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51篇
  免费   485篇
  国内免费   1081篇
林业   389篇
农学   1233篇
基础科学   314篇
  668篇
综合类   4333篇
农作物   829篇
水产渔业   410篇
畜牧兽医   2126篇
园艺   524篇
植物保护   1191篇
  2024年   96篇
  2023年   241篇
  2022年   455篇
  2021年   452篇
  2020年   426篇
  2019年   511篇
  2018年   289篇
  2017年   471篇
  2016年   567篇
  2015年   543篇
  2014年   604篇
  2013年   550篇
  2012年   823篇
  2011年   890篇
  2010年   670篇
  2009年   655篇
  2008年   555篇
  2007年   627篇
  2006年   467篇
  2005年   403篇
  2004年   309篇
  2003年   246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棉铃虫是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围食膜作为昆虫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及有害物质的第一道天然保护性屏障,其上可能存在与Bt抗性相关的受体蛋白。本研究以Bt Cry1Ac抗性和敏感品系的棉铃虫围食膜为对象,采用NuPAGE电泳技术、配体杂交、质谱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技术,测定了围食膜蛋白含量,鉴定了蛋白质的组成及与Bt Cry1Ac毒素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敏感品系围食膜中蛋白含量为22.19%,抗性品系围食膜中蛋白含量为26.99%。抗、感品系棉铃虫围食膜上存在与Cry1Ac毒素结合的6个差异蛋白,推测其中棉铃虫羧酸酯酶蛋白和血影蛋白是2个有意义的抗性相关蛋白,2个新蛋白可能参与Bt抗性。研究证明棉铃虫围食膜上存在Bt结合蛋白且与抗性相关,为进一步明确Bt抗性机制、制定合理的Bt抗性治理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2.
为明确贵州魔芋软腐病菌种类?致病力及分布特点,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贵州主要魔芋种植区软腐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 对icdA, mdh, mtlD, proA, rpoS 等5个管家基因进行了扩增?序列测定, 分别用单基因和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对病菌进行鉴定, 同时采用组织块接种方法测定了不同菌株的致病力?通过组织分离法共分离魔芋软腐病菌株47株; 采用5个管家基因进行分子鉴定, 将病菌分别鉴定为海芋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胡萝卜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和方中达迪基氏菌Dickeya fangzhongdai 3个种, 其中海芋果胶杆菌P.aroidearum为贵州魔芋软腐病主要致病菌, 占分离菌株的70%, 广泛分布在多个地区; 其次为方中达迪基氏菌D. fangzhongdai, 占分离菌株的28%, 也普遍存在于贵州各魔芋种植区; 胡萝卜果胶杆菌P. carotovorum最少, 占分离菌株的2%?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 菌株间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中海芋果胶杆菌不同菌株之间致病力差异较大, 低?中?高致病力菌株都有, 方中达迪基氏菌差异较小, 仅有中?高致病力菌株?本研究确定了贵州魔芋软腐病菌种类?致病力及在贵州的分布特点, 首次报道了海芋果胶杆菌?方中达迪基氏菌是贵州魔芋软腐病的主要病原菌, 进一步加深了对魔芋软腐病及其发生流行的认识, 为软腐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3.
为持续控制小麦叶锈病及促进小麦的抗叶锈病育种工作,2019—2020年自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采集自然感叶锈病的小麦病叶,经分离获得小麦叶锈菌单孢分离物,利用43个小麦叶锈病鉴别寄主材料对其致病类型进行鉴定,并对其毒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170份小麦叶锈菌单孢分离物中共鉴定出67个致病类型,主要致病类型为THS、SHJ、PHS和SHS,出现频率分别为8.8%、7.6%、5.9%和5.9%。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的单孢分离物对携带抗叶锈基因Lr10、Lr12、Lr22a、Lr22b、Lr29、Lr33、Lr35和Lr36的鉴别寄主材料的苗期毒性频率均超过90.0%,而对携带抗叶锈基因Lr9、Lr24、Lr25、Lr28、Lr38、Lr40、Lr41、Lr42、Lr43和Lr13+3ka的鉴别寄主材料的苗期毒性频率均小于10.0%。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显示,3个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对抗叶锈基因Lr1、Lr2a、Lr3、Lr14b、Lr18、Lr21、Lr26、Lr27+31、Lr32和Lr37的毒力存在显著分化。浙江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具有较少的毒性因子(4.73)和毒性值(600...  相似文献   
104.
为更好地利用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野生资源,本研究从我国青藏高原、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以及国外部分地区共采集了1 723份野生披碱草属种质资源,通过表型特征观测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共鉴定出了990份野生老芒麦种质,246份垂穗披碱草种质,并测得老芒麦的DNA含量在5.86~7.30 Gb之间,平均DNA含量为6.66 Gb;垂穗披碱草材料的DNA含量在9.50~10.36 Gb之间,平均DNA含量为9.97 Gb。研究结果显示,在西北、华北以及东北地区的部分野生老芒麦材料在苗期基部叶鞘出现了绒毛,分析发现该表型出现的概率与经度和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海拔、年年均气温以及年平均降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表明老芒麦苗期基部叶鞘绒毛的有无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可能是老芒麦种质应对不同环境类型的适应性机制之一。本研究为老芒麦的形态鉴定提供了新的依据,为老芒麦种质资源挖掘和育种应用提供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05.
稻米营养品质的研究现状及分子改良途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综述了稻米营养品质(蛋白质、赖氨酸和微量营养素)的经典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分子育种的研究现状,并对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法提高稻米营养品质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6.
杂交水稻品种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稳香  胡少奇 《种子》1995,(6):18-19
该试验用幼苗形态鉴定法对杂交裟品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通过特定的温度、光照和药剂处理,杂交一代F1的茎基部呈深红色,而不育系A和保持系B的茎基部无色或仅呈微红色。故可鉴定出F1的纯度,但不能将A与B区分出来。  相似文献   
107.
An algorithm of fault section diagnosis based on topology identification for distribution networks is presented. By decomposing the topologic matrix which describing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into two parts,one part only contain the complex coupling factor ,and the other ignore the complex coupling factor. Using this method, the fault zones in distribution network can be identified and isolated efficiently, and the vertexes of the zones can also be identified automatically. This approach adapts to the changefully network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08.
With the study of minbus's accelerated exterior noise control,the principle of sound intensity measurement was applied,the sound intensity of a minbus's surface noise was tested,and the surface noise distribution was presented.Several identification of noise source methods including sound power,sound intensity contour map,frequency spectrum were used together for surface noise analysis and study.Engine radiation noise and exhaust noise was identified as the major noise sources.On the contrary,car body vibration noise,tyre noise,transmission agent noise,air admission noise just occupied a little proportion of surface sound radiation energy.The research provides the reliable basis to determine main projects of minibus's accelerated exterior noise control.  相似文献   
109.
Operational Deflection Shapes of large scale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can be ex-tracted directly from multipoints response of the operating system by using of the modal shape analy-sis method. Thev can be used for engineers evaluating the practical dynamic beavior of the largescale elecltromechanical system,checking the existence of local reso,iance of the Stibsystem. and in-dentifying the wcakened positions of the rigidity of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measuringand extracting the operational deflection shal1e of the electromecha nical system is given and theavailability of operational deflection shape is proved by analyzing the actual vibration of a large ex-haust fan system as an example.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