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2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416篇
林业   237篇
农学   627篇
基础科学   114篇
  210篇
综合类   1966篇
农作物   494篇
水产渔业   128篇
畜牧兽医   279篇
园艺   113篇
植物保护   8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250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237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195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玉米自交系株型和产量性状的关系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雅萍 《玉米科学》2004,12(3):047-049
以15个自交系为材料,按P(P-1)/2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株型和产量性状的遗传与相关.结果表明,近年育成的自交系,一般配合力有一定的改进,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有明显的提高,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在亲本间存在显著差异.产量的一般配合力与单株叶数和穗粗的一般配合力存在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2.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冷水反应遗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利用10个水稻品种配制45个半双列杂交组合,并在冷水处理下探讨了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冷水反应差异、配合力和遗传参数,以及冷水反应指数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抽穗天数、秆长、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和穗颈长等农艺性状冷水反应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呈显著,且一般配合力的变异大于特殊配合力的变异;水稻品种的冷水反应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通88 7、高产102和TR22183等品种的冷水反应较迟钝,并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冷水反应指数(CRI)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亲本中控制秆长及其CRI值的正、负等位基因的频率基本相等,显隐性基因频率基本相同;秆长的表现型值及其CRI值受少数主效基因控制,具有较高的狭义遗传力。穗粒数、穗颈长和结实率及其CRI值与秆长的CRI值呈显著正相关,结实率的CRI值与穗颈长的CRI值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3.
几个常用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P(P-1)/2完全双列杂交设计4,对8个常用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8个性状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在选育亲本或者组配时,不能只考虑一般配合力或者特殊配合力,要综合考察配合力总效应。研究还发现穗粗、株高、穗位高的遗传力较高,在早代进行选择便可收到显著成效;而茎粗、穗行数受环境影响较大,在后期选择方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4.
以白轴绿叶鞘自交系B20为母本、以红轴紫叶鞘DH系D752为父本组配的F1,进行单倍体诱导、自然加倍和DH系鉴定试验。通过卡方检测数据分析和DH群体遗传模型及混合分布方法分析,验证红轴、紫叶鞘单倍体自交结实优势。结果表明,红轴单倍体自交结实穗数量和出苗DH系数量极显著多于白轴,不符合1∶1比例;紫叶鞘DH系数量与绿叶鞘数量比符合1∶1比例,但紫叶鞘DH系占出苗总数比绿叶鞘高11.7%;红轴、白轴单倍体自交结实穗粒数最适模型均为4MG-AI,红轴4对主基因加、上效应估计值均高于白轴,白轴单倍体自交结实穗粒数遗传力比红轴高5.02%。玉米单倍体红轴和紫色叶鞘性状具有结实性优势。同时发现,玉米白轴单倍体个体穗结实力和绿色叶鞘单倍体出苗力显著高于紫色叶鞘单倍体。  相似文献   
95.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两个方面探讨了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参与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让学生亲自动手采样实验、设计实习方案和撰写课程论文等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6.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红小豆多酚工艺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开发利用红小豆加工副产物中的生理活性物质,该研究采用大孔树脂吸附法对煮制红小豆水的多酚类物质进行分离纯化,比较了5种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对红小豆多酚的吸附分离效果,从中筛选出HPD 600型树脂作为理想的吸附剂;研究了 HPD 600树脂对红小豆多酚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该吸附等温线与 Langmuir、Freundlich函数曲线的拟合程度非常高,且采用Langmuir模型的拟合效果略优于Freundlich模型。静态和动态吸附、洗脱试验结果表明:样品液浓度、温度、pH值、乙醇浓度、上样流速及洗脱流速等因素均对HPD 600树脂吸附分离红小豆多酚有影响。较理想的工艺参数为:30℃是较适宜的静态吸附温度;保持煮制红小豆水本身的多酚浓度0.96 mg/mL和pH值6.8,上样体积200 mL,上样流速1.0 mL/min进行动态吸附;吸附饱和平衡后,采用50 mL 60%乙醇溶液,以1.5 mL/min的流速进行动态洗脱。依此得到的红小豆多酚纯化液,其总酚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均有显著提高,约为纯化前的2.2倍。  相似文献   
97.
针对柴油机在低速、大负荷工况下引入EGR(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气体困难的实际情况,该文采用在中冷器后安装一个文丘里管的方法提高对EGR的引射能力。通过计算初步确定了文丘里管的喉口直径,并设计了3种不同结构尺寸的文丘里管,进行了相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气体流量增加,文丘里管的降压作用增强;EGR阀前与文丘里管喉口的压差随着发动机转速先减小后增加,在1 100到1 600 r/min转速范围内,该压差为负值,不利于引入EGR气体;在2 200 r/min时,随着发动机负荷的增加,EGR阀前压力始终大于文丘里管前压力,即使没有文丘里管,发动机也可以顺利引入EGR,但二者压差随着负荷的增加而减小,导致高负荷时EGR率降低;文丘里管的降压作用随发动机负荷的增加而增加,EGR引射能力随负荷的变化不明显;在试验负荷范围内,文丘里管前后的压力损失始终大于5 kPa;在2 200 r/min时,3种喉口直径的文丘里管的EGR引射能力随着负荷的增加均有增强的趋势,但直径较小的文丘里管EGR阀前与喉口压差较大,容易实现较高的EGR率;但在1 600 r/min时,3种文丘里管的EGR引射能力均随着负荷的增加而减小;当扭矩超过470 N·m时,随着文丘里管喉口直径的增加,EGR阀前与文丘里管喉口压差逐渐降低,引入EGR气体的难度逐渐增加。研究结果可为增压中冷柴油机废气再循环系统文丘里管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
为了有效开发利用枸杞子资源,进一步提高枸杞子附加值,该文以新鲜枸杞子为原料,在传统干制工艺的基础上,基于美拉德反应原理,开发熟化枸杞子新产品,并对其活性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熟化枸杞子三段式干制工艺为:干制预处理阶段温度为60℃,时间为12 h;熟化阶段温度为80℃,时间为24 h,相对湿度65%;定型阶段温度45℃,干制6 h即可。制备的熟化枸杞子为黑褐色、酸甜适口、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P0.05)普通干制枸杞子,其总还原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是普通干制枸杞子的1.87倍、1.45倍和2.21倍,是一种较好的抗氧化食品,枸杞子的附加值得到了有效提高,并且该熟化枸杞子的制备工艺简单、成果易转化,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
大豆、花生、红薯、玉米是低丘红壤区主要的夏季旱地作物,研究表明:四种不同作物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作物水势时空分布的趋势一致;大豆(初花期)、玉米(大喇叭口期)、花生(开花结荚期)、红薯(块根膨大期)永久萎蔫时叶水势依次为:-2.3MPa、-2.10MPa、-1.75MPa、-1.30MPa,土壤水势分别为-1.159MPa、-0.818MPa、-1.534MPa、-1.644MPa。正常情况下,作物叶片水势大小及作物耐旱性顺序为:红薯>花生>大豆、玉米。小麦茬口玉米(抽穗期)和大豆(初花期)因叶片水势连续一周分别低于-2.2MPa和-2.3MPa被旱死。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究再生稻发苗肥施量与发苗水层。【方法】以黄华占为试验材料,对发苗肥(头季收获后2 d撒施的肥料;尿素F0:0 kg/hm~2、F1:112.5 kg/hm~2、F2:225 kg/hm~2)和发苗水层(头季收割后15 d内田间的水层;W0:0 cm、W1:2 cm、W2:4 cm、W3:6 cm)进行裂区试验。【结果】F1、F2处理的苗桩比(再生苗数/稻桩数)、再生苗数、再生季产量均显著高于F0,涨幅分别为6.71%~9.40%、10.87%~15.33%、19.33%~20.20%。穗桩比(齐穗期穗数/稻桩数)表现为F2、F1处理均高于F0处理,其中F2处理显著高于F0处理。W2处理的穗桩比最高,W1、W2、W3处理的苗桩比、再生苗数、再生季产量均高于W0处理,其中W2处理的产量比W0处理高13.88%,达到显著水平。发苗肥和发苗水层均能改善再生季发苗环境,提高出苗速度和数量,但是发苗肥的作用更加显著。【结论】发苗水层对黄华占再生季发苗和产量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发苗肥能显著提高黄华占再生季发苗和产量,水肥耦合效应下W2F1处理综合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