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篇
  1篇
综合类   29篇
水产渔业   68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观察和记录了黄条鰤(Seriolaaureovittata)早期生活史阶段生长发育的形态与数量特征,描述了胚胎和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表观特征与生长特性。黄条鰤成熟卵子为透明的圆球形浮性卵,卵径(1.48±0.04)mm,单油球,油球径(0.37±0.02) mm。在水温(21.5±0.5)℃,盐度32, pH 8.0~8.2条件下,受精卵历经73 h 40 min破膜孵化。初孵仔鱼全长(4.23±0.39) mm,卵黄囊长椭圆形,长度约为全长的1/3。3日龄仔鱼全长(4.61±0.43) mm,开口,卵黄囊消耗95%,眼睛变为黑色,鳔原基形成。4日龄仔鱼全长(4.57±0.88) mm,肛门与外界联通,开始摄食轮虫。5日龄仔鱼全长(4.68±0.25) mm,卵黄囊耗尽,鳔开始充气。油球在8日龄消耗完毕,仔鱼全长(5.14±0.36) mm,完全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7日龄仔鱼全长(4.79±0.36) mm,鳔充气变为亮泡状。初孵仔鱼消化道细而直,随着仔鱼发育,消化道变得粗大,肠道内褶回增多,在10日龄仔鱼全长(5.19±0.37)mm,形成第一个肠道生理弯曲,15日龄仔鱼全长(5.71±0.50)mm,形成第二个肠道生理弯曲,消化能力不断增强。脊椎末端弯曲在15日龄开始,至25日龄全长(8.66±1.06)mm,弯曲过程完成。35日龄稚鱼全长(20.04±1.56)mm,各鳍条数与成鱼一致。60日龄幼鱼全长(65.06±1.94) mm,鳞片形成。80日龄幼鱼全长(134.05±3.25) mm,体表出现一条纵向横贯眼睛和尾椎末端的浅黄色色素带,在体态上与成体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52.
为认识消化道菌群结构在宿主营养代谢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探讨饵料菌群对其的影响,采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黄条鰤(Seriola lalandi)幼鱼一个完整摄食周期内的消化道菌群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解析其与饵料菌群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相似文献   
53.
新疆3种雅罗鱼的多元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揭示高体雅罗鱼(Leuciscus idus)、贝加尔雅罗鱼(Leuciscus baicalensis)和准噶尔雅罗鱼(Leuciscus merzbacheri)的形态信息和规律,指导新疆雅罗鱼物种的识别、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判别分析,对 3 种鱼的 11 个可量指标和 18 个框架指标进行了多元形态差异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提取 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 57.71%、9.019%、6.502%,累积贡献率为 73.23%;主成分 1 的贡献指标主要集中于头部和尾柄部,头部指标主要包括 HL/BL、 ML/BL、 SL/BL、 L1-2/BL、 L1-3/BL和 L2-3/BL共计 6个指标,尾柄部包括 CL/BL、L6-8/BL、L6-8/BL、L7-8/BL 和 L8-9/BL 共计 5 个指标。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高体雅罗鱼和贝加尔雅罗鱼亲缘关系较近,高体雅罗鱼、贝加尔雅罗鱼与准噶尔雅罗鱼亲缘关系较远。判别分析筛选出 11 个指标(集中于头部和尾柄部),建立了新疆 3种雅罗鱼的形态判别函数,将 3种鱼的数据代入函数,得到高体雅罗鱼与贝加尔雅罗鱼之间相互判错的概率大,与准噶尔雅罗鱼之间判错的概率均较小;高体雅罗鱼与贝加尔雅罗鱼的个体判别准确率(P1、P2)均为 80%以上,准噶尔雅罗鱼的个体判别准确率(P1、P2)达到 95%以上;非交互验证综合判别率为 91.2%,交互验证综合判别率为 89.4%,两种综合判别率均高且接近,认为判别公式是可信的。新疆 3 种雅罗鱼被分为两支群体,彼此之间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头部和尾柄部,且能够用多元回归函数进行判别。  相似文献   
54.
利用2b-RAD技术对119尾黄条鰤(Seriola lalandi)个体进行测序,共获得黄条鰤SNP分子标记26665个,对黄条鰤个体的体质量和全长这2个重要生长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与体质量和全长性状相关的SNP位点和候选基因。结果显示,黄条鰤体质量性状中共筛选到17个体质量显著关联的SNP位点,找到17个可能的候选基因,全长性状共筛选到12个潜在显著关联位点,找到12个可能的候选基因。利用KEGG数据库对可能的候选基因进行Pathway分析,得知候选基因主要参与了细胞或组织生长发育相关的代谢通路调控过程,可能是影响黄条鰤生长性状密切相关的重要候选SNP位点和功能基因,结果可为今后黄条鰤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育种提供遗传信息资料积累。  相似文献   
55.
将水族箱分成左右2等份,每部份为0.50m×0.45m×0.50m,一侧为白色背景,另一侧用不同颜色的卡纸贴于箱外底部及背面,形成不同颜色的背景,在水深0.25 m的增氧曝气48 h自来水和自然光照下,研究全长3.4~5.3 cm的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和全长3.2~6.1 cm的麦穗鱼Pseudo...  相似文献   
56.
文章采用X光射线法结合生物生态消化法,对高体(鲫)(Seriola dumerili)个体中轴骨骼进行了消化、拍照及描述性统计.研究发现高体(鱼师)中轴骨骼包括头骨和脊柱,头骨分为脑颅和咽颅两部分,脑颅分为筛区、眼区、耳区、枕区4区及围眶骨系,咽颅分为颌弓、舌弓、鳃弓3区及鳃盖骨系;高体(鱼师)躯干支撑结构为脊柱,脊柱...  相似文献   
57.
牛磺酸、γ-氨基丁酸对高体鳑鮍抗缺氧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设置5种不同质量分数的牛磺酸、γ-氨基丁酸溶液,在50 mL倒置的锥形瓶中,研究了它们对高体鳑鮍抗缺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牛磺酸、γ-氨基丁酸均能增强高体鳑鮍抗缺氧能力,0.10%和0.30%的牛磺酸溶液对提高高体鳑鮍抗缺氧能力有极显著和显著作用;0.15%的γ-氨基丁酸溶液对提高高体鳑鮍抗缺氧能力有极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在急性低氧胁迫下的应激响应机制。[方法]将体质量(621.13±63.29)g的黄条鰤置于养殖水槽中,通过药物调节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使其控制在(2.0±0.2)mg/L内,分别急性低氧胁迫0(对照组)、2、4和6 h,分析其肝脏和肌肉中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结果]急性低氧胁迫后,黄条鰤肝脏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降低,与胁迫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胁迫前相比显著升高(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随着胁迫时间的变化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都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急性低氧胁迫后,在黄条鰤肌肉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降低(P<0.05),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则显著升高(P<0.05)。[结论]急性低氧胁迫会影响鱼体肝脏和肌肉中的抗氧化酶及磷酸酶的活性,在低氧胁迫过程中黄条鰤会通过调节抗氧化酶的活性来激活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从而保护机体免受缺氧导致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59.
为了解环境因子对五条鰤Seriola quinqueradiata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分析综合运用水温和光照调节对其性腺发育成熟度及与繁殖相关的促卵泡激素基因(fshβ)和黄体生成素基因(lhβ)表达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组和处理组(每组水槽放置20尾鱼),对照组为自然水温和光照饲养,处理组在水温恒定20℃和光照10L:1...  相似文献   
60.
使用采集于湖北省大冶市保安湖的16尾性成熟的雌性高体鳑鲏为实验对象,利用T形迷宫装置,研究在有一个标记物和无标记物情况下高体鳑鲏的空间学习与记忆能力。结果表明高体鳑鲏具有很好的空间学习与记忆能力。而且在有一个标记物(视觉提示)存在时高体鳑鲏学习能力较强,这可能揭示出不同的学习策略对记忆形成快慢有影响,路标的视觉提示作用能够起到比自身方向感更强烈的刺激记忆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