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综合类   39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探讨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性别决定与分化机制,采用Sox基因HMG盒保守区的2对简并引物,SoxN与Sox9,用以扩增大鳞副泥鳅的基因组DNA,并对其性腺组织进行RT-PCR分析。SoxN引物扩增基因组DNA共获得pdSox1、pdSox2、pdSox3、pdSox4、pdSox11、pdSox14、pdSox19、pd-Sox21等13个Sox基因,分属SoxB与SoxC类群;Sox9引物扩增基因组DNA共获得pdSox8、pdSox9等5个Sox基因,属于SoxE类群,这5个Sox基因均含有一个内含子,且内含子的起始位置一致。基于Sox基因HMG盒蛋白质的遗传距离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表明,大鳞副泥鳅18个Sox基因在小鼠或斑马鱼中均能找到相应的Sox直系同源基因,其中,pdSox4、pdSox8、pdSox9、pdSox11、pdSox14、pdSox19等6个基因存在基因加倍现象,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拷贝。用Sox9引物对大鳞副泥鳅的性腺进行RT-PCR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在精巢中表达的是pdSox9a,在卵巢中表达的是pdSox8a。以上结果表明,pdSox8与pdSox9是大鳞副泥鳅的性别相关基因,它们可能在大鳞副泥鳅的性别分化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2.
中国4大湖泊大鳞副泥鳅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大鳞副泥鳅种质资源,制定合理的野生资源保护策略,并为大鳞副泥鳅良种选育确定合适的育种基础群体,通过第二代测序技术自主开发并合成微卫星引物400对,经验证后随机采用其中的17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太湖、洪泽湖、洞庭湖和巢湖等4大湖泊的野生大鳞副泥鳅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检测到各基因座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9.5和5.5个。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66 5,平均Fst值为0.219 4(0.2),Nm为0.889 4(1),表明4个大鳞副泥鳅群体间遗传交流较少,存在着较高程度的遗传分化。4个大鳞副泥鳅群体的等位基因数为5.4~6.2(平均5.8),观测杂合度0.273 2~0.386 4,期望杂合度0.562 9~0.589 3,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50 3~0.575 4,表明4个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个大鳞副泥鳅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528 3~0.967 7,洪泽湖和太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528 3),而太湖和巢湖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结果显示4个群体先聚为2个分支,其中太湖和洪泽湖群体聚为一支,洞庭湖和巢湖群体聚为另一支,这与4个大鳞副泥鳅野生群体的地理分布一致。中国4大湖泊大鳞副泥鳅自然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每个群体宜作为独立的保护单元进行保护。4个大鳞副泥鳅群体中太湖群体和洪泽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可作为进一步遗传选育的基础群体。  相似文献   
23.
研究怀卵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用药后亲鱼血清、卵液性激素含量变化,探讨了药物组合和变化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GnRH-A及其配伍注射后,泥鳅血清中雌雄激素、卵液中孕激素含量在排卵前增加,呈明显的组合—效应关系;表明催产药物可引起血清、卵液性激素含量变化,并且这一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可能会成为繁殖药物筛选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4.
当泥鳅自交时,其后代染色体数为2n=100;如果泥鳅卵子与大鳞副泥鳅精子授精,其染色体来源于两种泥鳅,染色体数为2n=74,未发现有染色体丢失现象。当泥鳅卵子经紫外线辐射后与大鳞副泥鳅精子授精,如果不进行二倍化处理,86%的胚胎染色体完全来源于父本大鳞副泥鳅,为雄核发育单倍体n=24,经过二倍化处理后所获得的二倍体为大鳞副泥鳅雄核发育纯合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48。  相似文献   
25.
试验选取轮虫、藻类、豆浆、蛋黄和配合饲料等5种材料,作为大鳞副泥鳅仔鱼的开口饵料。通过21 d的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前7 d投喂轮虫的大鳞副泥鳅仔鱼成活率最高,为78.3%;在14 d和21 d时轮虫组的成活率分别达68.6%和67.1%,这与配合饲料组的成活率相近,但明显高于其他3组。轮虫组的大鳞副泥鳅仔鱼生长情况最佳,21 d时体长和体重的变化均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分别为16.53 mm和5.210 mg,其次为配合饲料组,也表现出较好的生长性能,21 d时体长和体重分别为15.26 mm和4.565 mg。从大鳞副泥鳅工厂化育苗出发,前7 d最适宜用轮虫,7 d以后可用轮虫或配合饲料来培育。  相似文献   
26.
为探讨环磷酰胺(CYP)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免疫抑制作用,分别以100、200、300mg/kg体重的剂量对大鳞副泥鳅腹腔注射CYP,对照组注射等量的0.85%灭菌生理盐水,在注射CYP后第8天,测定泥鳅的红细胞数(RBC),白细胞数(WBC),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补体C3含量,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肝胰脏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300 mg/kg组的RBC、WBC、血清LSZ、ACP、AKP活性及补体C3含量分别显著降低73.5%、81.0%、52.2%、29.0%、47.9%和48.6%(P0.05);血清NO含量和肝胰脏MDA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44.0%和50.8%(P0.05);肝胰脏SOD活性降低不显著(P0.05)。由此表明,CYP可抑制大鳞副泥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7.
不同地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染色体倍性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安徽蚌埠,湖北荆州,上海崇明、南汇、松江、金山6地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血液细胞和成熟精巢进行了染色体倍性检测,并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二倍体DNA相对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二倍体是泥鳅最主要的倍性形式,四倍体泥鳅出现的频率仅占总样本的1.12%,雄性和雌性泥鳅都发现了四倍体,这表明四倍体倍性与性别无关,与地域有关;②实验检测的四倍体均为泥鳅。未检测到大鳞副泥鳅存在四倍体,各地均未检测到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天然三倍体;③由于同一地域的泥鳅存在不同的倍性,故不能认为出自某一地域的泥鳅就仅有某种特定的倍性形式;④有部分样本流式细胞仪检测的DNA相对含量介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之间,这可能是由于在自然环境下,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杂交,染色体发生交换所致。  相似文献   
28.
基于判别分析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识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元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64-564,568
[目的]为科学识别形态特征相似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方法]在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形态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经逐步判别分析,筛选颌须/头长、皮褶长/体长、体高/体长3项形态指标建立识别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判别函数。[结果]结果表明:该函数的判别正确率达94%。[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只需测量颌须、皮褶长、体高、体长4项形态指标,利用判别函数就能快速、简便地确定类别的归属;利用形态指标建立鱼体的判别函数实现对鱼类别的科学、快速判别是可行的,对于指导生产实践以及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9.
3种泥鳅微卫星标记和D-Loop部分序列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当前主要养殖鳅类种质资源现状,实验采用7个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D-Loop部分序列,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MA)、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PD)和台湾大泥鳅(未见种属分类,TW)3种泥鳅进行群体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6个微卫星位点在3种泥鳅中均能获得有效扩增,1个微卫星标记(Mac239)只在MA中获得特异性扩增,而在PD和TW中未能获得有效扩增条带.在3种泥鳅共90尾个体的D-Loop 部分序列中发现32个单倍型,仅在PD和TW间存在1个共享单倍型.实验中共检测到65个变异位点,其中MA与PD和TW间存在29个特异性位点,而PD和TW间未检测到特异性位点.瓶颈效应和中性检验显示,TW近期可能发生有效群体数量的减少.基于微卫星标记和D-Loop部分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显示,TW和PD间的Nei's遗传距离和K2P遗传距离最近(0.297和0.006),明显小于两者与MA间的遗传距离(1.011~1.899和0.095~0.099);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3种泥鳅的遗传分化极显著(P<0.01).群体间遗传结构和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3种泥鳅的遗传结构相对独立,仅在TW和PD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结构混杂.研究表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在遗传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可采用分子标记进行有效鉴别;台湾大泥鳅可能是大鳞副泥鳅的生态种群或遗传改良群体,而非有效物种.  相似文献   
30.
两种泥鳅不同核质关系下EST和MDH同工酶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聚丙烯酰胺胶不连续系统电泳方法分析了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不同组合、不同核质关系下,胚胎改良阶段(0-145h)酯酶(EST)和要酸脱氢酶(MDH)同工酶的分化表达谱式。EST同工酶随细胞质、细胞不同及胚胎发育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个体发育谱式。以泥鳅卵子为细胞质环境的Ⅰ、Ⅱ两组,杂交组(Ⅱ)的EST同工酶基因在受精后3min至原肠中期,雄核原因参与表达与调控。以大鳞副泥鳅为细胞质环境的Ⅲ、Ⅳ两组,各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