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54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1篇
  25篇
综合类   376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148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8种野生百合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染色体根尖压片法对原产我国的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毛百合(L. dauricum Ker-Gawl.)、朝鲜百合(L. amabile Palib.)、兰州百合(L. davidii Duch var. unicolor Salisb.)、大花卷丹(L. leichtlinii Hook .f. var. maximowiczii Baker)、有斑百合(L. concolor Salisb. var. buschianum (Lodd.) Baker)、细叶百合(L. pumilum DC.)、垂花百合(L. cernuum Komar.)8种(变种)野生百合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除卷丹是三倍体(2n=3x=36)外,其他种均为二倍体(2n=2x=24).8种百合属植物的根尖细胞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二倍体种均出现了染色体数目的非整倍性变异,有少于或多于正常体染色体数的22、25、26条染色体,其所占比例为2%~10%;观察到三倍体卷丹存在非整倍性变异和整倍性变异,出现了少于或多于正常体染色体数的34、37条染色体,其所占比例约为9%,而出现单倍体细胞(2n=x=12)的频率约为2%.三倍体卷丹中出现单倍体细胞为首次报道.在毛百合、兰州百合、有斑百合、细叶百合、卷丹5种百合的体细胞中观察到B染色体.  相似文献   
142.
2011年7~8月对云南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的宝兴百合(Lilium duchartrei Franch.)种群进行了传粉生物学研究实验,以期找到这种花朵开放初期雌雄异位的植物传粉生物学特点。结果表明,记录到的178次昆虫对宝兴百合的访问中能触碰到柱头的仅有蝴蝶类1次,有效传粉者传粉频率严重不足;单花期5.5~6.5 d,花开放的前3天,柱头远离花药,从花开放的第二天起花柱缓慢向上偏转,第四天将柱头从远离花药位置送到刚好可以接受自花花粉的位置,利于早期没有昆虫传粉的花朵延迟自交,自花授粉发生在花期末期,自交之前仍然保持异交传粉机制;自然状态(92.3%)及完全套袋处理(90%)的结实率接近,说明宝兴百合传粉存在花柱偏转促进的延迟自交,但2种处理的每果实种子数自然状态(121)显著高于完全套袋处理(78),又说明由昆虫传粉的异交更利于宝兴百合结实。延迟自交避免了自交与异交竞争造成的花粉或者种子的折损,为宝兴百合在有效访花昆虫不足导致异交失败时提供繁殖保障。  相似文献   
143.
以万载县龙牙百合鳞茎诱导的组培苗为试材,采用正交实验分析了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子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以期明确环境因子对龙牙百合脱毒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一环境因子中,龙牙百合移栽成活率随试验温度、湿度的升高均呈先升后降趋势,温度高于25℃时,移栽成活率达87.0%以上,湿度在70%~80%时有利于移栽的成活;随着试验光照强度的增强移栽成活率呈升高趋势,组培苗光照系统虽然较弱,但强光照能够促进光合系统发育,促进移栽成活率的提高;2)环境因子交互影响移栽成活,温度是龙牙百合组培苗移栽成活的主要因子,其次依次为湿度、光照强度,试验环境因子最优组合为温度25℃+湿度85%+光照强度30%、温度25℃+湿度75%+光照强度30%;3)全年中移栽成活率为20.0%~95.0%,成活率峰值出现在3、10月,7、8月不适宜移栽,龙牙百合组培苗应在上半年尽早移栽。因此,龙牙百合组培苗移栽时应在适宜生长的上半年尽早栽种,温度在25℃以上、基质湿度70%以上、不遮阴处理能够有效提高移栽成活率。  相似文献   
144.
通过低温处理打破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m)鳞茎休眠,利用荧光差异凝胶电泳和质谱技术,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分析百合鳞茎休眠解除过程中蛋白质组的变化,以期进一步理解百合鳞茎休眠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分离得到31个差异表达蛋白点;相对于休眠鳞茎,休眠解除鳞茎中上调表达的蛋白点有15个,下调表达的蛋白点有16个;应用MS质谱成功鉴定12个差异蛋白点,按功能划分为6类,主要为胁迫类蛋白,可能涉及鳞茎内物质的代谢过程,进而调控鳞茎的休眠解除;根据细叶百合鳞茎休眠解除过程中差异蛋白表达谱比较,获得了几种与鳞茎休眠相关的蛋白质,鳞茎休眠时胁迫类蛋白高表达,休眠解除时蛋白水解酶类高表达。  相似文献   
145.
新铁炮百合花芽分化过程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新铁炮百合‘雷山’(Lilium formolongi‘Raizan’)为试材,利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子显微技术,对百合花芽分化的过程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雷山’低温贮藏期间鳞茎内顶端生长点尚未开始花芽分化,栽植后20~30d花芽分化开始进行,并在栽植后50~60d完成花芽分化,整个花芽分化过程约需40d。其分化进程可分为花芽未分化期、花芽分化初期、花序原基和小花原基分化期、花器官分化期、整个花序形成期五个时期。  相似文献   
146.
以麝香百合系的18种基因型为试材,采用试验地测量的方法对株高、茎粗、叶数、叶长、叶宽、花蕾数、花长、花径8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在各形态性状上均存在差异,多样性较丰富,但是变异不大;各形态性状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在生长过程中相互影响比较大。综合多个性状,整体上表现较好的基因型有:"K1-4"、"M"、"C"、"Q1-3"、"59"、"46-2"、"17-2"、"K早"、"白森林"。建议将株高、花长、花径、叶数及叶面积等作为品比试验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7.
外源激素浸球对百合发芽及生长发育的动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浓度的GA3、IAA、6-BA溶液分别对百合种球进行植前浸泡处理,观测其对百合发芽、生长、发育和切花品质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3种激素中,以GA3100处理的出苗效果最好且平均花茎数最多;以6-BA 200 mg/kg处理的单株展叶数最多;而IAA 100 mg/kg处理平均花朵数最多且平均株高与花苞长度最长.从切花综合品质看,以IAA100的促进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148.
不同授粉方式对青海细叶百合与亚洲百合杂交结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青海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m)和亚洲百合杂种系:精粹(Elite)、耀眼(dazzle)、波安娜(pollyanna)3个品种作母本,采用柱头直接授粉和切割花柱授粉两种不同的授粉方式授以不同品种的父本花粉进行杂交试验.通过对各组合间杂交结实进行调查分析,以蒴果坐果率、蒴果膨大程度和有胚率作为判断指标来研究不同杂交配组的亲和性.结果表明:切割花柱授粉并不能克服所有品种的自交障碍,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具有一定亲和性的杂交组合结实,对蒴果坐果率、蒴果膨大程度和有胚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9.
徐岩  任跃英 《人参研究》2012,24(1):55-59
2010-2011年,在吉林农业大学药植园内进行兰州百合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平播、垄作2种种植模式对其生长特性、产鼓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平播较垄播均能显著提高兰州百合的产量,平播比垄播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提高30.99%和27.97%,且~级品的比例平播也较垄播高。平播模式可使茎秆健壮.但根系发达程度不及垄播。垄播提高了兰州百合的外在品质和内在品质。经过以上分析,我们提出这样的假设:在第一年进行平播,第二年做垄的栽培模式可能会使兰州百合的产量和质量达到最佳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0.
野百合组织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以野百合鳞茎、叶片为外植体通过继代培养和生根培养,诱导不定芽的发生,进而获到再生植株。试验结果表明:用MS培养基培养野百合鳞茎、叶片组织,均能够诱导不定芽产生;在培养基中附加BA2.5mg/L和NAA0.2mg/L有利于鳞茎不定芽的诱导且芽苗长势好,而叶片则在培养基中附加BA1.5mg/L、NAA0.2mg/L的培养效果最佳;从不定芽诱导出根以1/2MS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