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3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24篇
农学   118篇
基础科学   40篇
  72篇
综合类   374篇
农作物   18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51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采用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方法对茶粕渣的毒性进行了评价,为茶粕渣能否作为一种新型饲料原料被养殖所利用奠定了基础。试验证明,茶粕渣在5500mg/kg体重的剂量下具有极低毒性反应,并且无死亡。根据剂量进行毒性分级,属于实际无毒的毒性等级,初步认为茶粕渣有用做饲料原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82.
Summary Contrary to views that cassava (Manihot esculenta) is only known in cultivation an argument is made that wild accessions of the species grow over much of the American neotropics, in Brazil, Bolivia, Peru, Venezuela, Guyana, and Surinam. Three subspecies are recognized. M. esculenta subsp. esculenta is the domesticate and includes all cultivars known in cultivation. The wild M. esculenta subsp. peruviana occurs in eastern Peru and western Brazil. The wild M. esculenta subsp. flabellifolia shows a wider distribution and ranges from the central Brazilian state of Goiás northward to Venezuelan Amazonia. The large area of distribution of the two wild subspecies makes it difficult to assign a place of initial domestication.  相似文献   
83.
木薯酒精废水初沉物调理过滤脱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木薯干片作原料的酒精废水初沉物为对象,研究了调理作用对木薯酒精废水初沉物过滤脱水的影响。实验表明:某一种聚丙烯酸胺(CPAM)作为调理剂对木薯酒精废水初沉物的过滤速率有较大的提高,并降低了滤饼含水率。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调理木薯酒精废水初沉物过滤脱水滤液量和时间关系的半经验方程。  相似文献   
84.
10个木薯品种引种贵州低热河谷地区的适应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贵州栽培木薯的适宜性,促进贵州木薯产业可持续发展,并为木薯产业发展提供品种和栽培技术储备,于2010年引进10个木薯品种,以地方栽培品种SC201为对照,进行木薯引种适应性栽培研究。结果表明:各引进品种均能正常完成生育期,其产量和淀粉含量均高于对照;出苗率以GR3和SC205最好,产量以SC10号和NZ199最好,干物率以GR891和GR3最好,干品淀粉含量以NZ199和GR3最高,鲜薯淀粉含量以GR891和GR3较高,淀粉产量以GR891和NZ199最高。说明贵州适宜种植木薯。  相似文献   
85.
政府主导下的我国木薯燃料乙醇产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清林  田亮  王健  郭娟  段永超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165-167,179
发展非粮燃料乙醇是我国应对能源危机及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政府在生物质能源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主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并通过制度供给、调整能源结构和利益格局,引导和推动其产业的发展。通过运用访谈、问卷等方法,以农户、企业、产业发展办公室、加油站和消费者作为对象,以全国木薯第一大县武鸣作为调研地,以木薯燃料乙醇产业发展为切入点,提出政府主导的"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下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6.
木薯氮磷钾肥优化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414"田间肥效试验方法,研究木薯氮磷钾肥优化施用技术。结果表明,琼中县营根镇什罗那村木薯地土壤养分贫瘠,基础产量和地力贡献率分别为14 675.35 kg/hm2和49.4%。氮、磷、钾肥的施用极显著增加木薯的产量,当三者施用配比为2水平,即N 30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450 kg/hm2时,木薯产量最高,为29 713.33 t/hm2,分别比0水平增产80.9%、45.4%和37.2%,增产贡献氮>磷>钾;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为44.3、77.3、17.9 kg,增产效应磷>氮>钾。利用Excel2003和SAS9.0软件进行多元回归方程分析,结果表明,N、P2O5、K2O分别施用399.46、124.09、481.82 kg/hm2时木薯产量最高,为28 027.86 kg/hm2。结合海南省琼中县木薯生产的实际,建议木薯生产中N、P2O5、K2O分别施用220~320、72~98、200~380 kg/hm2,N∶P2O5∶K2O为1∶0.3~0.4∶0.9~1.2较合适。  相似文献   
87.
通过田间观察及调查,明确了云南干热区4个木薯品种叶斑病在4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发生及危害情况,得出叶斑病的发病率和危害指数。对木薯品种和栽培模式等主要影响因子的单因子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SC5和新选048采用直插并施肥的方式发病率最低,新选048采用直插的方式发病程度最轻。  相似文献   
88.
89.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丹参提取剩余物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320只,随机分成4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处理1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2、3、4为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3%、0.5%和1%丹参提取剩余物的试验组。试验第21、42日龄,空腹称重,统计耗料量,计算生产性能;翅静脉采血,测定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日粮中添加0.3%、0.5%和1%丹参提取剩余物对于肉仔鸡的生产性能没有显著影响(P>0.05)。日粮中添加0.3%丹参提取剩余物对于肉仔鸡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日粮中添加0.5%丹参提取剩余物对于肉仔鸡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日粮中添加1%丹参提取剩余物可以显著提高肉仔鸡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同时可以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MDA)含量(P<0.05)。由此可见,在肉仔鸡日粮中添加丹参提取剩余物可以提高肉仔鸡的抗氧化能力,其中添加比例为1%时作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0.
根据已克隆植物NBS类抗病基因的保守结构域设计一对简并引物,以抗细菌性枯萎病木薯种质E1340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大小约0.5 kb的产物。该产物克隆、测序后比对木薯基因组数据库,分别获取其上下游各1.7 kb和2.0 kb的序列,进行基因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扩增到的序列位于一个预测基因内,该基因命名为SNB1。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986 aa,具有NBS类抗病基因的结构特征,是一个假定的抗病基因,可能在木薯抗细菌性枯萎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