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2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142篇
林业   8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5篇
  76篇
综合类   695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732篇
畜牧兽医   472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4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鳖嗜水气单胞菌疫苗的试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嗜水气单胞菌能引起人和动物的疾病。我国的许多淡水鱼类的暴发病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孙其焕等1991,陈怀青和陆承平1991]。暴发病的流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渔业的发展。近年来各种名特水产品的养殖也正在受这种细菌的危害[孙佩芳等1996,陆宏达和金丽华1996]。一味地应用抗生素及化学药物将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且效果不很明显。因此开发一种有效的疫苗势在必行。国外商品性鱼用疫苗在七十年代中已开始生产,国内也在研究试制[杨先乐等1989,许淑英等1994,孙建和和陆承平1995]。本实验室人员从患穿孔病的鳖上分离到…  相似文献   
52.
53.
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微生物方法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110例中华鳖自然病例,采用病理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鳖红脖子为主的急性败血症病型,其肉眼病变以肝和肾肿大、出血,消化道严重出血、水肿,鳃状组织出血、坏死为主要变化;显微病变以全身各主要器官的细胞广泛性破坏,出血,溶血为特征;实质器官中以肝细胞被破坏最为严重,表现肝细胞空泡变性,细胞破碎、消失,有的只剩下肝组织结构的网状支架。文中还结合观察结果对中华鳖嗜  相似文献   
54.
研究了培养基酸碱度(pH)、镁离子(Mg^2 )、细菌接种量及小牛血清对4种喹诺酮药物抑制鱼类体外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rrmnas hydrophil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为7和8时,4种药物的MIC和MBC均最小,当pH升高或降低时,MIC和MBC均明显升高,抑菌活性明显降低。Mg^2 对4种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Mg^2 浓度的升高,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MIC和MBC均升高;当Mg^2 浓度为0~2.0mg/mL时,二氟沙星的MIC无明显变化;Mg^2 浓度为1.0mg/mL时,二氟沙星的MBC由0.8μg/mL上升到3.2μg/mL,单诺沙星的MIC为0.00625μg/mL,但随着Mg^2 浓度的增加,MIC和MBC均有升高。细菌接种量为10^2~10^5 CFU/mL时,环丙沙星和二氟沙星的MIC和MBC均无变化,只有当菌数增至10^6 CFU/mL时,MIC和MBC才开始随着接种细菌量的增加而增加。血清能明显降低4种喹诺酮类药物的体外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55.
报道了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 Z-1菌株连续传代培养特性、免疫原性及毒力的稳定性.将Z-1菌株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连续传代至第35代[Z-1(35)],分别检测Z-1(1)、Z-1(5)、Z-1(15)、Z-1(25)和Z-1(35)的培养特性、菌体抗原性及毒力.结果表明:连续传代至35代,Z-1菌株的培养特性、免疫原性及毒力没有显著差异;Z-1株可作为理想的疫苗生产株.  相似文献   
56.
研究了培养基酸碱度(pH)、镁离子(Mg2+)、细菌接种量及小牛血清对4种喹诺酮药物抑制鱼类体外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为7和8时,4种药物的MIC和MBC均最小,当pH升高或降低时,MIC和MBC均明显升高,抑菌活性明显降低。Mg2+对4种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Mg2+浓度的升高,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MIC和MBC均升高;当Mg2+浓度为0~2 0mg/mL时,二氟沙星的MIC无明显变化;Mg2+浓度为1 0mg/mL时,二氟沙星的MBC由0 8μg/mL上升到3 2μg/mL,单诺沙星的MIC为0 00625μg/mL,但随着Mg2+浓度的增加,MIC和MBC均有升高。细菌接种量为102~105CFU/mL时,环丙沙星和二氟沙星的MIC和MBC均无变化,只有当菌数增至106CFU/mL时,MIC和MBC才开始随着接种细菌量的增加而增加。血清能明显降低4种喹诺酮类药物的体外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57.
Ⅱ耆水气单胞菌β-hemA重组菌表达产物ISCOMs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嗜水气单胞菌β-hemA重组菌PCB的培养上清液经硫酸铵梯度沉淀粗提毒素蛋白质,并在pH2.5的柠檬酸缓冲液里酸化处理以暴露其疏水区,经Mega-10裂解后与QuilA结合制备ISCOMMs,电镜下可观察到30~40nm的多面体的笼格状颗粒结构。经鳗鱼的免疫保护试验证实.ISCOMs组(每尾40~80μg)保护率高达100%,同剂量的溶血素 弗氏佐剂组可达62.5%,未加佐剂的溶血素只有50%。  相似文献   
58.
鱼血清转铁蛋白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在铁限制培养基(M70-Fe)中培养,并用铬天青S(CAS)方法分析,不能产生可检测的含铁细胞;培养两周后,该菌在蓝色的琼脂培养基上产生围绕细菌菌落的清晰的橘黄色晕轮。但在鲫鱼血清中培养36h后,便达到了对数生长期。表明嗜水气单胞菌依靠夺取血清中的铁,可以正常生长;而在铁限制培养时,则难以存活。以细菌胞外蛋白酶消化鱼类血清,并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后进行原位铁结合试验,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胞外蛋白酶只能通过降解血清中转铁蛋白以外的含铁蛋白来补偿含铁细胞中的铁,而含铁转铁蛋白和脱铁转铁蛋白均不能被胞外蛋白酶消化,仍有很强的铁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59.
配制添加不同浓度壳聚糖(0、0.2%、0.4%、0.6%、0.8%、1.0%)的6组实验饲料,网箱养殖淡水白鲳(Colossoma brachypomum)(82.26±5.13)g 60 d,探讨壳聚糖对淡水白鲳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和其在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结果表明:0.6%组末体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0、0.2%、0.4%和1.0%组(P<0.05);0.6%、0.8%和1.0%组脏体比显著低于0、0.2%和0.4%组(P<0.05);0.6%、0.8%和1.0%组肝体比显著低于0组(P<0.05);0.6%组溶菌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0和0.2%组(P<0.05);0.6%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0.6%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0和0.2%组(P<0.05);用嗜水气单胞菌对淡水白鲳进行攻毒后的14 d内,0.6%、0.8%和1.0%组的死亡率显著低于0组(P<0.05)。综合各项实验指标,淡水白鲳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壳聚糖能提高其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以及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力,适宜添加量0.6%~0.8%。  相似文献   
60.
以长白山林蛙中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为材料,对嗜水气单胞菌气溶素基因进行克隆、序列分析及基因表达等研究,为嗜水气单胞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依据。通过实验成功克隆了气溶素基因,大小为1163bp,对其进行同源性检测,与基因库中DQ186611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EX-Aer,在大肠杆菌BL21中获得表达,蛋白分子量约为69ku,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