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水产渔业   128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1.
2004年8月,在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小沙镇浙江华兴海水种苗有限公司以日龄为56d的黄姑鱼(Nibeaalbiflora)幼鱼作为实验动物,开展Hg^2+、Zn^2+、Cr^6+对黄姑鱼幼鱼的急性毒性和加和等毒性强度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Hg^2+对黄姑鱼幼鱼24h、48h、72h、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7523mg/L、0.6616mg/L、0.5618mg/L、0.4959mg/L;Zn^2+对黄姑鱼幼鱼24h、48h、72h、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2.9908mg/L、18.4576mg/L、14.5306mg/L、11.5833mg/L;Cr^6+对黄姑鱼幼鱼24h、48h、72h、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8.7654mg/L、16.7415mg/L、15.4521mg/L、13.1276mg/L。黄姑鱼幼鱼对Cr6’、Zn^2+、Hg^2+96h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1.31mg/L、1.16mg/L和0.050mg/L。各重金属离子毒性由大到小依次为Hg^2+、Zn^2+、Cr^6+,Hg^2+-Zn^2+、Hg^2+,Cr^6+对黄姑鱼幼鱼的96h联合急性毒性表现为协同作用。Zn^2+-Cr^6+对黄姑鱼幼鱼的96h联合急性毒性表现为,低毒性强度的Zn^2+对Cr^6+具拮抗作用Cr^6+毒性强度略高于Zn^2+时表现为相互独立作用,当Zn^2+毒性强度高于Cr^6+时则表现为协同作用。并就Hg^2+、Zn^2+、Cr^6+对黄姑鱼幼鱼的急性致毒效应特征,黄姑鱼幼鱼对Hg^2+、Zn^2+、Cr^6+的安全浓度以及Cr^6+-Zn^2+、Cr^6+-Hg^2+与Zn^2+-Hg^2+对黄姑鱼幼鱼的联合毒性效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2.
黄姑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韩志强 《水产学报》2006,30(5):640-646
对青岛和厦门黄姑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AFLP分析,5对选择性引物在两个群体47个个体中,共扩增出461个位点,多态位点265个。青岛和厦门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51.70%、51.99%,0.1022、0.0996,0.1643、0.1622;两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在同一水平上。基因分化系数Gst、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和AMOVA分析均显示黄姑鱼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个体间,而群体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群体的显性基因型频率分布和位点差异数分布显示两个群体有基本相同的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黄姑鱼青岛和厦门群体间无明显的遗传差异,群体间有明显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23.
一、网箱养殖网箱的网目规格分别为15毫米、20毫米、35毫米和50毫米;网箱规格分别为3.5×2.5×1.5米、3.5×2.5×2.5米、3.5×2.5×3.5米和3.5×2.5×5米。15毫米网目是无结的机结网片加工而成;20毫米网目是有结的机结网片加工而成,网线为12丝;35毫米网目是有结人工编制网,网线为24丝;50毫米网目是有结人工编制网,网线为45丝。前三种网目规格适用于养殖4公斤以下的幼鱼,后一种规格适用于养殖4公斤以上的幼鱼和亲鱼。幼鱼从全长50~70毫米养殖到90~120毫米,使用15毫米网目的网箱;全长90~1200毫米养殖到210~230毫米,使用20毫米网目;全长达…  相似文献   
24.
运用RT-PCR和RACE技术,首次克隆了双棘黄姑鱼(Protonibea diacanthus)的IGF2 cDNA。双棘黄姑鱼IGF2cDNA全长842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648bp,5′非翻译区为125bp,3′非翻译区为69bp。IGF2前体mRNA编码215个氨基酸,成熟肽为71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多重氨基酸比对结果显示,双棘黄姑鱼与其他鱼类IGF2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同源性分析表明,双棘黄姑鱼IGF2氨基酸序列与同属鲈形目的斜带石斑鱼、金头鲷、罗非鱼同源性分别为95.8%、95.3%和91.2%。系统进化树结果与同源性分析结果相似,双棘黄姑鱼IGF2基因首先与同属鲈形目的斜带石斑鱼、金头鲷、罗非鱼类聚,再与虹鳟、牙鲆、黄颡鱼的IGF2和斑马鱼IGF2b基因聚为一支,最后与斑马鱼IGF2a类聚为鱼类IGF2基因。组织分布结果表明,IGF2基因在双棘黄姑鱼各组织中表达广泛。RT-PCR结果显示,双棘黄姑鱼卵巢成熟期和退化期的IGF2表达量显著高于发育期,推测IGF2的表达可能促进了双棘黄姑鱼卵巢的成熟。  相似文献   
25.
吕纪增 《齐鲁渔业》2006,23(6):46-47
1 烂鳃病此病多发在5-8月、水温25~30.5℃,危害程度达到5%~10%。病鱼体色发黑,游动缓慢,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鱼体消瘦。病鱼鳃盖内表皮充血发炎,鳃上淡黄色黏液多,鳃丝肿胀部分呈淡红色,并可见小出血点。防治措施:用漂白粉先溶于水中,滤掉残渣,制成浸泡消毒水,浓度为10×10-6。将网箱内的鱼全部浸泡 3-5分钟,然后移到10-20×10-6浓度的呋喃西林水溶  相似文献   
26.
27.
研究日本黄姑鱼力竭性运动后不同时间段(0、5、10、30 min)乳酸、糖原和葡萄糖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血乳酸在力竭性运动后迅速升高达到(4.497±0.503) mmol/L;肌乳酸在力竭性运动后迅速升高到达(272.041±5.760) μmol/g.血糖通过力竭运动后迅速下降,但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到静止水平.肝糖原在力竭运动后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血蛋白在力竭性运动后基本上没有明显变化,只是稍有下降.  相似文献   
28.
2008年10月,在福建宁德水产技术推广站进行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杂交,观察了杂交子代胚胎发育。大黄鱼和黄姑鱼亲鱼平均体质量和体长分别为405 g、27.9 cm和390g、24.8cm,采用干法人工授精。受精卵浮性,为单油球端黄卵,卵径1060~1500μm,油球379.8μm左右。在水温25.8~26.2℃,盐度26的条件下,经18h55min半数受精卵破膜,胚胎发育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肌节出现期、心跳期、肌肉效应期、出膜前期和出膜期,初孵仔鱼全长2.75~2.98mm,受精率约为14.4%,孵化率约为31.9%,畸形率约为30%。共培育杂交初孵仔鱼5万尾。3日龄仔鱼开口摄食轮虫,7日龄开始摄食小型挠足类。  相似文献   
29.
用Wright’sGiemsa混合染料对日本黄姑鱼外周血涂片以及头肾、肾脏、肝脏和脾脏组织印片染色,观察其中各种血细胞的大小、形态特征,研究了日本黄姑鱼血细胞的发生发育模式。观察发现,在外周血涂片中,除红细胞外,还观察到多种白细胞,主要有单核细胞、嗜中性细胞、嗜酸性细胞和淋巴细胞,而嗜碱性细胞没有被发现。红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发生主要在肾脏和头肾,其次是脾脏;粒细胞的发生主要在头肾和脾脏。红细胞的发育经历3个阶段:原红细胞、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阶段。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细胞核的体积逐渐变小,细胞与细胞核的体积比由大变小然后再变大。成熟红细胞除了由幼稚细胞发育而来以外,还可以进行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裂;粒细胞的发育经历5个阶段: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和成熟粒细胞;淋巴细胞经历了3个阶段: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和成熟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发育和淋巴细胞相似,也经历了3个阶段: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和成熟单核细胞。  相似文献   
30.
日本黄姑鱼食品加工工艺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章小英 《现代渔业信息》2009,24(11):23-24,10
本文描述了舟山市当地渔民加工制作日本黄姑鱼鱼片的工艺流程,并利用酒糟法、烤片法以及烟熏法三种加工工艺改善日本黄姑鱼的肉质与口味,通过这些工艺加工后的日本黄姑鱼片具有肉质紧凑,香味独具的特点。文中同时探讨了三种加工工艺的可行性,旨在改进日本黄姑鱼的食用与加工方法,从而更有利于消费者接受与品尝日本黄姑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