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64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1篇
  15篇
综合类   209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75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系统总结了我国珍稀资源黄牡丹的研究现状,概括分析了其染色体核型与系统分类地位、在栽培品种起源中的作用以及亲缘关系、生理特性与育种应用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指出了当前研究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2.
本文首次报道了杨山牡丹的核型及银染间期细胞核仁数目.结果表明,银染核仁数最多为6个;核型简式为2n=2x=10=6m(3SAT) 2sm(lSAT) 2st(2SAT),其中第1和第4对染色体短臂上具1个随体,第2和第5对染色体短臂上具1对随体.此外,对国产芍药属二倍体种的随体数目及其杂合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03.
不同季节凤丹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5年生牡丹品种凤丹的光合特性,试验采用美国LI-COR公司制造的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系统,对盆栽凤丹的光合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凤丹叶片日变化Pn呈现不对称的双峰曲线,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之间呈正相关。凤丹在春季、夏季最高峰分别出现在10:30和8:30左右,次高峰均出现在16:30左右,午间有明显的"午休"现象,且持续的时间较长,根据光响应曲线可以得出凤丹叶片的光饱和点1423.98μmol·m~(-2)·s~(-1)(春季)和1920.90μmol·m~(-2)·s~(-1)(夏季),光补偿点为25.59μmol·m~(-2)·s~(-1)(春季)和19.21μmol·m~(-2)·s~(-1)(夏季)。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分析22个牡丹品种形态性状的多样性,探讨品种间遗传差异,挖掘优异种质材料,为了解不同牡丹品种的遗传关系及种质资源创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2个牡丹品种花色、花型、株高、株幅、花径、叶长、叶宽、株型和叶型等表现型性状进行赋值后,采用欧氏距离计算品种间遗传距离.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22个牡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以整个遗传距离的总平均数作尺度对聚类图的结果进行分类,大致可将22个牡丹品种分为5个类群,Ⅰ类为银红巧对、鸡爪红、八宝镶、重楼点翠、丛中笑、魏紫、烟笼紫、茄加紫;Ⅱ类为胡红;Ⅲ类为小胡红、白玉兰、罂粟红、凤丹、大金粉、景玉、盘中取果、青山贯雪、墨剪绒、大红一品、蓝花魁;Ⅳ类为海黄;Ⅴ类为似荷莲.划分结果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并把系谱来源不清的品种划分到相应的杂种优势群.[结论]形态性状的多样性分析是检测品种间遗传差异的有效方法,可为牡丹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5.
牡丹愈伤组织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牡丹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细胞变化规律,以牡丹品种“凤丹”花瓣诱导的愈伤组织为材料,利用电镜扫描的方法,观察了不同培养时间愈伤组织表面结构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牡丹花瓣愈伤组织类型不同,表面结构有较大差异,同一块愈伤组织上存在不同的发育时期,继代的时间不同,愈伤组织的表面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继代后15[XC~.TIF]20 d为愈伤组织结构变化最大的时期。初步了解了愈伤组织分化植株的过程,为建立牡丹高效再生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6.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对牡丹远缘杂交的5个杂种F1及其亲本的蛋白质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亲本及其远缘杂种F1的谱带存在多态性,各杂种F1均不同程度地表现父本的特征谱带。  相似文献   
107.
矮牡丹体内无机元素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山西永济矮牡丹体内的K,Mg,Mn,Fe,Ni,Cu,Zn,Cd,Cr,Pb等10种元素。分析了无机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及矮牡丹对土壤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无机元素在植物体现人的含量大多以叶、根为最多,叶柄中最少,矮牡丹对必需元素K,Mg,Fe,Cu,Zn有较强的吸收富集能力,但对有害的重金属元素Cd,Pd吸收也较大。元素间相关分析表明,Cd,Cr,Mn,Ni,Pb,Cu,Fe,Zn都有较好的相关,而K,Mg与Cu,Fe,Zn的相关不显著。此外,对植物体内元素含量与其生境土壤中元素含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与植物、植物体内各部位之间都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8.
以牡丹花链格孢菌叶斑病病菌为试材,研究不同碳、氮源对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病菌菌丝生长的碳源为D-木糖,氮源为NH4Cl;适宜病菌孢子萌发的碳源为蔗糖、D-木糖、麦芽糖、D-果糖,氮源为Ca(NO3)2、尿素.  相似文献   
109.
为了解决川赤芍出苗难和育苗年限长的难题,满足市场对川赤芍种苗的需求,通过多年试验示范,从选地选茬、整地施肥、采种、选种、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挖、分级、贮藏等方面研究总结出了川赤芍夏末秋初标准化快速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110.
牡丹根际微生物区系及土壤酶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牡丹种植对土壤微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多年种植牡丹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根际微生物区系及根际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牡丹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大于非根际土壤,两类土壤中细菌占主要优势,但非根际土壤中真菌的含量高于根际土壤。根际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中性磷酸酶的活性分别比非根际土壤增加了38.40%、81.76%和129.42%,多酚氧化酶差异不大,而非根际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比根际土壤增加了5.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