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0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83篇
林业   66篇
农学   85篇
基础科学   298篇
  100篇
综合类   350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31.
基于2001—2014年的年度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的大背景下,对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进口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人口对中国粮食虚拟耕地净进口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全球对中国粮食的需求量及中国谷物单产对粮食虚拟耕地净进口量的影响显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对粮食虚拟耕地净进口量的影响较为显著;全球谷物平均单产、中国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虚拟耕地净进口量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耕地资源的相应措施,以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32.
林木虚拟生长模型是应用计算机模拟树木在三维空间中的生长发育状况,而农药精确施用模型是应用计算机模拟农药按需定量喷施、与目标植物接触以及产生药效等一系列喷施作业情况。如果把两者耦合起来,将直观模拟出林木正常生长、受病虫害侵染、农药发挥效果、长势有所好转等一系列交互效果,可为调整植物保护策略、制定农药喷施方案和研制新型植保机械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文中分析了农林病虫害防治情况和农药精确施用的重要性,在综述国内外喷头雾化性能模型、沉降沉积模型(飘移模型)、施药量调节模型、雾化特性预测模型等农药施用模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探讨两模型协同机理和林木虚拟生长模型及耦合模型实时性协同环境,提出了基于农药施用过程与防治药效的模型协同研究、基于林木形态结构模型的仿形对靶喷雾模型研究以及农药精确施用多模型交互协同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3.
为了达到液态施肥机高速作业的目标,提出了一种新的施肥机施肥变量控制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采用Pro/E和ADMAS联合仿真的方式对机构的机械运动轨迹进行验证,采用模糊控制和二阶差分算法降低施肥量的误差,使用PLC实现施肥数据的处理和通信。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应用三维造型设计软件Pro/E,绘制机构各零部件模型并装配,通过改变保存文件的类型实现Pro/E与ADAMS数据交换,在ADAMS中建立机构虚拟样机和运动学仿真,得到了施肥机虚拟样机的运动轨迹。最后,通过PLC嵌入式通信系统的优化,得到了虚拟样机施肥量随速度变化曲线,并将优化前后的施肥准确度和效率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发现:使用PLC嵌入式系统优化后的施肥机,施肥的精确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且施肥效率较高,为变量施肥控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4.
为了提高导苗管式移栽机作业质量,简化核心部件结构,通过AHP-模糊综合评价法优化提出了凸轮-六杆式导苗机构,根据导苗管式移栽机作业农艺要求,并结合导苗机构作业时序设计规定,确定了导苗机构的关键结构与运动参数。当株距δ=225mm、作业效率ξ=80株/(min·行)时,ωc=8.3 8 rad/s,υm=0.3 0 m/s,φc 0∈(-15°,72°),φg 0=3 5 0°,l1=2 4 mm,l2=6 0 mm,l3∈(285,295)mm,l4=1 8 0 mm,l5=1 0 5 mm,l6=4 5 mm,l7=3 5 5 mm,l9=2 9 0 mm。在该设计参数下,对凸轮-六杆式导苗机构进行了虚拟样机分析,结果表明:钵苗从导苗管滑道斜抛落入开沟器底部能够保持直立姿态,验证了结构分析和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5.
为解决果树修剪技术推广难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手势交互的虚拟果树修剪方法。在已有三维果树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创建帧缓冲区对象,构建虚拟屏幕,实现果树枝条的快速拾取和修剪;建立了虚拟果树修剪控制手势集,利用Kinect获取骨骼信息,采用状态机匹配识别手势类型,将手部关节点坐标转换至鼠标绝对坐标系,建立不同手势与鼠标和键盘事件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手势交互代替鼠标和键盘交互。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手势识别准确率高,交互实时性好,能够满足虚拟果树修剪应用需求,为果树修剪技术的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6.
杨晓军 《节水灌溉》2016,(11):118-120
微灌用新型沉沙池是一种新型泥沙处理设备,地表水资源经过它处理后可直接作为灌溉水源进入农田微灌系统。通过原型观测实验分析,对微灌用新型沉沙池的泥沙沿程分布情况和水流含沙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沉沙池,新型沉沙池对泥沙的沉淀效果更明显,泥沙颗粒自池首至池尾的沿程分布表现出由大到小变化规律,且渠尾出池水流的悬移质含沙量明显减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7.
现如今风靡全球的VR虚拟现实科技,已经渗透到城市规划、医疗科技、机械制造、影视娱乐、游戏动漫等多个领域中,并且为其提供所需要的方案和规划等。有专家预测将来的十年内,每个行业几乎都会受到VR科技的影响,而教育培训行业将会是重点应用领域。文章将对其在机械领域中的三维虚拟教学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8.
海河流域作物水足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水足迹理论,利用海河流域8个省(市、自治区)气象及农业基础数据,计算了海河流域主要作物的虚拟水量和作物水足迹值,并对流域作物水足迹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种作物不同地区的虚拟水量均匀分布;各市作物水足迹有由南向北逐渐增大的趋势。德州、保定、聊城等地的蓝水比例最高,均达到了50%以上,土壤水利用率较低;晋中、长治、阳泉和朝阳市的绿水足迹达到了总水足迹值的90%以上。流域内小麦的蓝水足迹占总水足迹比例最大,各省(市、自治区)平均为74.6%,作物生长需要大量灌溉水;玉米、棉花、谷子、大豆和花生蓝水足迹比例较少,均在20%以下。河北省的蓝水足迹为114.97×108 m3,农业灌溉用水压力最大;内蒙古的蓝水比例最大,为67.59%;辽宁省和山西省的土壤水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9.
送电线路的路径选择是线路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工程总造价及运行可靠性。该文针对送电线路选择路径的特点,建立全局最优路径的搜索模型,形成简单的连通图,并对基本蚁群算法的选择策略及信息素更新进行改进,同时考虑了地质状况、水文情况及林带征地等对线路路径选择的影响,最后利用改进的算法直接在模型上进行全局最优路径搜索。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准确地搜索到送电线路的全局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140.
In agroforestry systems, the distribution of light transmitted under tree canopies can be a limiting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crops. The light available for intercrops depends on the quantity of light intercepted by tree canopies and, consequently, on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tree species present. The influence of tree architecture on light transmission was analysed using dynamic 3D architectural models. The architectural analysis of Acacia mangium and Tectona grandis was performed in Indonesian agroforestry systems with trees aged from 1 to 3 years. 3D virtual trees were then generated with the AmapSim simulation software and 3D virtual experiments in which tree age, planting density, planting pattern and pruning intensity varied were reconstructed in order to simulate light available for the crop. Canopy closure of trees was more rapid in A. mangium than in T. grandis agroforestry systems; after 3 years the quantity of light available for A. mangium intercrops was three times lower than under T. grandis. Simulations with A. mangium showed that practices such as pruning and widening tree spacing enable to increase the total transmitted light within the stand. On T. grandis, modification of the tree row azimuth resulted in changes in the spatial and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light available for the intercrops.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agroforestry system management.
Sylvie SabatierEm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