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56篇
  免费   454篇
  国内免费   474篇
林业   414篇
农学   635篇
基础科学   618篇
  1440篇
综合类   6669篇
农作物   485篇
水产渔业   263篇
畜牧兽医   1325篇
园艺   1348篇
植物保护   187篇
  2024年   167篇
  2023年   508篇
  2022年   582篇
  2021年   549篇
  2020年   467篇
  2019年   536篇
  2018年   251篇
  2017年   370篇
  2016年   414篇
  2015年   409篇
  2014年   664篇
  2013年   809篇
  2012年   1129篇
  2011年   899篇
  2010年   668篇
  2009年   700篇
  2008年   595篇
  2007年   528篇
  2006年   531篇
  2005年   445篇
  2004年   402篇
  2003年   337篇
  2002年   224篇
  2001年   255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抗病毒颗粒中黄芩苷的含量.用C18色谱柱(150 mm×3.9 mm,5 μm),以甲醇-磷酸二氢钠缓冲液(0.2 mol/L,pH 2.7)(42∶58,V/V)为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75 nm.黄芩苷在0.02~0.1 mg/mL的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回收率为98.7%.  相似文献   
92.
利用蚕沙生产沼气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春  吴大洋 《中国蚕业》2004,25(3):82-84
蚕沙是养蛋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它包括蚕粪、残留的桑叶、蚕眠起时蜕的皮以及在整个养蚕过程中使用的消毒物和吸湿材料等.每生产100kg蚕茧可得600kg干蚕沙,100kg蚕沙富含氮1.28kg、磷0.18kg、钾0.21kg,因此蚕沙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目前,蚕沙主要作为有机肥或喂家畜,将蚕沙广泛应用于饲料、医药及化工原料中的技术还远没有达到工厂化生产的要求.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涪陵地区年产茧约4000t,占整个重庆产茧量的15%左右,每年可产干蚕沙约2.4万t,但是由于生产加工技术的不成熟,蚕沙的利用率极低.广大蚕业工作者往往偏重于抓好蚕茧生产,忽视对蚕业副产物的综合利用.这对于营养价值仅次于大豆粕,而高于米糠和麦麸的蚕沙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由西南农业大学主持的"三峡库区现代蚕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课题从2001年开始连续3年在涪陵地区实施,其中包括发展用蚕沙生产沼气,解决农村的能源问题,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3.
贮藏红地球葡萄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贮藏红地球葡萄过程中,普遍发生果梗干缩、果粒腐烂及果粒被漂白的现象。分析结果表明,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单位面积产量超过2000kg,果实膨大后期重施氮肥,采收前停止浇水的时间超过30天,采收过早或采收时天气不良,采后预冷时间过长,入贮期间温、湿度控制不当,以及泡沫箱包装和单箱装量太大。通过调整生产措施等,把每666.7m^2产量控制在2000kg左右,重视有机肥和磷钾肥的使用,严格控制预冷时间和库温,正确实施采收技术,即可防止干梗等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94.
黄丹敏 《落叶果树》2004,36(3):51-52
不完全花比例大、花期低温、缺乏授粉树、少施或不施有机肥、施氮过多而钾素缺乏及管理粗放、病虫害严重等,是当前各地果梅低产的重要原因。应针对存在问题,采取增产措施,如配置授粉树或高接授粉枝、人工授粉、花期喷施微量元素或激素、合理施肥、加强水土保持、提前深翻、合理修剪、及时防治病虫害等。  相似文献   
95.
1 保果技术 合理施肥。荔枝、龙眼花期施肥,应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忌在开花前后根际施入过多氮肥。花前施用氮肥过多,会形成带叶花穗,花穗过长,对着果不利,还会促使果树生长点产生促进生长的激素,活跃了生长中心,使根群、枝梢过旺生长,迅速消耗大量碳水化合物,引起果实营养不良而大量脱落。花果期的施肥最好在开花前15—20天施适量的有机肥和磷、钾肥,结合喷施高利达高钾液1500倍液 0.3%磷酸二氢钾2~3次,以满足荔枝、龙眼对肥料和养分的需求。  相似文献   
96.
膨化是综合了水、压力、温度和机械剪切诸因素的作用而完成的,经过膨化的物料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如促进淀粉糊化,使蛋白质变性以及霉变有毒成分和有害微生物失活等。同时,膨化还可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增进饲料颗粒的稳定性和耐贮性等等。而且廉价饲料原料经过膨化处理后可以替代高值原料而不影响饲料的质量,  相似文献   
97.
紫云英,又称红花草,二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湿润条件,有一定的耐寒能力,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宜在大田栽培,多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区。紫云英为重要的绿肥作物和牲畜饲料,主要用作稻田冬季绿肥栽种,可为土壤提供极好的有机质和氮素,对维持南方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稀有的生物有机肥作物。  相似文献   
98.
为了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以设在半湿润偏旱区连续12年的耕作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裂区设计,以传统耕作和免耕耕作为主处理,不施肥(CK)、单施无机氮肥(N)、单施无机磷肥(P)、单施有机肥(M)、无机氮磷肥配施(NP)、有机无机肥配施(NMP)为副处理,栽培制度为1年春玉米-3年冬小麦轮作,研究耕作及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在生产年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型及耕作方式均以有机无机配施冬小麦产量最高,有机肥单施高于化肥单施,磷肥单施高于氮肥单施。耕作方式间表现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耕作,年型间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耕作和施肥方式的增产效果以干旱年最好,平水年和丰水年差异不显著。有机无机配施与传统耕作结合优化了冬小麦冠层温度、叶绿素相对含量等生理指标,提高了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因而改善了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性状而使冬小麦增产。在550 mm左右降水量的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无论何种耕作方式及生产年型,长期采用有机无机或无机氮磷肥配施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良好作用。因此,有机无机配施结合传统耕作是提高陇东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产量的最佳耕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99.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在中国作为入侵物种,可造成食草动物中毒死亡,并给畜牧业带巨大的损失。为研究反刍动物采食紫茎泽兰后的中毒机理,本研究探讨了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紫茎泽兰对萨能奶山羊(Saanen goat)血常规及肝、脾、肾的病理学影响。选择16只5~6月龄健康萨能奶山羊,随机分成对照组(日粮中未添加紫茎泽兰)和试验Ⅰ、Ⅱ、Ⅲ组(日粮配比中分别添加紫茎泽兰40%、60%和80%),每组4只。试验Ⅰ、Ⅱ、Ⅲ组分别饲喂含40%、60%和80%紫茎泽兰的混合日粮3个月,每两周检测一次血常规,试验末屠宰奶山羊,并观察其肝、肾、脾的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液中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和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T)均显著升高(P0.05),试验后期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各试验组血液中淋巴细胞(lymphocyte,LY)与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均呈下降趋势,试验后期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肝和脾肿大,肝组织出现淤血,肝细胞发生水泡变性及脂肪变性等,肾组织伴有出血、坏死、颗粒变性及水泡样变性的现象。因此,本研究结果说明紫茎泽兰对萨能奶山羊血液指标有显著影响,且长期摄入紫茎泽兰可引起动物肝、肾、脾等主要实质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0.
<正>1选地选择水源排灌方便、生态环境好、无污染、土壤质地中等以上、未连作瓜类和棉花、阳光充足的大棚为西瓜生产地。棚体长60~70 m、宽7~8 m为宜,顶以无滴膜覆盖并采用棉被覆盖为好。2整地施基肥和做畦1月10日浇一水,1月15日深翻一遍,深度30 cm左右,以满足西瓜主根充分伸展和土壤墒情的需要。结合耕翻施基肥做畦,每座棚施腐熟优质有机肥3 t、油渣50 kg、二铵30 kg、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