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6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86篇
林业   73篇
农学   97篇
基础科学   104篇
  483篇
综合类   447篇
农作物   22篇
水产渔业   120篇
畜牧兽医   65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179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Rainfall,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were measured and canopy interception loss was derived for 14 rainfall events from June 22 to August 30, 2008 within a mature declining hybrid white spruce(Picea glauca(Moench) Voss × P. engelmannii Parry ex Engelm.)- subalpine fir(Abies lasiocarpa(Hook.) Nutt.)- lodgepole pine(Pinus contorta var.latifolia Dougl. ex Loud.) stand in south-central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Stemflow was negligibl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hile, respectively throughfall and canopy interception loss 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ly59.4% and 40.6% of the 50.1 mm of cumulative rainfall. Throughfall variability was assessed with three approaches involving roving and stationary wedge-type gauges, and stationary trough gauges. Throughfall exhibited large spatial variability with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bility of study period throughfall sampled using 16 stationary trough gauges being30.3%, while it was 38.0% and 28.7% for 32 stationary and 32 roving wedge gauges, respectively.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a roving gauge method is better than a stationary approach since the errors associated with event mean throughfalls are summed quadratically and a greater portion of the canopy area is sampled. Trough gauges were more efficient than wedge gauges; however, this efficiency was less than expected given their much larger sampling areas, suggesting that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lengths of throughfall may be longer than the trough system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roughfall showed a high degree of temporal persistence throughout the study suggesting the existence of stable "wet" and "dry" inputs to the floors of these coniferous forests.  相似文献   
102.
为阐明洋山港建设运营期间对其所在海域产生的环境影响,在对2012年洋山港海域水体中溶解性重金属及石油烃进行周年监测的基础上,对洋山港海域重金属污染现状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洋山港海域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为Hg,其余污染物依次为Cu、Pb和Zn;通过聚类分析将全年污染时段分为上半年(2012年1至5月)和下半年(2012年6至12月)两个阶段,时间分布及灰色聚类评价显示较严重的污染情况主要集中出现在上半年,空间分布显示小洋山码头沿岸及大洋山岛东南一带出现污染物高值区。鉴于洋山港正处于运营与建设同时进行的特殊阶段,需及时监测控制港区的污染物含量,本文提出采用GM(1,1)改进模型中发展系数的概念,深入研究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结果表明,监测海域各重金属污染物中Hg、Cr和Cd较难消除,应重视加强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3.
Abstract  The fish fauna and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in five reaches of a small lowland stream were studied through the summer and winter of one year. All species densities, except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L., were correlated with either instream or outstream cover, reaffirming the importance of cover to maintain the local abundance of fish population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reaches in the density of all the fish species studied,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larger size group of dace. Leuciscus leuciscus (L.), and between sampling times for salmon, dace and eel, Anguilla anguilla (L.).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reaches for all the measured habitat variables apart from instream cover, and between sampling times for velocity. instream cover, and substrate particle size, but not depth, width:depth ratio and outstream cover.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variations for fish stock assessment and predictive fish habitat models such as PHABSIM and habitat suitability indic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04.
为了解轮耕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比较和分析了秸秆还田和不还田条件下,连续3年常规耕作(3C)、1年深翻+2年常规耕作(DP2C)、2年深翻+1年常规耕作(2DPC)和连续3年深翻(3DP)处理的冬小麦田土壤酶活性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深翻均可提高0~40cm土层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其中秸秆还田后平均增幅分别为24.92%、9.20%、6.66%和11.04%,经深翻处理后平均增幅分别为5.33%、6.26%、2.02%和3.43%。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各处理土壤酶活性逐渐降低,2DPC和3DP处理相对3C处理20~40cm土层4种土壤酶活性降低幅度较小。秸秆还田配合2DPC、3DP土壤耕作处理不仅能提高酶活性,也有利于酶在土壤中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分析2000—2020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时空分异规律,为协同人类活动及生态安全提供空间治理依据。[方法]基于遥感信息识别和GIS空间分析平台,应用扩张强度、转移矩阵及时空统计、空间自组织分析等方法,从多维时空尺度研究流域土地利用及景观结构变化规律。[结果](1)漓江流域以林地、耕地为主体景观,合占景观面积的比例超过90%,2000—2020年其面积变率小于0.37%,扩张强度小于年均3.59%,表明流域具有高质量的景观生态资源和建成国际旅游中心的生态资本,景观结构稳定,水生态良好;(2)建设用地增长最快,扩张显著,2000—2020年其面积增长了163.41%,其中临桂新区年均扩张37.79%,城镇化是流域景观类型及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3)流域景观类型多样性丰富、分布均衡,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在城镇及旅游中心形成高值中心,山地区则为低值连片;连通性或延展性较好,山区为高值中心,城镇为低值中心,人类活动对草地形态及城镇周边(中值区)的扰动较显著。[结论]流域景观指数结构受相似的发生环境和分异因素影响而具有空间集聚性分布特征,城镇扩张及旅游活动是漓江流域景观格局分异的主要...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究库布齐沙漠近1989—2019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为库布齐沙漠植被恢复及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基础数据。[方法]以1989—2019年每5 a为1期(共7期)的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像元二分法模型,利用ENVI 5.3和ArcGIS 10.2分析库布齐沙漠1989—2019年植被覆盖度(FVC)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1)在时间变化上,近30 a间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度整体呈增长趋势,平均植被覆盖度由0.104增长到0.243。在空间分布上,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度呈现由西向东、向北增加的特征。(2)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在1999—2004年和2009—2014年均呈现退化趋势,平均植被覆盖度分别减少0.053和0.054,退化面积分别为3 870.22和6 093.59 km~2,退化程度均以植被覆盖度减少10%~30%为主。[结论] 1989—2019年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度总体有所改善,未来该区生态修复重点关注低植被覆盖区域。  相似文献   
107.
粟凡婕    王加胜    王志敏    陈鑫亚    王丽蒙    杨昆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5):220-227
植被物候对气候敏感易观测,是观测生态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植被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对于了解全球气候变化与植被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近20年来南盘江流域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特征,基于2001—2020年增强型植被指数(MOD13Q1-EVI),运用S-G滤波、动态阈值法、Sen斜率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等方法,获取了南盘江流域植被物候参数,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偏相关系数分析了气候变化对SOS,EOS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1—2020年,南盘江流域物候特征变化较大,SOS(Start of the growing season)呈提前趋势,EOS(End of the growing season)和LOS(Length of the growing season)呈推迟延长趋势,物候变化具有空间异质性,不同子流域植被物候存在较大差异。(2)植被物候变化受到地形的影响,EOS随海拔升高,结束时间提前; SOS随海拔变化的规律与LOS的规律相反,都存在1 000 m,2 000 m和2 600 m分界线。(3)南盘江流域SOS变化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关系,EOS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呈负相关关系。该研究可为南盘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植被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8.
为了研究根河流域38年间蒸散(ET)、潜在蒸散(PET)的年际、年内变化过程及空间分布格局,基于SWAT模型分析了各气象要素与蒸散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根河流域1980—2017年ET值、PET值整体呈增加趋势。(2)根河流域ET与PET的年内变化总体上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型分布。(3)根河流域的ET值在空间上呈现流域上游高,中下游低的分布格局; PET值在空间上呈现西南>东北>东南的分布规律。(4)根河流域的生长期、完全冻结期、融冻期ET值均呈现增加趋势,始冻期ET值呈降低趋势,4个时期平均ET值差异性表现为生长期>融冻期>始冻期>完全冻结期。(5)根河流域多年ET值在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大小为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沼泽地; 而PET的排序为耕地>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沼泽地。(6)根河流域蒸散量与降水量和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对根河流域的蒸散量变化及其冻融作用对当地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9.
王文川  薛沛  刘素华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2):243-248+264
为了研究河南省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slope趋势分析、典型地市分析、典型年份和月份分析、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对植被覆盖的影响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99—2018年河南省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河南省西部和南部植被覆盖改善十分明显,河南省北部和东部有轻微改善,而河南省中部植被覆盖有所退化;(2)河南省NDVI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差异性,从南北向来看,NDVI均值中部最低,南部最高,北部次之。从东西向来看,NDVI均值中部最低,东部最高,西部次之。河南省NDVI平均值在空间上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3)河南省月尺度的NDVI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最高值出现在夏季8月,最低值出现在冬季1月。(4)居民用地的增加影响着河南省的植被覆盖状况,并且呈负影响;(5)河南省自从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耕地明显减少、林地增多。由此可以得出,1999—2018年河南省总体植被覆盖率改善,NDVI值增加。  相似文献   
110.
童珊      曹广超    张卓      闫欣      刁二龙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4):18-27
土壤侵蚀是威胁人类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重要因子。为实现土地资源更加有效的保护与治理,基于RUSLE模型和GIS/RS空间信息技术,分析和讨论了祁连山南坡2000—2019年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土壤侵蚀重心迁移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南坡土壤侵蚀模数在空间变化上整体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由2000年的1 966.63 t/(km2·a)增加至2005年的3 228.51 t/(km2·a),最后下降至2019年的2 299.06 t/(km2·a); 草地土壤侵蚀量最大,为2.65×107~4.25×107 t/a,虽侵蚀较为严重,但土壤侵蚀重心并未发生较大的迁移,五县中祁连县土壤侵蚀最为严重且重心迁移距离最大,侵蚀量为3.01×107~4.83×107 t/a,共迁移351.89 m,迁移速率为17.59 m/a,说明祁连县土壤侵蚀不稳定,土壤低级侵蚀更容易向高级侵蚀转化; 土地利用类型中冰川迁移最大为367.78 m,迁移速率为18.39 m/a。综合得出,对于土壤侵蚀较轻且重心迁移不大的区域可以采取定点治理,对于祁连县应长时间监测,全力推进祁连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缓解水土流失; 相较于其他生态系统,对于草地与林地应加强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