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0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354篇
林业   277篇
农学   594篇
基础科学   10篇
  161篇
综合类   2479篇
农作物   415篇
水产渔业   353篇
畜牧兽医   963篇
园艺   291篇
植物保护   6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232篇
  2010年   233篇
  2009年   297篇
  2008年   332篇
  2007年   271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88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114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154篇
  1995年   148篇
  1994年   154篇
  1993年   124篇
  1992年   128篇
  1991年   150篇
  1990年   98篇
  1989年   116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高梁不育系Tx3197A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Tx3197B和晋粱5号为对照,对Tx3197A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减数分裂前期Ⅰ和中期Ⅰ无明显异常。自后期Ⅰ开始,染色体行为出现了多类型的异常现象,导致减数分裂不能正常进行,无法形成花粉粒,从而产生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52.
水产动物的染色体操作(Chromosome Manipulation):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年来水产动物的染色体操作,包括多倍体诱导、雌核发育、雄核发育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3.
奶牛屡配不孕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久配不孕除先天性因素外,后天性因染色体畸变、卵巢机能疾病和生殖道疾病等,均能引起。  相似文献   
54.
红腹锦鸡属鸟纲、稚科,野外生活在隐蔽的树林、灌木丛、草丛中。近些年来,由于栖息环境被破坏和人为过度猎捕,使野生的红腹锦鸡数量越来越少,人工饲养正处于初期阶段,尚未形成规模,饲养数量有限。相反,市场上对红腹锦鸡及其生态标本的需求量较大。所以,人工饲养红腹锦鸡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这里将红腹锦鸡的人工驯化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5.
本试验所用的两个亲本均具有春性,一个是合成的B.napus(P1),另一个是双低品种Jaguar(P2)。前—个亲本是用二倍体物种B.alboglabra(B.deracea的一种类型,CC,2n=18)与B.rapa品种黄沙逊(AA,2n=20)杂交后,通过胚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而获得的。该品系的染色体记数证实,  相似文献   
56.
本研究旨在鉴定黑麦c型不育诱导胞质中与控制雄性不育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采用混合分离体分析法区别雄性不育标记,试验材料为2个雄性不育与可育自交系组合的F2。本试验在711-cmsC与DS2品系的组合中检测到10个标记,在544-cmsC与Oto-20品系的组合中检测到7个标记。在这两个组合中有5个共同标记,这样我们就可以完成比较图谱。有10个标记位于4RL染色体臂上,  相似文献   
57.
应用一种自创小型复殖吸虫染色体制备法,对四种常见寄生鱼类的叶形吸虫(中华叶形吸虫、鳗鲡叶形吸虫、鲶叶形吸虫和巴氏叶形吸虫)的染色体组型分析表明,它们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二倍体数目均为2n=18,且核型十分接近,即由四对较长的具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四对较短的具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及一对具中部着丝点的短染色体组成。但是,它们在染色体相对长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聚类分析显示,中华叶形吸虫和鳗鲡叶形吸虫,鲶叶形吸虫和巴氏叶形吸虫分别组成一近缘类群。根据发状科各属虫种的染色体组型资料,探讨了该科吸虫的核型进化问题。  相似文献   
58.
用风油精法在绿豆根尖细胞染色体上显示出了G带,其带纹数目随染色体浓缩程度而变化,以早中期和早后期的G带较为清晰,同源染色体带纹的数目、大小和分布基本一致,本文还讨论了风油精在G带诱导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9.
芸薹属作物小孢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发展 被子植物的花药中,细胞按染色体的倍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倍体细胞,即由花药中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小孢子(未成熟花粉);另一类是二倍体细胞,如药隔、药壁及花丝等组织.1950年Tulecke首次成功地培养了数种裸子植物的成熟花粉粒,发现在特定的培养基上,一些花粉可以不按正常的发育途径发育成成熟花粉,而是形成愈伤组织,1964年印度学者Guha和Ma heshuari首次报道从毛蔓陀罗花药培养中获得了单倍体植株.1972年Sharp等用看护培养法培养番茄的离体花粉,获得单倍体无性繁殖系.1973年Nitsch等首先成功应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获得毛蔓陀罗的小孢子胚与再生株.1982年,德国的Lichter等人成功诱导出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小孢子胚及再生植株.自此芸薹属作物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芸薹属作物中,小孢子培养已在埃塞俄比亚芥、黑芥、大白菜、结球甘蓝、小白菜和芜菁等蔬菜上获得成功.1989年日本学者Sato首次报道成功地诱导出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和再生植株.1992年国内学者曹鸣庆等报道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成功.目前,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已经涉及芸薹属的6个主要栽培种.  相似文献   
60.
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组及其优良基因向普通小麦的转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间偃麦草蕴藏丰富的优良基因,是普通小麦的三级基因源,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综述了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构成及其来源。明确其染色体构成为E1E1E2E2XX(StSt)=E^eE^eE^bE^bStSt,详述了小麦黄矮病、锈病、白粉病、条纹病等抗性基因以及繁茂性基因向小麦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