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6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92篇
林业   284篇
农学   191篇
基础科学   23篇
  65篇
综合类   1048篇
农作物   119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65篇
园艺   340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研究西葫芦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纵径长度、横径长度和纵横径比之间的关系,找到一种能够快速准确判断小孢子发育时期的方法。【方法】以“春玉2号”为试材,采集第3位次雄花花蕾,测量其纵径、横径长度,计算纵横径比,观察对应的花蕾小孢子发育时期,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观察不同位次上雄花小孢子的发育时期,比较各位次在小孢子相同发育时期花蕾纵径和横径长度的差异性。【结果】花蕾纵径长度和横径长度在四分体时期为0.95~1.05 cm和0.48~0.52 cm,在单核早期为1.06~1.15 cm和0.53~0.55 cm,在单核中后期为1.16~1.25 cm 和0.56~0.59 cm,在双核期为1.26~1.35 cm和0.60~0.63 cm,小孢子各发育时期间花蕾纵横径长度均存在显著差异;“春玉2号”前7个位次上雄花小孢子相同发育时期的花蕾纵径长度或横径长度之间最大差值均为0.04 cm,位次间差异不显著。【结论】“春玉2号”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时,小孢子细胞膜和细胞壁加厚,细胞中出现大液泡,细胞核被挤到细胞的一侧,靠近细胞壁;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纵径长度或横径长度存在相关性,植株前7个位次上任何一朵雄花花蕾的纵径长度或横径长度均可作为判断小孢子发育时期的依据。  相似文献   
82.
以处于蕾期的切花菊品种铁杆为试材,分别于0、4℃各湿藏7、14 d后瓶插催花,研究催花期间花蕾的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变化,为切花菊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随着瓶插时间的延长,每个处理组合花径呈逐渐增大趋势,14 d 4℃处理花径增大最明显,催花7 d达到8.564 cm,比不经过贮藏的对照(CK)长2.501 cm,比7 d 4℃处理长1.485 cm;花枝水分平衡值的变化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4℃湿藏对催花期间花枝水分平衡值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花瓣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催花7 d,MDA含量均上升,CK高于7 d4℃、14 d0℃、14 d4℃各处理,相比催花始期,CK的 MDA含量上升171.77%,而14 d 0℃、14 d 4℃处理分别下降5.44%、6.44%;14 d 0℃、14 d 4℃处理的Pro含量与插花初期相比有所下降,但分别高于CK 18.02%、21.40%。蕾期切花菊在4℃湿藏条件下可以保存14 d,且仍能取得较好的瓶插催花效果。  相似文献   
83.
以红叶石楠芽变带芽茎段为外植体,开展组培快繁技术研究,重点探索6-BA,NAA,IBA浓度组合对变异株系的增殖、生根及性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0.5 mg·L-1NAA+1.5 mg·L-16-BA,变异性状稳定率达到100%;最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0.5 mg·L-1NAA,30 d生根率达到68%,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84.
研究香蕉田间掉蕾规律及发生影响因素,为合理降低香蕉掉蕾率提供科学依据.以威廉斯B6为试材,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解剖分析的方法,对香蕉掉蕾规律和果轴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香蕉掉蕾与母株前期自身长势及生长特性无关,而与抽蕾期果轴发育过程中的变形密切相关.未掉蕾植株的果轴呈自然下垂状,掉蕾植株果轴多数呈异常弯曲状.果穗第1张苞叶展开处出现的弯曲会增加果穗对果轴基部支撑点的力矩,进而诱发掉蕾.抽蕾期作为预防掉蕾的关键时期,应注意采取措施减少果轴弯曲而导致掉蕾.  相似文献   
85.
建立哈密大枣叶片离体再生体系,为遗传转化奠定基础.采用哈密大枣叶片为外植体,研究基本培养基、激素浓度、暗培养时间、AgNO3等因素对离体叶片不定芽诱导的影响,并获得再生植株.MS、NN69、WPM三种培养基相比较,NN69更适合做为诱导愈伤组织的基本培养基;TDZ诱导叶片再生不定芽的效果显著优于 BA;再生培养基中添加1 mg/L AgNO3对不定芽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P <0.05);培养初期经过2周避光培养更有利于提高再生效率;采用10 mg/L维生素 C浸泡15 min可以防止褐化,并能提高不定芽再生率;培养基中添加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或者维生素C,不定芽再生率无显著提高(P >0.05);培养基添加活性炭(AC)会抑制外植体的分化.叶片在 NN69+1.0 mg/L TDZ+0.20 mg/L IBA+AgNO31.0 mg/L培养基上,暗培养2周后转入光照培养,出芽外植体转入 MS+1 mg/L 6GBA+0.20 mg/L IBA 不定芽再生效果最好.不定芽生长至3 cm 以上时,转至0.40 mg/L IBA的1/2MS培养基上进行诱导生根.  相似文献   
86.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五味子花芽形态建成研究的结果表明,五味子花芽性别分化不经历两性过渡阶段,即雄花和雌花的花性分化在形态分化前就已经决定。五味子的花芽分化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长期性,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7.
目的揭示人参花芽形态建成的内在规律性,为人参花芽分化的调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人参花芽分化形态。结果人参的花芽分化从芽苞原基分化开始到花芽形态建成结束经历2年的时间,当人参地上部分处于浆果红熟期时,其越冬芽的分化正处于由叶原基分化向花序原基分化转变的时期。人参花芽分化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  相似文献   
88.
王琴  陈旭  贺亚川  岳远征  胡惠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829-16831
[目的]研究‘梦境’百日草的分化形态及与营养生长的相关性。[方法]观察‘梦境’百日草不同时期顶芽的石蜡制片,并测定其株高、株幅、真叶数和分枝数等生长指标。[结果]‘梦境’百日草花芽分化过程划分为8个时期:营养生长前期、营养生长后期、花序原基分化期、苞片原基分化期、舌状花原基分化期、筒状花原基分化期、筒状花花冠和雄蕊原基分化期、筒状花雌蕊原基分化期;通过各生长指标的观测,得到了花芽分化时期与各生长指标间的回归方程。[结论]‘梦境’百日草各生长指标与花芽分化时期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其中,播种天数与花芽分化时期间的相关性最大。  相似文献   
89.
以扶芳藤无芽茎段和下胚轴为外植体,建立了稳定高效的不定芽再生体系。MS+6-BA 1.5 mg/L+IBA0.1 mg/L对诱导无芽茎段产生不定芽最为有利,再生率为82.6%。以下胚轴为外植体时,预培养50 d更有利于不定芽的诱导,中浓度的6-BA(1.3 mg/L和1.5 mg/L)对直接分化产生不定芽有利,培养基MS+6-BA1.5 mg/L+NAA0.1 mg/L上不定芽再生率最高,达到95.7%。以绵白糖和蔗糖为碳源均能达到较好的再生效果(80%以上),以葡萄糖为碳源时再生率虽然高达100%,但玻璃化严重。生根培养基以1/2 MS+IAA(0.7 mg/L)最好,生根率高达92.9%,经驯化后移栽成活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90.
采用石蜡切片的办法对比观察台阁品种‘大富贵’和托桂品种‘莲台’花芽分化的过程。研究表明,托桂品种‘莲台’花芽分化过程与前人报道的芍药花芽分化过程相似,分为苞片原基分化期、萼片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雌蕊原基分化期及雄蕊原基瓣化期共6个时期;而台阁型品种‘大富贵’花芽分化前期与‘莲台’相似,然而在雄蕊原基分化期以后,并不相继产生雌蕊原基,而是在此部位又出现花瓣原基,随后出现雄蕊原基、雌蕊原基,发育形成"上方花",最终上下两花重叠,形成台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