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5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314篇
林业   46篇
农学   171篇
基础科学   126篇
  1301篇
综合类   1303篇
农作物   125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239篇
园艺   70篇
植物保护   76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72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254篇
  2012年   293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Optimising mineral nitrogen (N) use in crop production is inevitable target as mineral fertilisers reflect one of the highest inputs both in terms of economy and energy.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te of N fertiliser application and different measures of energy parameters exemplary data for spring-wheat in boreal climate condition in Estonia in 2006–2010. The effect of mineral N with rates 0, 40, 80, 120 and 160 kg N ha−1 was studied on the background of composted cow manure and without organic fertilisers. Univalent parameters, energy gain (EG) (energy output  energy input) and energy ratio (ER) (energy output/energy input) were calculated. To aggregate parameters with different units (ER and EG) we proposed two standardisation approaches for combined indices. ER maximisation gave both organic fertilisation background optimum N norm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EG (p < 0.05) optimisation. Both the new combined indices gave optimum N norms in between the rate of ER an EG. Composted cow manure background did not affect mineral N optimisation significantly. We suggest optimisation of mineral N according to bi-dimensional parameters as they capture important features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are more objective using as advisory tool for sustainable production systems.  相似文献   
12.
The nitrogen (N) fertilizer effect of layer hen and broiler manure applied at different times on spring barley yield was studied in seven Swedish field experiments during 2005–2008. Two experiments had parallel field incubations to study N release after fertilizer application. The effect of total N in manure on N offtake was 30–40% that of mineral N, except in a dry year, when the effect was very low. Although the relative proportions of ammonium N, uric acid N and other N differed between the hen and broiler manure, the effect of total N was similar for both. In field incubations, mineral N decreased from 75 to 60% of total N applied in hen manure, whereas it increased from 20 to 50% in broiler manure, because of net immobilization and release, respectively. The limited fertilizer nitrogen replacement value, corresponding to only 30–40% of total N, could be as a result of ammonia volatilization after rather shallow incorporation with harrow. Net N release from broiler manure lasted for 6–8 weeks after application, after which it generally ceased. In some cases, manure application in early spring gave better yield effects than application at sowing, probably because of better synchronization of the N release with crop N requirements. The residual N effect on the N offtake in crop in the year after manure application was on average 3% of the total N applied, equivalent to a fertilizer replacement value of about 6%.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产气法研究木薯渣与甜菜颗粒粕组合用作泌乳中后期奶牛饲料的可行性及适宜组合比例。试验设计7个处理:木薯渣分别以0%(对照组)、5%、10%、15%、20%、25%和30%与甜菜颗粒粕(风干物质基础)组合,使用AGRS-Ⅲ型微生物发酵产气系统进行体外瘤胃微生物发酵试验,监测体外培养3、6、12、24、48h后的发酵液pH、氨态氮(NH3-N)、微生物蛋白(MCP)含量和体外培养48h后干物质消失率(IVDMD)、累积产气量(GP)及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体外培养48 h后,GP和底物的最大降解率(RmaxS)随木薯渣占比增加呈线性或二次增加(P<0.05);发酵液各VFA和TVFA含量均随木薯渣占比增加呈线性或二次降低(P<0.05);根据多项组合效应值,以0%组为对照时,5%组和10%组表现为正组合效应,其余组合均表现为负组合效应。在本试验条件下,当木薯渣与甜菜颗粒粕组合使用,且木薯渣为5%~10%较为适宜,但此结果仍需奶牛饲养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魏勇  高嵩涓  曹卫东  段廷玉 《草地学报》2021,29(8):1605-1614
土传病害是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绿肥作为高效清洁的有机肥源,与主作物合理搭配,可有效降低主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和危害,是减少化学药剂使用的重要措施。因此,综述绿肥对土传病害的防控效果与机制,对于绿肥推广应用和土传病害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绿肥影响作物土传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传真菌病害和线虫病害,且大多数研究表明,绿肥可通过增强主作物整体抗病水平,对病原菌的化感抑制作用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微生物中拮抗菌多样性和丰富度等,显著降低主作物土传病害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然而,绿肥影响主作物病害的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绿肥-主作物搭配模式和绿肥调控主作物病害的社会经济学效益仍需探究。同时,加强绿肥-主作物病害一体化防控及绿肥与根际促生菌、生防菌等其他有机改良剂或与适当的化学防控措施之间协同作用的研究,是未来需要加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运动场是保障奶牛生产力和动物福利的重要设施。2021年6—9月,频繁降雨导致北京地区多家奶牛场的运动场积水,为奶牛生产力、奶牛场生防安全、环境卫生、运动场舒适性和动物福利带来隐患。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调研了北京地区27 家规模化奶牛场的运动场防雨、排水及垫料现状。结果表明:调研奶牛场中,88.90%奶牛场配备了运动场,其中83.33%奶牛场通过设置地面倾角、设置挡雨棚、雨污分离槽及布设排水管道(沟渠)、雨后水泵排水等方式实现运动场防雨及排水。此外,针对运动场建设、运动场防雨、运动场舒适性展开讨论,以期改善运动场防雨现状,满足集约化奶牛场可持续发展需求和提升动物福利。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规模的壮大,规模化奶牛场数量持续增加,但奶牛场粪污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经验,首先分析了规模化奶牛场粪污的危害性,然后从雨污分离、固液分离和干清粪工艺对规模化奶牛场粪污处理方式进行概述,最后从厌气(厌氧)发酵获得沼气、微生物发酵用作饲料和生产生物有机肥三种不同模式介绍模化奶牛场粪污的循环利用操作,以期为规模化奶牛场粪污高效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促进农产品增产提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进一步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现状,在宁夏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固原市5 市,对四大产业主导区畜禽养殖产业基本情况、全区及各市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现状及问题、不同养殖类型和规模的资源化主推技术及典型案例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结果表明:2020年,宁夏畜禽存栏总量2 046.0 万头(只),其中,奶牛57.4 万头、肉牛120.7 万头、羊596.1 万只、生猪90.0 万头、家禽1 181.8 万只。畜禽粪污产生量3 025.3 万吨,全区粪污资源化利用总量为2 961.6 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7.9%,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套率达99.0%,该地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主要途径有肥料化利用、能源化利用、清洁再生回用等。  相似文献   
18.
针对规模化奶牛场的粪污处理问题,利用了固液分离技术,对奶牛场内环境治理,尤其是圈舍内的清粪环节进行减量化改进。从技术角度上优化畜舍内的环境质量,从而弥补国内外现有畜禽养殖业中粪污治理模式中的弱项。本文以天津和润畜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的规模化奶牛场为试验点,对其产生的粪污进行技术化固液分离,分离后的固体粪便经发酵、晾晒后可作为奶牛的卧床垫料而重复利用。污水经稀释匀浆后储存于贮水池,在采用固液分离技术后,每天的产污水量下降了22%,粪污总量约下降21%。通过技术改进,固液分离处理后的粪污中,总悬浮颗粒物占比降低,污水中总氮和总磷含量降低,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降低60%以上,水质得到提升。固液分离技术可为规模化养殖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处理粪污、降低污染物含量的产业化排污模式,使规模化养殖产品更加安全健康,同时也可以使人民的日常饮食得到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9.
奶牛养殖在产能提升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本文梳理了奶牛养殖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环节,主要分为奶牛养殖活动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牛场日常运行耗能两个方面;结合奶牛养殖肠道发酵和粪污管理的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归类整理了主要的减排措施,包括进行提高饲料质量和转化效率、粪污高效管理、清洁能源替代等方式,助力奶牛养殖实现低碳乃至零碳排放。  相似文献   
20.
经济绿肥覆盖对西双版纳胶园土壤性状的综合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经济绿肥覆盖对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水土保持、提高抗病性、增加收入等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意义。阐明了经济绿肥覆盖在西双版纳胶园的应用前景,它将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胶园可持续发展。同时提出了在胶林行间特别是保护带陡坡地种植绿肥覆盖物的发展思路及相应措施,即完成胶园经济绿肥良种的筛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及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