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1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64篇
林业   335篇
农学   166篇
基础科学   360篇
  279篇
综合类   1815篇
农作物   60篇
水产渔业   88篇
畜牧兽医   502篇
园艺   311篇
植物保护   19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300篇
  2012年   421篇
  2011年   380篇
  2010年   282篇
  2009年   267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65年   7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2篇
  1953年   2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利用南北过渡带地区河南省信阳市1961—2017年逐月0~20 cm浅层地温和1992—2016年冬小麦产量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过去57年信阳市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并定量估算不同地温对冬小麦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1961年以来信阳各层年平均地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0 cm地层升温幅度最大,10 cm地层升温幅度最小,变化速率分别为(0.396±0.09)、(0.295±0.08)℃/10年,冬小麦生育期间各层平均地温也呈显著升高趋势;(2)1992—2016年信阳市冬小麦实际产量以(103.855±19.801) kg/(hm~2·年)的速率呈显著增加趋势,冬小麦气候产量大致经历了"高—低—高—低"的阶段波动,1992—1997年和2006—2012年气候产量相对较高,1998—2005年和2013—2016年则相对较低;(3)1992年以来信阳市冬小麦生育期5、10 cm平均地温与冬小麦气候产量呈正相关关系,0、20 cm地温与气候产量呈负相关关系,20 cm地温对冬小麦气候产量的贡献率最大,为42.3%,其次是10 cm地温(27.6%)和5 cm地温(23.2%),0 cm地温的贡献率最小,为6.9%。  相似文献   
92.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别应用在各行各业当中,为促进产业升级,推动行业的发展持续提供稳定的动力。林果业作为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科学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农业的稳步前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就当前林果业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今林果业应用的生产种植技术已经与总体市场的发展需求不相匹配,成为了制约林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传统的林果业种植技术在实际中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生产量的巨大需要,并且,产出的林果业作物产品质量也已经不符合新时期的要求。因此,设施果树栽培技术在林果业种植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保证果树作物的质量,显著提高农作物产出量。本文从设施果树栽培技术在林果业种植中应用的角度进行了探讨,研究设施果树栽培技术的应用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93.
基于1971-2015年黄河金三角地区45个代表站的月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距平及累积距平、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等方法,分析黄河金三角地区近45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金三角地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少速度为6.685 mm·10 a-1,1989年前后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四季中春秋季降水呈增加趋势,夏冬季呈减少趋势,冬季降水出现两次突变,1976前后降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2000年前后则是由少到多的突变。一年中主要降水集中在夏季,占年降水总量的50.3%,夏季降水量的变化对年降水量变化的贡献最大。20世纪80年代和2011-2015年是本地区降水偏多年代,其中80年代降水最多;90年代降水最少。各县(市、区)线性趋势分析表明,渭南市降水减少趋势最明显,减少速度为-11.06 mm·10 a-1,其次是临汾(-6.51 mm·10 a-1),三门峡减少最少,其中临汾市的永和、隰县、霍州、古县、浮山、曲沃、侯马和运城市的新绛、绛县、垣曲以及三门峡的卢氏等11个县(市、区)降水呈增加趋势。降水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的,正负面影响并存,负面影响更甚。  相似文献   
94.
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对气候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定量评估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的生产能力,分析天然打草场的退化程度,明确气候因子对打草场生长过程的影响。【方法】 利用Miami和Tha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2000—2017年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气候生产潜力,并结合近18年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净初级生产力(NPP)产品(MOD17A2H)进行分析。【结果】 2000—2017年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实际生产力与潜在生产力均随降水增加呈上升趋势,天然打草场18年平均实际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分别为295.24和557.79 g C·m-2·a-1。按不同草地类型分析,气候生产潜力与实际生产潜力均以草甸草原最高,分别为589.68 g C·m-2·a-1和349.78 g C·m-2·a-1,山地草甸的气候生产潜力最低,为518.72 g C·m-2·a-1,而实际生产潜力以典型草原最低,仅为269.52 g C·m-2·a-1。从变异系数来分析,气候生产潜力与实际生产力均以草甸草原最稳定。从年际变化率分析,草甸草原的气候生产潜力的上升速率最高,为6.30 g C·m-2·a-1,实际生产力以山地草甸上升速率最高,为4.44 g C·m-2·a-1。实际生产力对降水的响应高于温度,其中95.88%的打草场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温度呈负相关的区域仅占总面积的5.70%,且不同草地类型的实际生产力均与降水在P<0.00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天然打草场气候生产潜力呈由西向东递增的地带性规律,而实际生产力受水热条件的影响,以大兴安岭为中心向东西两麓逐渐递减,其对降水的响应高于温度,水分条件是该区植被生长的限制因子;年均气候资源利用率的分布规律与实际生产力相同,平均气候资源利用率为55.09%;以草甸草原打草场的气候资源利用率最高,高达60.34%,同时也是退化速度最高的草地类型。  相似文献   
95.
本文利用NCEP/NCAR逐月可降水量的再分析资料,选取1983年1月-2012年12月共360个时次的数据,分析可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得出结论:近30年内华南中部的可降水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季节性变化明显,可降水量值呈夏高冬低趋势。  相似文献   
96.
农村产业转型后,许多地区的民宿行业发展步入了稳定期,在快速发展和转型中出现的一系列民宿问题使得政府对行业的管控逐渐加强,对民宿的投资与政策也愈发理性。然而在管理的优化下,民宿同质现象严重、发展差异大等老问题依旧难以解决,饱和与分化问题的结合让许多提升行业整体质量的手段并没有发挥出理想中的效果。在现有民宿问题的对策研究基础上以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乡村民宿为范本,通过对该地发展模式与产业转型历程的分析,探寻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7.
98.
喀左县位于辽宁省西部,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年平均气温8.3℃。年平均降水量500.9毫米,年日照时数2869.7小时,年太阳辐射量为588.7J/m^2≥10℃积温3480℃,无霜期145天。近几年来,喀左县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保护地产业,使日光温室无限生长型番茄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提高,666.7米^2平均产量达到8000千克,最高产量达12000千克。现将日光温室无限生长型番茄生产的管理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9.
根据流域内气象、水文站点的长期观测数据,利用线性趋势、相关系数、累积距平、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干、湿季气候变化特征,并假定不同的气候情景组合,分析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1)1957-2015年4个单元气温和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除上游外,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呈减小趋势,流域径流量呈增加趋势。(2)气温在1996年发生突变;降水量未出现明显突变点;相对湿度在2005年左右发生突变;除下游外,平均风速在1983年发生突变;径流量于1993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径流量增加了9.08×10^8m^3。(3)相关性分析显示,流域径流量与湿季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湿季平均风速、大风日数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除上游径流与干季降水量呈正相关外,其他区域与降水量呈负相关。(4)敏感性分析表明,当降水量不变,气温升高1℃,径流量增加9.06%;当气温不变,降水量增加10%,径流量减小1.67%,这主要与径流组成有关。流域77.4%的径流量来自雪冰融水补给,当降水量增加时,气温降低,减少了冰川积雪的融化,因而流域径流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且对气温变化更敏感。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