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6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343篇
林业   133篇
农学   578篇
基础科学   5篇
  146篇
综合类   2109篇
农作物   406篇
水产渔业   298篇
畜牧兽医   780篇
园艺   250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226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47篇
  2008年   287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126篇
  1996年   146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145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122篇
  1991年   137篇
  1990年   91篇
  1989年   105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唐敏  龙春林  杨德 《中国蔬菜》2006,1(2):43-44
菜蓟(Cynara scolymus.L.)又称洋蓟、朝鲜蓟、法国百合、洋百合,为菊科菜蓟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染色体数目2n=2x=34。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目前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南非、澳大利亚和美国均有大面积栽培。我国上海、浙江、山东等地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引种,但终因气候因素限制未能形成产业。云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优越气候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很适于洋蓟的栽培,目前栽培面积已达2000hm^2,但由于引进栽培品种适应性差,加之缺乏全面的栽培技术指导及管理措施,造成洋蓟商业化生产产量低,品质较差,经济效益不高的局面。为开拓洋蓟的国际市场,使其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笔者通过对国外引进的两个品种进行栽培试验和品质性状比较分析,总结出适于云南地区的一套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2.
未来作物改良的最大希望在于有用外源基因的导入,远缘杂交是导入外源有用基因的主要途径之一。基于笔者近年来在甜瓜属(Cucumis)种间杂交所取得的进展,本文综述了甜瓜属种间杂交双二倍体、异源三倍体、单体异附加系和异源易位系的合成、鉴定和定性研究,以及对外源有用基因,包括抗病、抗逆性的转导利用情况,并展望了这些特异种质资源在甜瓜属作物的遗传和品种改良上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3.
在已掌握甘蓝型油菜―萝卜附加系染色体构成,并构建萝卜分子连锁图谱的基础上,以甘蓝型油菜―萝卜附加系为材料,利用(dp)RAPD分子标记技术,筛选附加系中外源萝卜9条染色体(A~I)的分子标记,为进一步研究萝卜染色体与连锁群对应关系奠定基础.试验筛选了576个随机引物(组合),有413个能从附加系中扩增出萝卜染色体的(dp)RAPD标记,平均有效引物(组合)占71.7%,其中RAPD反应有效引物率67.7%,dpRAPD反应有效引物率73.2%.试验共得到899个萝卜染色体(dp)RAPD标记,包括354个RAPD标记和545个dpRAPD标记,覆盖萝卜整个基因组的全部9条染色体,不同染色体的标记数目变化范围在41~160,其中最多的是染色体C,最少的是染色体I.  相似文献   
114.
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得山羊乳腺细胞原代培养物。根据山羊乳腺成纤维细胞与上皮细胞对胰蛋白酶的敏感性不同将二者分离纯化,对细胞生长特性进行了光镜观察。结果如下:细胞可形成闭合型细胞群和开放型细胞群。乳腺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混生时,细胞之间形成许多腔状结构。纯化的乳腺上皮细胞通过单细胞悬浮后传代,部分细胞形成岛屿状聚集,部分细胞以贴壁的自由单个细胞散在形式存在。上皮细胞增殖可形成圆顶型结构,呈乳头状,称之为乳球体;可产生乳腺上皮细胞并分泌乳汁。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含不同的细胞类型.大多数上皮细胞呈短梭形或多角形。细胞之间紧密相靠。互相衔接。连接成片,呈蜂窝状;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仁2~4枚;部分细胞呈圆饼状,体积较大;出现部分长形细胞;接触抑制的上皮细胞形态不均一。纯化的山羊乳腺上皮细胞传代至第15代时其生长仍正常,经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表面微绒毛极为发达,细胞质中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丰富,细胞质内有大量脂滴及小泡,表明第15代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增殖活力旺盛。染色体数目分析表明.该细胞系稳定,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细胞不发生转化。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系的细胞染色体数目为60.染色体组型为2n=60。  相似文献   
115.
众所周知,X染色体与Y染色体在动物的性别决定中具有同等的作用。但随着分子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认为不能将它们二者看作在性别决定中具有同等的作用。实际上性别决定的关键只在于Y染色体,Y染色体的有无分别决定雄性或雌性。其核心是Y染色体将未分化的性腺导向睾丸的分化,缺少Y染色体则向卵巢发育,两者之间的其他差异都是第二位的,  相似文献   
116.
禽类的性别决定机制迄今尚无定论,目前较为公认的有以下几种假说:一是W染色体上携带性别决定基因(类似于哺乳动物的SRY)决定着个体的雌性化发育;二是Z染色体上某些基因的过表达(即不受剂量补偿效应限制)引发了个体的雄性化发育;三是前2种机制共同作用。已知禽类的性别决定候选基因有W染色体上的FET1、ASW和Z染色体上的DMRT1基因。此外,常染色体上的许多基因也参与禽类的性别决定和分化过程,如SOX9,AMH,cFOXL,CYP19A1等。  相似文献   
117.
动物精子的性别可通过流式精子分选仪和DNA标识进行鉴定,而利用鉴定性别的精子(即性控精子)并借助人工授精技术或其它授精技术产生的后代,在过去5年中估计已多达30000个(其中大多数是母牛)。有关文献资料证明,能有效地区分X精子和Y精子的唯一标记物是精子染色体中的DNA。众所周知,目前世界各地采用的方法是Beltsville精子分选技术,该技术根据X精子群和Y精子群中DNA相对含量上的差异,用荧光染液(Hoechst33342染液)标记精子,随后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经荧光标记的精子,从而达到分离精子的目的。目前,X精子或Y精子正常的生产速度是每小时1500万个,该项技术已在家畜、实验动物和动物园动物中应用,如果将该技术应用在人上,在预选后代性别比例上可达90%~95%的成功率。因动物品种不同,性控精子在动物体内的授精部位也不相同。常规的人工授精技术、宫内授精技术、输卵管内授精技术、用于胚胎移植的体外受精(in-vitro fertilization,IVF)技术或子宫角深部授精技术均能有效地使动物怀孕,至于利用哪种技术进行性控精子的精则取决于动物品种。尽管所有动物都能获得高纯度的分选精子,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利用低剂量精子还难以让母猪怀孕。子宫角深部授精技术每次授精0.5~1.00亿个性控精子已能产生可喜的效果:利用特制的输精管,输入常规人工授精所需精子量的五十分之一的性控精子,足以使动物怀孕。性控精子通过常规的授精技术能够被猪成功利用前,还需重新设计输精管,同时输精的次数和每次授精时精子数量也需作进一步的研究。分选精子的低温保存技术已被牛人工授精普遍采用。尽管已能利用冷冻的性别分选精子生产小猪,但是性别分选精子经冷冻和解冻处理后在常规生产中的应用还未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本文将讨论猪精子性别分选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发展趋势,并重点探讨将性别分选技术应用于养猪生产中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技术开发。  相似文献   
118.
切花菊14个品种的核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畅  陈发棣  赵宏波  房伟民 《园艺学报》2007,34(5):1235-1242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不同花序类型、不同花色的14个切花菊品种进行了核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1)间期核均为复杂染色中心型,前期染色体属于中间型。(2)体细胞染色体在品种内和品种间均呈现多数目性,染色体数变动范围在48~56之间,以54条为主。(3)核型呈现多样性,由中部、近中部和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神马’、‘小红娘’、‘九月黄’和‘小菊双色’有1或2条随体染色体染色体相对长度为2.04%~5.26%;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2.39%~67.32%;‘长紫’、‘意大利红’、‘小红娘’和‘阿里格斯’核型类型为“2B”,其它品种为“2A”型。(4)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除‘清露’外均正常。基于观察结果分析了切花菊核型多样性及进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9.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