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9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8篇
  88篇
综合类   171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45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辣椒红色素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霞  庞杰 《辣椒杂志》2003,1(1):46-47
综述辣椒红色素的多种检测方法,即溶解性试验、显色反应、分光光度测定法及薄层层析法。  相似文献   
2.
宗绪岩  王世富  李丽 《蚕业科学》2005,31(4):494-496
对不同pH及阳离子浓度下柞蚕蛹蛋白的溶解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柞蚕蛹蛋白的等电点pI为4.2~4.5。测定不同的阳离子对其溶解度的影响顺序为Zn2+>Ca2+>Mg2+>Na+,随着阳离子浓度的增加,蛹蛋白的溶解性增加,当离子浓度超过1.0 mol/L时,其溶解性则降低。  相似文献   
3.
阎欣  刘任涛  安慧 《草业学报》2018,27(11):15-25
以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草地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变异规律,分析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碳库指数变化,探讨荒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溶解性有机碳对土壤碳库的表征作用。结果表明,随着荒漠草地沙漠化程度的加剧,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整体呈下降趋势,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呈线性下降。易氧化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均在荒漠草地达到最大值,在半固定沙地达到最小值。利用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计算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随荒漠草地沙漠化程度增加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利用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计算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呈线性下降趋势。易氧化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均显著正相关,但溶解性有机碳的相关系数略高于易氧化有机碳。通过比较活度敏感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敏感指数发现,荒漠草地逆向演替至固定沙地过程中,易氧化有机碳的各项敏感指数均高于溶解性有机碳。固定沙地演替至流动沙地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碳的各项敏感指数均高于易氧化有机碳,表明易氧化有机碳能够较好地表征荒漠草地沙漠化前期土壤碳库变化,而荒漠草地沙漠化中期和后期利用溶解性有机碳表征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杨瑞成 《山东饲料》2013,(8):261+265
结合目前锅炉排污现状,采用手动排污对炉水品质的影响,而且造成能越浪费的状况,分析和介绍连续自动排污的特点和经济效益,及如何解决原理。  相似文献   
5.
微波加热对米糠储藏性能和蛋白质溶解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梅荣  马云 《粮食储藏》2002,31(6):25-27
研究了微波加热对于米糠5周储藏期间酸值和过氧化值及米糠蛋白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微波加热稳定米糠,可以有效降低酸值,防止水解酸败,同时也能降低过氧化值。  相似文献   
6.
7.
植物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选取华南典型花岗岩侵蚀区荒草地、桉树林、湿地松林和木荷林4种植被类型径流小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不同坡位、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碳特性和团聚体稳定性等指标,评价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分布特性以及团聚体稳定性差异,明确花岗岩侵蚀退化区较为理想的生态恢复措施,旨在为合理利用土壤、重建坡面植被和改善土壤结构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TN)和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而林地小区土壤碳氮比(C/N)则相反,荒草地碳氮元素的坡面变异系数(CV)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地,其中桉树林地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较荒草地分别降低40%,56.18%,68.5%和25.81%;湿地松林地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较荒草地分别降低62.73%,33.71%,46.46%,58.06%;木荷林地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较荒草地分别降低41.82%,38.2%,51.18%,48.39%,表明林地较荒草地更有利于土壤碳氮在坡面的均质化和有机质的积累。荒草地和木荷林地0.25 mm粒径以上的团聚体在上、中坡位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而林下植被生物量较高的木荷林地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其中木荷小区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较荒草地、桉树和湿地松分别高20.10%,19.58%,23.20%;几何平均直径(GMD)较荒草地、桉树和湿地松分别高20.00%,19.54%,22.23%,表明在花岗岩侵蚀区林地空间结构较好的林草模式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土壤结构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生物炭连续添加对旱地红壤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方法】通过定位试验,探讨了低剂量(0.75~1.5 t hm-2)生物炭连续施用7年后油菜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和溶解性有机碳荧光光谱组分及参数变化特征。【结果】与对照(CK)相比,生物炭施用降低了土壤交换性Al3+含量(0.69~0.87 cmol kg-1),提高了土壤pH(0.13~0.21个单位)、有机质含量(11.7%~18.1%)和可溶性碳含量(127.5%~127.8%);油菜单株角果数提高了39.8%~45.2%,油菜产量增加了3.5%~20.3%,其产量随着生物炭添加量呈递增趋势。连续施用生物炭有利于增加溶解性有机碳中类酪氨酸和类富里酸的比例,且显著降低了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比例。与CK相比,连续施用生物炭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荧光指数降低了4.4%~10.6%,新鲜度指数降低了17.4%~18.4%,自生源指数降低了0.26(22.6%),而腐殖化指数增加了1.2%~5.1%。相关分析表明溶解性有机碳与pH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交换性Al3+呈显著负相关;微生物代谢产物与pH呈显著...  相似文献   
9.
淮南矿区煤矸石风化物特性及有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淮南矿区潘一矿煤矸石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煤矸石风化物的理化特性、电镜扫描(SEM)、能谱(EDS)和总有机碳(TOC)含量分析,初步研究了煤矸石风化物有机碳分布和释放规律,以及煤矸石山堆积淋溶作用对周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山顶、山腰到山脚煤矸石风化物中的总有机碳(TOC)含量依次减小,随着采样深度的增加总有机碳(TOC)含量逐渐变大。煤矸石风化物中总有机碳含量与煤矸石风化物粒径大小呈正相关,与煤矸石风化物的风化程度成负相关。不同粒径煤矸石风化物淋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含量随着淋溶时间增大而减小,在96h淋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趋于稳定,且值较为接近。距离山脚2~100m内,随着采样距离的增加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含量(DOC)呈减少趋势。在距离煤矸石山80~100m处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接近正常农田土壤含量。  相似文献   
10.
煤矿复垦区重构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永红  胡友彪  张治国 《土壤》2017,49(5):977-981
为探究煤矿复垦区重构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淮南潘一矿区煤矸石山和周边复垦区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分布和颗粒组成上,分析了煤矸石山山顶、山腰和山脚的煤矸石风化物及周边林地土壤中DOC的含量。结果表明:自上而下山顶、山腰、山脚的煤矸石风化物中DOC含量呈递减趋势,并随采样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林地土壤中DOC含量随采样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粒径颗粒物中DOC含量分布不同,煤矸石风化物和林地土壤均以细砂(0.2~0.05 mm)DOC含量最高,石砾(10~2 mm)DOC含量最低。在雨水淋溶作用下,煤矸石风化物对周边土壤DOC含量贡献较大,距离山脚1~100 m范围,随着距离的增加,土壤中DOC含量由325.46 mg/kg减少至177.89 mg/kg,煤矸石风化物对周边土壤DOC含量的贡献率由85.78%降低到1.54%,在距离山脚100 m处土壤中DOC含量已接近正常对照土壤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