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7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8篇
  8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36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饮料稳定剂的流变特性及其在饮料生产中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饮料生产中常用两种稳定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和在一般食品介质中的粘度变化规律,以及粒粒橙汁和酸奶的生产工艺及其质量控制。试验表明,不同生产厂家生产的同一种稳定剂的粘度等特性不同。试验结果为饮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2.
以一株N+诱变保加利亚乳杆菌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诱变前后菌种的形态、活力、产酸性、产黏性等特性变化,探讨N+诱变处理保加利亚乳杆菌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发酵培养基(11%脱脂乳)培养条件下,出发菌株L0603菌株活力为0.39,N+诱变菌株P0603活力为0.29,诱变后菌株活力降低了35%;P0603凝乳性能良好,但产酸性比L0603差,诱变后产酸性降低;P0603黏度最高值为360mPa.s,L0603的黏度最高值为151.5mPa.s,诱变后菌株黏度提高了60.6%;L0603的胞外多糖最高产量为17.56mg/L,P0603的最高产量为44.6mg/L,诱变后菌株胞外多糖产量提高了57.9%。  相似文献   
13.
研究金柑汁浓缩过程中温度、浓度与粘度的关系,确定了金柑浓缩汁的流变特性,同时建立浓缩动力学模型。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在研究的条件范围内,金柑浓缩汁表现为非牛顿假塑性流体;温度对粘度的影响可用阿利尼乌斯(Arrhenius)方程来表示,表现为随温度的升高,金柑浓缩汁粘度随之下降;浓度对粘度的影响可用指数方程来表示,表现为随浓度升高,金柑浓缩汁粘度随之增大。推导出温度和浓度对金柑浓缩汁粘度综合影响的数学模型方程式,为实现金柑浓缩汁产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with minimal surface charge was prepared from softwood kraft pulp via hydrolysis by 4N hydrochloric acid instead of sulfuric acid. To this material, sulfate ester groups as surface charge were introduced by treating with 55% (w/w) sulfuric acid. A treatment at 60°C for 2h gave nearly the same level of surface charge as that of the H2SO4 -hydrolyzed microcrystal. The number of sulfate groups were controlled by changing the H2SO4 treatment conditions. Although the microscopic size and shape of the microcrystalline particles were the same irrespective of the preparation method, the introduction of surface charge drastically reduced the viscosity and removed its time dependence. These changes in viscosity behavior are considered to result from charge-induced dispersion of loose aggregates existing in the initial charge-free microcrystals prepared by HCl hydrolysis.Part of this report was presented at the 48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Japan Wood Research Society, Shizuoka, April 1998  相似文献   
15.
以罗非鱼(Tilapia)鱼皮为原料,分别用碱法、酸法、酶法进行前处理,对3种方法的提取效果进行比较,筛选出最佳水解方法为酶法。优化了酶法处理后的漂白、熬胶工艺,获得鱼皮提取明胶的最佳工艺。结果显示,前处理采用0.2%的混合酶,调p H值至3.5,于40℃水浴中酶水解鱼皮1 h,用6%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氧化漂白3 h,再用1.5%草酸溶液进行还原漂白45 min。控制p H值为5?6,分3次熬胶,每次分别将水浴加热升温至60℃、65℃、70℃,各加热2 h,过滤后将3次胶液合并,在真空度不低于500 mm Hg,温度不超过60℃的情况下浓缩至20%左右。然后在60℃的鼓风干燥箱干燥至明胶含水量14%以下,经粉碎机粉碎,即可得成品明胶。该工艺产品得率19.93%(湿基)、粘度13.1 m Pa·s、凝胶强度1034.3 g/cm2。  相似文献   
16.
不同介质对糯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Brabender黏度仪,测定糯米淀粉糊在不同浓度的碱面、明矾、食盐和蔗糖条件下的黏度曲线,研究了这些因素对糯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碱面、明矾、食盐和蔗糖提高了糯米淀粉的糊化温度、热稳定性,减弱了老化程度.碱面、明矾、食盐对糯米淀粉糊化特性影响较大,而蔗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甘薯不同部位淀粉的组成及黏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甘薯块根中淀粉的分布规律,将鲜甘薯切分成质量相近的6个部位,测定了不同部位的淀粉含量、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以及淀粉黏度特性.结果显示:鲜甘薯中淀粉含量的分布特点是:尾段>头段>中段,内层>外层,尾内部位的淀粉提取量达到16.2%,中外部位的淀粉提取量为10.3%;直链淀粉含量的分布特点是:中段>头段>尾段,外层>...  相似文献   
18.
椰子分离蛋白起泡性、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磊  郑亚军  李艳  赵松林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2):2358-2362
分析了椰子分离蛋白(CPI)起泡性、泡沫稳定性、黏度及pH、离子强度、温度和蛋白质浓度对这些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椰子分离蛋白的起泡性和黏度与大豆分离蛋白(SPI)相近;而pH、离子强度、温度等因素对椰子分离蛋白的起泡性和黏度有显著的影响。在等电点(pH4.5)附近,CPI的起泡性和黏度最小,但却表现出最高的泡沫稳定性(91.25%);低离子强度可以提高椰子分离蛋白的起泡性,但高离子强度使CPI的起泡性、泡沫稳定性和黏度都变小;在70℃时CPI的黏度最大;蛋白质浓度变大时,CPI的黏度也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9.
大豆蛋白与大豆肽对淀粉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旸  孙春玉  陈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161-9162,9177
[目的]研究添加大豆肽和大豆蛋白对淀粉糊化、凝沉过程中物理性质的影响。[方法]研究淀粉糊化和凝沉过程中大豆肽和大豆蛋白对淀粉糊黏度、抗剪切性能和凝沉性的影响。[结果]添加1.00%大蛋白使淀粉糊最高黏度升高30.72%,而添加1.00%的大豆肽使其最高黏度下降26.63%。添加1.00%的大豆肽使崩解值上升55.10%,而添加1.00%大豆蛋白使其崩解值升高77.78%。添加1.00%的大豆肽使回生值上升16.32%,而添加1.00%的大豆肽使其回生值下降82.28%。[结论]大豆蛋白使淀粉糊的最高黏度上升,大豆肽使淀粉糊的最高黏度下降;二者均使淀粉糊的抗剪切能力降低;大豆蛋白有助于淀粉凝胶的形成,大豆肽极强地阻碍了淀粉凝胶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Arabinoxylans (AX) are the major polymers of wheat grain cell walls. The content and the structure of AX polymers show large differences between tissues and between wheat cultivars that affect the end-use properties and nutritional quality of the gra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wheat cultivars with enhanced quality, therefore, requires methods to exploit this variation and 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and modulate the mechanisms controlling the key events of cell-wall polymer synthesis.This paper summarises recent knowledge on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AX including variation between cultivars and tissues, methods for analysis and screening, biosynthetic mechanisms and approaches to identifying key genes. This knowledge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AX properties and defined possible targets for plant bree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