科研成果质量,国家、地方、科研单位和高校都制定并出台了相应的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文章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例,对该院科技创新成果奖励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总结出科技创新奖励对成果产出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997.
以增长极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和实践为支撑,尝试性地运用体育产业学、体育旅游学、西方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归纳出湖北省都市体育业和旅游业耦合的优势条件,分析从产业分界走向产品耦合、市场耦合和制度耦合的过程,并提出都市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8.
革兰阴性菌外膜囊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是革兰阴性(G^-)菌从细胞膜上脱落下来的囊泡,携带有细菌的大量组分,如外膜蛋白、脂多糖、脱氧核糖核酸等。由于OMVs无活性、不能复制且具有免疫原性,所以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亚单位疫苗,同时OMVs对细菌本身具有多种作用,故OMVs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从G^-菌OMVs的组成成分、形成机制、生物学功能、提取纯化方法及其开发应用前景5个方面综述其研究现状,为G^-菌的致病机制研究、OMVs的疫苗开发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99.
新兴绿色经济进入长周期大发展的新经济格局正在酝酿形成,我国即将进入绿色发展新时代。在这一新发展背景下,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滞后区,山区不仅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实现跨越发展。本文在经济学分析框架下从城乡内部产业一体化角度揭示了山区绿色跨越发展的形成机理,并以浙江省安吉县发展经验为例对该形成机理进行了验证,以期揭示山区通过推行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路径驶入绿色跨越发展轨道的可行性与重要性,为我国其他类似后发地区走绿色跨越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支持与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植物多酚的抗氧化机理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莉  丁波 《中国畜牧兽医》2018,45(9):2471-2477
肉及肉制品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而导致品质下降,在动物日粮中添加植物多酚可抑制脂肪及蛋白质氧化,进而提高肉及肉制品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氧化稳定性。植物多酚因具有酚羟基结构而具有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作用,可提高动物机体及肉制品中抗氧化酶的活性,还可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从而提高肉制品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抗氧化能力。将植物多酚添加到畜禽日粮中,可促进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其生产性能,且可提高动物机体的抗氧化酶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降低畜禽产品中丙二醛的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延长产品的货架期。文章介绍了植物多酚,包括黄酮类、酚酸类、非黄酮类化合物及其代表性化合物的结构,并阐述了其抗氧化性机理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旨为研究利用植物多酚提高肉制品的氧化稳定性、安全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