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269篇
  免费   2389篇
  国内免费   5485篇
林业   3560篇
农学   7637篇
基础科学   856篇
  6849篇
综合类   26120篇
农作物   5523篇
水产渔业   2947篇
畜牧兽医   6313篇
园艺   2470篇
植物保护   2868篇
  2024年   134篇
  2023年   570篇
  2022年   1118篇
  2021年   1361篇
  2020年   1511篇
  2019年   1679篇
  2018年   1230篇
  2017年   2095篇
  2016年   2687篇
  2015年   2372篇
  2014年   2246篇
  2013年   3309篇
  2012年   4437篇
  2011年   4433篇
  2010年   3518篇
  2009年   3456篇
  2008年   3619篇
  2007年   4026篇
  2006年   3554篇
  2005年   2824篇
  2004年   2247篇
  2003年   1634篇
  2002年   1297篇
  2001年   1200篇
  2000年   1088篇
  1999年   938篇
  1998年   777篇
  1997年   699篇
  1996年   692篇
  1995年   656篇
  1994年   568篇
  1993年   572篇
  1992年   562篇
  1991年   477篇
  1990年   439篇
  1989年   320篇
  1988年   260篇
  1987年   165篇
  1986年   132篇
  1985年   60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8篇
  1963年   10篇
  195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家蚕第2隐性赤蚁的遗传学研究——Ⅱ.ch-2基因的连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Ch-2基因是继ch之后新发现的一种隐性赤蚁ch-2基因与pM(2)、Ze(3)、L(4)、Pe(5)、E~(EL)(6)、q(7)、st(8)、I(9)、w-2(10)、ms(12)、cf(13)、U(14)、Se(15)、cts(16)、B_m(17)、nb(19)、rb(21)、or(22)、sp(23)、Nd(25)、及Y_m等各标志基因都是独立遗传.Ch-2与mln杂交F_2代分离+ch-2+min:ch-2+min:ch-2mln:ch-2mln=523:284:231:0≈2:1:1:0;ch-2与elp杂交F_2代分离+ch-2+elf:ch-2+elp:+ch-2elp:ch-2elp=219:97:68:0≈2:1:1:0,充分说明ch-2与mln、elp是连锁遗传的,即ch-2基因位于第18连锁群.  相似文献   
142.
栎粉舟蛾Femtoma ocypete(Bremer)是柞树的重要害虫之一。此虫在辽宁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7月中旬开始羽化,持续到8月中旬。羽化后即可交配产卵。7月下旬到8月下旬均有幼虫孵出。幼虫经6个龄期,于9月中、下旬入土化蛹。防治方法:8月中旬往柞树上喷洒0.025%浓度的“杀虫灵”农药,能杀死各龄幼虫,防治效果为90%左右,七天后养蚕无害。  相似文献   
143.
1983~1985年以“黄壳早”、“芦竹青”、“古巴苎麻”和“武冈红皮种”为材料进行自交,并观测了自交一代的分离和变异情况,研究结果表明:a.根据自交一代的形态分类,可将“芦竹青”繁殖后代分为40个类型,“芦竹青”自交一代的麻骨颜色分离为四种,其分离比例为9.3:4.2:3:0.7,基本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b.个体间产量性状差异很大,株高变冥为0.23~1.68m,茎粗变异为0.48~1.14 cm,有效株变异为1~23株;c.40个类型的纤维细度的变异呈正态分布,变异为1168~1905公支,最细的类型和最粗的类型相差747支上述结果表明:苎麻自交后代的形态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细度均产生显著的分离和差异。  相似文献   
144.
稻属植物21个种颖花稃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扫描电镜对稻属植物21个种颖花稃尖进行观察,看到外稃尖的两侧各个一个突起或折痕。根据其形状不同,将21个稻种的外稃尖分为“乳突型”、“钝角型”、“折痕型”和“融合型”4种型。  相似文献   
145.
对在山东的济南、平度、莱西、烟台种植的几种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L.)核雄性不育材料的育性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洞A不育系的衍生材料MB、MA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有育性的变化。在济南高度不育,可作为不育系。在其他几个地区表现不同程度的可育。其中MB在平度有相当好的育性,能正常结铃。而双隐性核不育材料59A、62A未能观察到育性变化。本文就核不育材料在棉花杂交制种中的应用前景及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6.
光敏核不育水稻选育与利用的几个问题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现有光敏核不育材料进行了分类,分为4种遗传类型;其中,温光弱感到光敏核不育系是最为理 想的遗传工具,并就其选育途径和选择“粳不籼恢”繁殖制种技术体系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47.
以包心菜子叶和叶片原生质体为材料。经不同液体培养基(Bp1,Bp2,B1)浅层培养,再生细胞高频分裂并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扩增后转移到分化培养基上诱导植株分化,从这两种原生质体中获得了再生植株。在原生质体培养过程中,原生质体及细胞团的褐化程度与培养基中的有机成分的多少有关。原生质体的分化频率与培养基中植物激素种类关系甚大。在植株分化时,谷氨酰胺和腺嘌呤对植株分化有很大促进作用。另外,原生质体的来源及原生质体培养基对原生质体植株分化能力均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8.
为明确温度和外源砷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选取江苏地区常见的8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添加不同浓度外源砷[0(As0)、0.5(As0.5) 和1 mg?L-1(As1)]和模拟不同温度[白天/夜晚分别为30 ℃/25 ℃(T0)和35 ℃/30 ℃(T1)],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了发芽和苗期培养试验,并分析了8个品种水稻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砷含量状况。结果表明,外源砷对水稻的芽长和活力指数具有抑制作用,与对照(T0As0)相比,T0As1处理使不同品种水稻的芽长和活力指数分别降低13.69%~43.34%和28.14%~52.88%。 而温度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与水稻品种有关。在T1处理下,盐两优1618的发芽率、芽长和活力指数均优于其他品种。温度和外源砷的共同作用显著降低了不同品种水稻的芽长(P<0.05)。与T0As0相比,T1As1使水稻芽长显著降低5.66%~43.34%。水稻根长和根系活力显著受到温度和外源砷的单一因素的影响。与T0As0相比,T0As1处理使水稻根系活力降低3.01%~58.21%。温度和外源砷的共同作用抑制了水稻根长和根系活力,其中T1As1使水稻根系活力显著降低53.80%~89.01%。不同品种水稻的苗高和根系活力在相同温度或外源砷处理下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盐两优888的苗高和根系活力均处于较高水平。水稻茎叶砷含量在外源砷处理下显著增加,在增温处理下却降低。与单一的砷处理相比,温度和外源砷的共同作用降低了水稻茎叶的砷含量。综上可知,温度和外源砷影响水稻的生长及砷吸收,但水稻生长状况具有明显的品种间差异,其中盐两优888和盐两优1618在增温和外源砷共存条件下的种子萌发和生长状况优于其他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49.
The electrokinetic properties of feline blood lymphocytes isolated by centrifugation over Ficoll-Isopaque gradient were investigated. A biphasic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EPM) distribution was regularly observed with a low-mobility (LM) population (mean EPM: 0.82) accounting for 32% of blood lymphocytes and a high-mobility (HM) population (mean EPM: 1.09) representing 68% of blood lymphocytes. Following fractionation on nylon-wool columns, lymphocytes with B-cell properties (64% sIg+; 9% guinea pig erythrocytes (GPE)-rosette+, PHA and Con A unresponsive) were enriched in the adherent fraction and belonged mainly (78%) to the LM population. In contrast, lymphocytes with T properties (5% sIg+, 42% GPE-rosette+, PHA and Con A responsive) were recovered in the effluent fraction and comprised 84% of HM elements.Thus, in cat blood, LM lymphocytes are likely to represent in majority B cells and HM lymphocytes T cells. This indicates that cell electrophoresis provides an interesting mean for differentiating B and T cells in the cat.  相似文献   
1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