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3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59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3篇
  3篇
综合类   222篇
水产渔业   651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现代渔业信息》2010,25(6):33-33
2004年前后在日本国内掀起了一股养殖蓝金枪鱼热后,日本养殖的蓝金枪鱼产量迅速地在增加,2005年的产量从2004年的2500t增至3000t,2006年又增至3500t,2007年又增至4500t,2008年又增至5630t,2009年的产量,在初期时的计划产量为7230t,但最终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122.
东海中北部小眼绿鳍鱼的摄食习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年5月~2009年2月期间采集的渔获样品,对东海中北部小眼绿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胃含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眼绿鱼食物组成以磷虾类(IRI=1308.55)为主,其次依次为长尾类(IRI=563.09)、鱼类(IRI=170.59)和糠虾类(IRI=31.85);其优势饵料种类为太平洋磷虾、细巧仿对虾、细螯虾、戴氏赤虾、六丝矛尾鰕虎鱼、漂浮小井伊糠虾等。小眼绿鱼终年摄食,其摄食率为83.25%,最高饱满指数达171.86‰,平均饱满指数18.84‰,这表明小眼绿鱼具有较强的摄食强度。同时单因素方差检验表明,小眼绿鱼的摄食强度无显著的季节变化,而有显著的体长变化。  相似文献   
123.
运用综合对比分析法,对黄鲷(Sparuslatus)养殖中定期泼洒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formis)De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施用地衣芽孢杆菌De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水体环境和养殖生产性能,使养殖黄鲷的成活率、体长增长率和体质量增长率分别提高18.2%、21.0%和312%;显著降低水中氨氮(NH3-N)、亚硝酸盐(NO2^-N)、活性磷酸盐(PO;一一P)质量浓度及底泥中有机碳的质量分数(P〈0.05),其中养殖前、后期的底泥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较对照组降低49.77%和22.63%,NO2^-N、PO4^3-P质量浓度则总体较对照组降低25.82%和41.00%,NH3-N质量浓度在养殖前、中和后期较对照组降低36.33%、18.10%和14.28%;水体中弧菌数量在养殖后期较对照组降低61.76%,底泥中的总异养细菌数量在养殖中、后期较对照组提高38.61%,整个养殖期间水体及底泥中的芽孢杆菌数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5.34%和26.37%。  相似文献   
124.
南海金枪鱼和鸢乌贼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南海中南部深水区蕴藏着丰富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和黄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等大洋性中上层生物资源。文章分别介绍了南海金枪鱼和鸢乌贼的渔业与资源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相关渔业的发展前景,并提出南海大洋性生物资源开发应以鸢乌贼灯光罩网渔业为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25.
为探究投喂频率对绿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生长、生理指标及肝脏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设5个投喂频率,分别为1、2、3、4和5次/d (分别简称为F1、F2、F3、F4和F5),每个处理组设3个平行,每缸养殖30尾鱼[(6.47±0.56) g]。实验期间,水温为17℃~ 26℃,盐度为30~31,pH为6.8~7.6,溶解氧≥5 mg/L,养殖周期为30 d。结果表明,不同投喂频率对绿马面鲀幼鱼的生长、体成分、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均有影响。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绿马面鲀幼鱼的摄食和生长均呈上升趋势,F5组数值最大,摄食率为3.95%,增重率为347.19%,特定生长率为5.07%/d,增重率为F1组的2倍多。F1组的肥满度为1.79,显著低于其他4组(P<0.05);肝体比逐渐升高,F4和F5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增加投喂频率,鱼体的粗蛋白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F2组最高,为59.82%;粗脂肪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F5组最高,为31.23%。胰蛋白酶活性随投喂频率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F3组活性最低,为37.48 U/μg prot;脂肪酶活性逐渐升高,F5组最高,为2.67 U/g prot;淀粉酶活性不受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最高均在F5组,分别为14.71 U/mg prot、250.32 U/mg prot和2.73 nmol/mg。肝脏中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不受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基于绿马面鲀幼鱼的生长性能和生理效应的综合考虑,其最适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126.
本实验以平均初始体重为15.60 g的红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饲料中蛋白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氮排泄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设计两因素三水平(2×3)实验,配制3种不同蛋白梯度(38.87%、45.55%和51.00%,干重)的等脂实验饲料,设置3个密度梯度为1.53 kg/m^3(0.196 m3体积的实验桶,每桶20尾鱼)、2.30 kg/m^3(每桶30尾鱼)和3.06 kg/m^3(每桶40尾鱼)。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养殖实验为期56 d,在室内流水系统内进行。结果显示,增重率在高、中蛋白组显著高于低蛋白组(P<0.05),但当饲料蛋白含量一定时,养殖密度对增重率没有显著性影响。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鱼体常规成分没有显著性影响。当饲料蛋白一定时,高密度组的血清总蛋白和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中密度组(P<0.05)。血清总蛋白含量在低蛋白组显著高于中蛋白组(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在低蛋白组显著高于高蛋白组(P<0.05)。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氨氮排泄没有显著性交互作用。静水投喂3 h后,氨氮排泄率在高密度组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研究表明,45.55%饲料蛋白质含量已经能够满足红东方鲀幼鱼正常生长的需求。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性能和氨氮排泄没有显著性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7.
128.
海南陵水小型金枪鱼驯养基地在小头鲔(Euthynnus affinis)养殖过程中发现有寄生虫附着现象,文章对小头鲔寄生虫进行了分离、形态观察及18S、28S rR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经18S rRNA分子鉴定,该寄生虫与Branchiomma sp.相似性为99.13%;而28S rRNA显示,该寄生虫与黑斑缨虫B.nigromaculatum相似性为100%,与Branchiomma sp.(EF116223.1)相似性为99.12%。形态观察发现,该寄生虫虫体呈墨绿色、棕黄色或红棕色,具鳃冠,全长30~90 mm,寄生于小头鲔鳃弓后缘的体表及胸中后部。该寄生虫由鳃冠、胸区和腹区组成,无钙质管,其消化道包括口、口腔、咽、肠、肛门等,与黑斑缨虫存在少许生活习性和形态差别。因此,该寄生虫是否为缨虫属(Branchiomma)、黑斑缨虫(B.nigromaculatum),仍需进一步验证。该虫附着于小头鲔体表后,小头鲔摄食量明显下降,游泳速度加快,易受惊吓。采用甲醛浸泡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后小头鲔成活率为75.9%。  相似文献   
129.
基于集成学习的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2008—2015年南太平洋长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延绳钓渔业数据,结合11个环境指标(海表温度、叶绿素a (Chl-a)浓度、海表温度距平、叶绿素距平、海表温度梯度、叶绿素梯度、海平面异常以及渔区格网对应的前后各1个月海表温度和叶绿素值)和3个时空指标(月、经度和纬度),并基于6种集成学习模型,以月为时间分辨率、0.5°×0.5°为空间分辨率,开展了南太平洋长金枪鱼渔场模型构建和预报研究。模型通过10折交叉验证和网格搜索思想确定最佳参数,采用的随机森林、Bagging决策树、C5.0决策树、梯度提升决策树、AdaBoost、Stacking集成模型分别取得了75.52%、73.87%、72.99%、71.14%、71.33%、75.84%的分类准确率。经对比,Stacking集成模型准确率最高。利用2015年环境数据进行预报精度检验,预报总体准确率为63.86%~82.14%,平均70.99%;高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渔区预报准确率为62.71%~97.85%,平均78.76%。结果表明Stacking集成模型对南太平洋长金枪鱼渔场的预报具有较好的效果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0.
基于GAM 的吉尔伯特群岛海域黄鳍金枪鱼栖息地综合指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宋利明  武亚苹 《水产学报》2013,37(8):1250-1261
为了可持续利用黄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资源,本文利用2009年10月~12月吉尔伯特群岛海域海上实测的34个站点海洋环境垂直剖面数据,黄金枪鱼渔获率数据,应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 进行建模,预测渔获率,并通过wilcoxon检验来判断预测渔获率与名义渔获率是否存在显著相关性。根据预测渔获率估算黄金枪鱼的栖息地综合指数(IHI),通过对各水层IHI均值分析和Pearson相关系数,判断该方法的预测能力。使用2010年11月~2011年1月在吉尔伯特群岛海域实测的16个站点40~80m水层和0~240m水体的环境数据,验证模型。结果表明:(1)拟合的各水层的IHI值分布各不相同,各水层中影响黄金枪鱼分布的因子各不相同,黄金枪鱼主要栖息在40~120m水层;(2)2010年数据验证结果表明,GAM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好;(3)GAM在筛选影响黄金枪鱼分布的因子时比较有效,能反应黄金枪鱼渔获率与环境因子之间的非线性关系;(4)可通过GAM建立IHI指数模型来分析大洋性鱼类栖息地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